《毛诗笺》联合式复音词构成研究

2013-03-26 22:49:46
东方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联合式复音词诗笺

[韩]姜 丽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先秦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化的发展,创造新的词汇满足交际的需要,自然成为语言文字发展的首要任务。然而先秦时期汉语音节有限,增加单音词的数量势必会造成同音词较多的现象,从而给交际带来困难,而通过单音词组合或在原有单音词的基础上创造复音词,不但增加汉语词汇量,并且使词义表达更加准确、明晰,因此,单音词复音化又成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变化在甲骨文、金文已露端倪,至春秋战国时期复音词在语言中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后世主要的类型已基本具备,两汉时期是汉语复音词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数量大大超过前代,而且构词方式也有了新突破。

两汉四百年间,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这为学术研究、语言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学者们不但编撰了大量的作品,而且对先秦古籍进行全面地注释研究,新词不断产生、语言表达越来越精密、科学。至东汉后期,出现了遍治群经、今古文兼通的儒学大家郑玄。郑玄注释之作有《毛诗笺》、《三礼注》、《论语注》、《周易注》等,其《毛诗笺》①本文所用《毛诗笺》均采用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毛诗注疏》(附校勘记)本。是《诗经》注释的典范之作,自问世后一直作为封建统治社会官方教材。郑玄游学近二十年,学无常师,弟子遍天下。“子所雅言,诗书之礼皆雅言”,则郑玄学习论著、教授生徒所用之语言当为汉时通用语。由此可见,郑玄笺注语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后代研究汉代语言弥足珍贵的优质的第一手资料。郑玄笺注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其在训诂学、校勘学、语法学、词源学、声韵学、方言学等方面的成就都有深入的研究,而关于郑玄笺注语言的词汇学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关于《毛诗笺》复音词的研究成果尚未见到。由于学力尚浅,本文仅选定《毛诗笺》复音词中有代表性的联合式复音词作为研究对象。

经过穷尽式地考查分析,我们最后统计出《毛诗笺》中合成词1351 个,其中偏正式复合词365个,占合成词27.02%;联合式925 个,占合成词 68.47%;其他区类型合成词61 个。②925 个联合式复音词的计量存在以下问题: 1.包括兼类词,有的词具有两个词性,我们把这类词分别归入不同的词性,如“言语”,分别归入动词类和名词类; 2.包括字形不统一的异序词,如法效和法傚、鳏寡和矝寡、次比和佽比等,按两个词统计; 3.同素异序词,如正序、逆序同时存在的,分别算作两个词,这样27 对,54 个词。本文主要对联合式复词义构成、词性构成、词序构成、词形构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探求其构成规律。

一、词义构成

联合式复音词是由两个在意义上并列的单音词结合而成的新词,又称为并列复合词。根据构成复音词的两个单音词词义,又可以把联合式复音词分为同义联合、反义联合、类义联合三个类型。

(一)同义联合而成

语言中完全同义的词很少,因此,同义联合主要指构成联合词的两个词素意义相同或相近,所构成的联合式复音词词义与两个词词义大致相同。经统计,《毛诗笺》中的同义联合复音词共有778 例,占联合式复音词总量的84.11%。

①《郑风·溱洧》 卷第四:“洵吁且乐。”《笺》 云:“言其土地信宽大,又乐也。”

“土地14”, “土”,《说文·土部》:“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1](P682上)“地”,《说文·土部》:“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1](P682上)二字本义是同义词,组合成词后在《毛诗笺》中有领土、地区、地方等意思。

②《大雅·旱麓》卷第十六:“莫莫葛藟,施于条枚。”《笺》云:“葛也、藟也,延蔓于木之枚,木而茂盛。”又,《卫风·芄兰》 卷第三:“芄兰之支。”《笺》云:“芄兰柔弱,恒蔓延于地,有所依缘。”

《毛诗笺》中“蔓延1”出现1 次,“延蔓2”出现两次,都是草木延伸扩展之意。“蔓”,《说文·艸部》“葛属”[1](P35下),本指蔓生植物的枝茎,引申为延伸;“延”,《说文·廴部》“长行也”[1](P77下),本义也是蔓延。因此,二此是同义词。

(二)类义联合而成

类义联合指两个词素虽然意义不同,但语义相关,共处同一个语义场中。这类联合式复合词词义,并非两个类义词义的简单相加,它们组合后产生新的词义,具有概括、修辞效果。此类联合式复音词有116 个,占联合式复音词总量的12.54%,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产生新义

①《大雅·崧高》卷第十八:“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笺》云:“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榦之臣。”

“桢榦(幹)4”原指古代筑墙时所用的木柱,在两端的叫桢,在两旁的叫榦。组合成词后有“骨干”、“栋梁”之义。《毛诗笺》中“桢榦”出现4 次,《毛传》使用1 次,都是“骨干、栋梁”的意思。

②《邶风·谷风》卷第二:“忘我大德,思我小怨。”《笺》云:“大德,切磋以道相成之谓也。”

“切磋3”本指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组合成词后产生新的词义,比喻学问道德方面。

互相研讨勉励。《毛诗笺》“切磋”出现3 次,均为此义。

2、表示概括义

①《小雅·桑扈》卷第十四:“君子乐胥,万邦之屏。”《笺》 云:“蔽捍之者,谓蛮夷率服,不侵畔。”

“蛮夷1”,本指中国古代南部、东部少数民族的称名,组合之后泛指少数民族。

②《大雅·常武》卷十八:“整我六师,以修我戎。”《笺》:“使之整齐六军之众,治其兵甲之事。”

“甲”是铠甲,“兵”是武器,《毛诗笺》中“兵甲2”出现2 次,泛指武器装备或军事行动。

3、具有修辞义

①《大雅·小明》卷十三:“岂不怀归,畏此罪罟。”《笺》云:“我诚思归,畏此刑罪罗网我,故不敢归尔。”

“罗网3”原指捕鸟兽的网,比喻法网等。《毛诗笺》中出现3 次,都是比喻义。

②《小雅·节南山》卷第十二:“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維。”《笺》云:“言尹氐作大师之官,为周之桎鎋,持国政之平,维制四方。”

“桎”,《说文·木部》:“足械也。”[1](P270上)本指脚上带的刑具;“鎋”同“辖”,《说文·车部》“键也”,[1](P727 下)指大车轴头上穿着的小铁棍。“桎鎋”结合成词后比喻执政大臣,关键人物。

③《小雅·苕之华》卷第十五:“苕之华,其叶青青。”《笺》云:“京师以诸夏为障蔽,今陵苕之华衰而叶见青青然。”

“京”,《说文·京部》:“人所为绝京丘也。”[1](P229上)本义是人工筑起的高土堆;“师”,《说文·帀部》:“二千五百人为师。”[1](P273 上)原指军队的编制。两个词素结合后代指京城、军队等。

(三)反义联合而成

反义联合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素构成的联合式复音词。此类共有32 个,仅占联合式复音词总量的3.46%,所构成的联合式复音词词义较抽象概括。

①《邶风·绿衣》卷第二:“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笺》云:“亦喻乱嫡妾之礼,责以本末之行。”

“本末2”是一对反义词,本义指树根和树梢,构成复音词后指事情的始终、主次等。《毛诗笺》中出现3 次,其中2 处是复音词,有主次、先后之义,1 处是词组。

②《小雅·四牡序》卷第九:“劳使臣之来也,有功而见知,则说矣。”《笺》:“使臣以王事往来于其职。”

“往”和“来”是一对反义词,结合成词后,有即反覆、来回的意思。“往来”《毛诗笺》 中出现2次,均为复音词。

二、词性构成

《毛诗笺》中联合式复音词词性主要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叹词、连词、语气词、代词等八种,从构成联合式复音词的两个单词词性与该复音词词性关系看,又可分为18 小类。

(一)构成动词

两个单音词构成复音词后,具有动词词性,共424 个,占全部联合式复音词45.84%,现举例如下:

1、动词+动词→动词

①《小雅·信南山》卷第十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笺》云:“于畔上种瓜,瓜成又入其税,天子剥削、淹渍以为菹,贵四时之异物。”

“剥削1”、“腌渍1”均是由两个动词词素构成,成词后仍然表示动作行为,是动词。

②《大雅·云汉》卷第十八:“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笺》 云:“远不作人者,其政变化纣之恶俗,近如新作人也。”

“变化3”,“变”是更改,“化”是改变,两个单音词组合成词后表示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情况,仍然是动词。

2、名词+名词→动词

《小雅·小明》卷第十三:“岂不怀归,畏此罪罟。”《笺》云:“我诚思归,畏此刑罪罗网我,故不敢归。”

《毛诗笺》“罗网1”又作“罗網2”。“罗”,《说文·网部》:“以丝罟鸟也。”[1](P356上)本义捕鸟的网,名词。“网”,《说文·网部》:“庖牺所结绳以渔。”[1](P355上)本义渔猎用的网,名词。《毛诗笺》用作动词,处罚的意思,后来颠倒次序为“网罗”,成为汉语常用词。

(二)构成名词

《毛诗笺》联合式复音名词共有225 个,占24.32%,举例如下:

1、名词+名词→名词

《邶风·谷风》卷第二:“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笺》云:“行于道路之人,至将离别,尚舒行,其心徘徊。”

“道路5”,《说文·辵部》:“道,所行道也。”[1](P75下)“路”,《说文·足部》:“路,道也。”[1](P84下)均为名词。《毛诗笺》中“道路”出现3 次,《毛传》出现2次,都是名词,是指具体的路而言,可见“道路”词义凝固较早。

2、动词+动词→名词

《齐风·甫田》卷第五:“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笺》云:“言年丰收入踰前也。”

“收入1”,“收”和“入”都是动词,组合成词后指“收进来的钱物”,是名词。

3、量词+量词→名词

《魏风·汾沮洳》卷第五:“彼其之子,美无度。”《笺》云:“是子之德美,无有度,言不可尺寸。”

“尺寸1”,“尺”和“寸”是量词,结合成词后指泛指称量的工具,名词,此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尺寸称量。

4、形容词+形容词→名词

《小雅·小旻》卷第十二:“我龟既厌,不我告犹。”《笺》云:“龟灵厌之,不復告其所图之吉凶。”

“吉凶3”,《说文》:“吉,善也。”“凶,恶也。”本指“吉祥”和“凶恶”,是形容词。组合成词后,指祸福,是名词。

5、方位词+方位词→名词

①《商颂·长发》卷第二十:“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笺》云:“竞,逐也,不逐,不与人争前后。”

“前后1”,“前”、“后”是两个方位词,组合成词后指“先后”、“第一”,为名词。

②《小雅·四月》卷第十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笺》云:“喻吴楚之君能长理旁侧小国,使得其所。”

“旁侧1”,“旁”、“侧”为方位词,组合成词后指“附近”、“旁边”的意思,为名词。

(三)构成形容词

这类词《毛诗笺》中共有240 个,占联合式复音词的25.95%,举例如下:

1、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

《那序》笺云:“礼乐废坏者,君怠慢于为政,不修祭祀、朝聘、养贤、待宾之事。”

“怠慢2”,“怠”,《说文·心部》“慢也”[1](P509 下),形容词;“慢”,《说文·心部》“不敬也”[1](P509下),引申懈怠、松懈,形容词。《毛诗笺》中“怠慢”有轻慢不敬、疏忽之意,是形容词。

2、名词+名词→形容词

《小雅·祈父》卷第十一:“又有司右,主勇力之士,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笺》云:“此勇力之士,责司马之辞也。我乃王之爪牙,爪牙之士当为王闲守之卫,……六军之士,出自六乡,法不取于王之爪牙之士。”

“爪牙3”,本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为名词;《毛诗笺》前一“爪牙”是串讲《诗》,是名词,后两“爪牙”修饰限制“士”,有勇武、勇猛之义,是形容词。

(四)构成副词

1、副词+副词→副词

《大雅·桑柔》卷第十八:“民之罔极,职凉善背。”《笺》云:“民之行失其中者,主由为政者信用小人,互相欺违,为民不利。”

“互相1”,“互”,交互,交替,副词;“相”,共同,互相,副词。二者组合成词后有共同、一起的意思,仍然是副词。

2、名词+名词→副词

《小雅·北山》卷第十三:“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笺》云:“朝夕从事,言不得休止。”

“朝夕6”,两词素本为名词,分别指早晨和晚上,结合成词后指从早到晚,日夜不停,为副词。

3、动词+动词→副词

《鲁颂·駉》卷第二十:“思无疆,思马斯臧。”《笺》云:“僖公之思遵伯禽之法,反覆思之,无有竟已。”

“反覆2”(又写作“反复1”),“反”和“覆”是两个单音动词,此处组合成词,有再三、翻来复去的意思,是副词。

(五)构成叹词

《毛诗笺》中只有“叹词+叹词→叹词”这一种形式,共五个:嗟乎、于嗟、吁嗟、于乎、呜呼,大多在《诗经》中出现,郑玄援引之,串讲诗句。

①《卫风·氓》卷第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笺》云:“於是时国之贤者刺此妇人见诱,故于嗟而戒之。”

“于嗟5”是《诗经》常用的叹词,表示赞叹、悲叹,用于句首。《毛诗笺》中出现6 次,其中一次写作“吁嗟1”,“于”是“吁”的古字,可见该词至汉末仍然通用。

②《周颂·清庙》卷第十九:“于穆清庙,肃雝显相。”《笺》云:“於乎,美哉!”

“於乎13”,感叹词,独立成句。《毛诗笺》中出现13 次,又写作“呜呼1”,《诗经》出现7 次,同“于嗟”一样,也是先秦时期常用叹词。

(六)构成语气词

《毛诗笺》中只有“语气词+动词→语气词”一种形式,1 个词。

《王风·君子阳阳》卷第十四:“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笺》云:“君子遭乱,道不行,其自乐此而已。”

“而已42”,“而”,语气词,相当于“耳”,“罢了”之意;“已”,动词,“停止”、“完了”之意。在《毛诗笺》中,“而已”出现42 次,是联合式复音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在陈述句末尾,表示至此为止。

(七)构成连词

1、连词+连词→连词

《小雅·宾之初筵》卷第十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笺》云:“士之祭礼,上嗣举奠,因而酌尸,天子则有子孙献尸之礼。”

“因而”,两个词素均为连词,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组合成词后,功能和意义不变。

2、连词+助词→连词

《邶风·谷风》卷第二:“宴尔新昏,以我御穷。”《笺》云:“君子亦但以我御穷苦之时,至于富贵,则弃我如旨蓄。”

“至于”,“至”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至于”;“于”为助词,无实义。两词素结合成词后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连词。

(八)构成代词

1、代词+代词→代词

《小雅·采菽》卷第十五:“赤芾在股,邪幅在下。”《笺》云:“冕服谓之芾,其他服谓之韠。”

“其他1”,两词素均为代词,有“别的、另外的”之一,结合成词后词义和语法功能不变。

2、数词+代词→代词

《齐风·甫田》卷第五:“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笺》云:“人君内善其身,外修其德,居无几何,可以立功。犹是婉娈之童子,少自修饰,丱然而稚,见之无几何,突耳加冠为成人也。”

“几何4”,“几”数词;“何”,代词。在《毛诗笺》中“几何”出现此次,均表示“若干时间”,是代词,作宾语。

关于构成联合式复音词的两个单音词词性的判定,大致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两词素构成复音词的词性为准。例如,“封畿2”,据甲骨文、金文,“封”本义是植树,动词,后来引申为边界、边疆,名词。“畿”,古代王都所领辖的千里地面,名词。《笺》中“封畿”是两个单音名词的概括义,因此,归入“名词+名词→名词”类中。第二,在句中活用,临时具有某词性,仍然把它归入原词性。如“尺寸”, “尺”和“寸”本为量词,结合成名词,泛指称量工具,《笺》中活用为动词,表示用尺寸量,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归入名词类。

三、词素顺序构成

汉末郑玄所处的时代是汉语复音词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先秦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复音词词序还不稳定,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同素异序,《毛诗笺》中这类词占总量的7.05%。本文把现代通行的词序称为正序,反之或没有的称为逆序,在《毛诗笺》中正序、逆序同时存在的27 对,只有逆序的37 个,现举例说明。

(一)正序、逆序同时存在

①《大雅·韩奕》卷第十八:“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笺》云:“皆美其为人子孙,能兴复先祖之功。”又,《小雅·苕之华》卷第十五:“牂羊坟首,三星在罶。”《笺》云:“无是道者,喻周已衰,求其复兴不可得也。”

“复兴5”、“兴复2”有衰落后重新兴盛、恢复的意思。《毛诗笺》中,正序、逆序都有。

②《小雅·节南山》卷第十二:“赫赫师尹,不平谓何!”《笺》云:“责三公之不均平,不如上之为也。”又,《唐风·椒聊》卷第六:“彼其之子,硕大无朋。”《笺》云:“无朋,平均,不朋党。”

“平均2”、“均平1”,有公平、公正的意思。《毛诗笺》中正序、逆序各出现1 次;“平均”在《毛传》中出现2 次。

(二)只有逆序

①《邶风·泉水》卷第二:“娈彼诸姬,聊与之谋。”《笺》云:“我且欲略与之谋妇人之礼,观其志意,亲亲之恩也。”

“志意6”有意愿、心意、情意等意思。《毛诗笺》中出现6 次,都是逆序,郑玄《礼记注》逆序5 次、《仪礼注》逆序1 次,均未见正序。我们对现代学者的28 种复音词研究论著作了统计,发现两汉、魏晋时期主要使用逆序,正序大规模使用可能是在唐宋以后。

②《小雅·车舝》卷第十四:“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笺》云:“人皆庶几于王之变改,得辅佐之,虽无其德,我与女用是歌舞,相乐喜之至也。”

“变改4”是改变,变化的意思。《毛诗笺》中共出现4 次,未见正序。

通过对《毛诗笺》中同素异序联合式复音词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构成这些异序词的两个词基本都是同义词,而且动词、形容词居多。由此可见,同义词由于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所以位置相对自由。《毛诗笺》中有些联合式复音词虽然正序、逆序都有,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词序不同,有的是两个联合式复音词:如“调和”、“和调”,词性、词义不同,“和调”是形容词,和谐的意思;“调和”是动词,调节的意思。“言语”、“语言”语义虽然有时重合,但主要是兼类词。“弟子”和“子弟”虽然词性相同,词义范围不同,这三组不能算作同素异序词。我们也看到,有的虽属同素异序词,《毛诗笺》中词义、词性大致相同,而在现代汉语中有了变化。如“归还”、“还归”,在《毛诗笺》中是“返回”的意思,到现代汉语中,“归还”还增加了“将所借或所拾的钱、物等还给原主”义项。有的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废弃不用,如“密緻”、“緻密”。

四、书写形式构成

由于古人的用字习惯和汉字本身的孳乳分化,文字在应用中出现了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异字同词等现象,这在单音词复音化的进程中自然也打上了烙印。《毛诗笺》中,有105 个联合式复音词书写形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占联合式复音词总数的11.35%。具体分析如下:

(一)由古字构成

古字、今字是由汉代学者在注释典籍时提出的,东汉时期古文经盛行,郑玄注解经传,尤其是在《三礼注》中多用古字、今字等概念。现代学者们对古今字也做了很多研究,如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古今字’也是跟一词多形现象有关的一个术语。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前后。在前者的就是在后者的古字,在后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2](P270)我们通过研究,《毛诗笺》中有42 联合式复音词其书写形式由古字构成。

①《小雅·巧言》卷第十二:“无罪无辜,乱如此幠。”《笺》云;“为乱如此,甚敖慢,无法度也。”

“敖慢3”,《毛诗笺》中一共出现3 次,正作“傲慢”。唐孔颖达均以“傲”易“敖”。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校勘记》云:“案,《笺》作‘敖’,《正义》作‘傲’。‘敖’、‘傲’古今字。”[3](P457 下)同样“敖游2”,《毛诗笺》中出现两次,陆德明《释文》“敖,本亦作遨”,“敖”与“遨”亦为古今字。

②《召南·摽有梅》卷第一:“摽有梅,其实三兮。”《笺》云:“此夏乡晚,梅之陏落差多,在者余耳。”

“陏落1”今作“堕落”,《字汇补·阜部》:“陏,《易·说卦》‘为果蓏’,京房本作‘果堕’。……陏即堕也。亦为蓏之借字。”[4](P4125)“陏落”,《毛诗笺》中出现1 次,指实物下落之意,在此意义上,“陏”为“堕”之古字。

(二)由借字构成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5](P546)根据王力先生的标准,《毛诗笺》中共有27 联合式复音词其书写形式是借字。

①《小雅·雨无正》卷第十二:“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笺》云:“长官之大夫,于王流于彘而皆散处,无复知我民之见罷劳也。”

“罷劳5”,正作“疲劳”。“罷”《说文·网部》:“罷,遣有罪也。从网从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贳遣之。”[1](P356下)就是遣放有罪的人。“疲”,《说文·疒》:“疲,劳也。从疒,皮声。”[1](P352 上)“罷”与“疲”词义不同,古声都是並母、歌部,古音相同,是通假关系。

②《周颂·敬之》卷第十九:“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笺》云:“辅佛是任,示道我以显明之德行。”又,《大雅·板笺》云:“王当用公卿、诸侯及宗室之贵者为藩屏、垣幹,为辅弼1,无疏远之。”

“辅佛1”,正作“辅弼”。两词在《毛诗笺》中各出现一次,辅助、辅佐的意思。“弼”,《说文·弜部》:“辅也。”段注:“辅者,车之辅也,引申为凡左右之称。”[1](P642 上)“弼”,“佛”,《说文》“见不审也”,即仿佛。二字古声都是並母、物部,音同,“弼”本字,“佛”是借字。

(三)由异体构成

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认为:“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这些字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1](7,P185)根据《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修订稿),我们统计出《毛诗笺》中联合式复音词书写形式为异体共20 个,大致分两种:

1、声旁构成不同

①《小雅·节南山》卷第十二:“既夷既怿,如相醻矣。”《笺》云:“其已相和顺而说怿,则如宾主饮酒相醻酢也。”

“醻酢1”,正作“酬酢”。“醻”,《说文·酉部》:“主人进客也,从酉寿声。酬,或从州。”[1](P749上)二字皆从酉,声旁不同。

②《大雅·云汉》卷第十八:“昊天上帝,宁俾我遯。”《笺》云:“天曾将使我心逊遯惭愧于天下,以无德也。”

“逊遯1”,正作“逊遁”,《毛诗笺》中“ 逊遯”仅见一次。“遁”,《说文·辵部》:“迁也,一曰逃也。遁同遯。”[1](P72 上)《广韵·混韵》:“遁,遁逃,又音钝。遯,上同。”[6](小学类音韵)“遁”与“遯”,是声符不同的异体字。

2、形旁构成不同

①《小雅·南山有台》卷第十:“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笺》 云:“政教明,有荣曜。”

“荣曜1”正作“荣耀”。“ 曜”、“耀”、“燿”为异体字。《说文·火部》:“燿,照也。”[1](P485 下)清徐灏《注笺》“俗作耀”。“曜”,《释名·释天》:“曜,耀也,光明照耀也。”[6](小学类训诂)则二字为声符相同的异体字。

②《大雅·抑》卷第十八:“相在尔室,尚不媿于屋漏。”《笺》云:“诸侯卿大夫助祭在女宗庙之室,尚无肃敬之心,不惭媿于屋漏有神见人之为也。”

“惭媿1”今作“惭愧1”,在《毛诗笺》中各出现一次。“媿”,《说文·女部》:“惭也,从女鬼省。愧,媿或从恥省。”[1](P626上)可见,媿、愧是声旁形同的异体字。

(四)由异字词构成

所谓异字词,即异字同词,是指两个音同或音近的词,它们词义或重合,或交叉,或从属,甚至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可以互相代替。如“置”和“寘”各有本义和引申义,而在“放置”义项上可以通用。随着词汇的发展,其中一种书写形式被通用语吸收,另一种则成为历史词汇。《毛诗笺》这类联合式复音词共有15 对。

①《小雅·白华》卷第十五:“白华菅兮,白茅束兮。”《笺》云:“白华于野,已沤名之为菅。菅柔忍中用矣,而更取白茅收束之。”

“柔忍2”,正作“柔韧”,《毛诗笺》出现2 处,都是柔而有韧性的意思。“忍”,《说文·心部》:“能也。”[1](P515上)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言》:“忍,耐也。”[7](P101)有忍耐、容忍的意思,后引申为坚韧。“韧”,《说文·韦部》:“柔而固也。”(徐铉《说文》新附字)[4](P1871)指柔软结实而不易折断。“忍”的引申义与“韧”的本义相同,“柔忍”与“柔韧”也词义相同;又“忍”和“韧”上古均为日母文部,古音相同。

②《小雅·黍苗》卷第十五:“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笺》云:“营谢、转餫之役,有负任者,有挽辇者…”

“转餫2”今作“转运”,是辗转运送的意思。“餫”,《说文·食部》:“野馈曰餫。”段注:“餫为运粮。”[1](P221 下)今此义皆为“运”代替。“运”、“餫”,古音皆匣母、谆韵,音同。

通过对《毛诗笺》复音词的全面考察可知,郑玄所处的时代,复音词大量增加,联合式复音词成为复音词主要的构成方式。从《毛诗笺》联合式复音词构成看,在词义构成中,同义联合占全部联合式复合词总量的84.11%,类义、反义联合词较少。由此可见,复音词的产生主要是同义词重复使用,不但是通过加长音节另造新词,而且还可以加重语义表达效果。在词性构成中,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可见,动词谓语成分是句子的关键,可以说,汉语复音化首先是动词复音化。在词素顺序构成中,同素异序词只有64 个,可以看出,至东汉后期,联合式复音词序已基本稳定。在书写形式构成中,由古字构成的有42 个,由借字构成的有27 个,由异体构成的有21 个,由异字词构成的有15 个。今字增多,借字、异体减少,表明至东汉后期,汉语词汇借用现象逐渐减少,词汇发展越来越规范。

我们把《毛诗笺》中所收联合式复音词的情况与现在学者关于先秦、两汉、魏晋时期复音词研究成果作了对比分析,《毛诗笺》中联合式复音词和偏正式复音词比例与其他专书研究成果相符。我们同意李仕春的结论:联合式发展的总趋势是其能产性由远古时期次于偏正式,到战国中期其能产性大于偏正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两者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例如《论衡》中联合式个数占复合词个数的65.27%,偏正式是24.04%,《三国志》、《世说新语》中也是如此比例。[8](P47-52)另外,通过对比研究我们也发现,郑玄是古今兼通文人,其笺注《毛诗》等经典,更加注重语言的庄重、典雅及规范性,对于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书面语较有参考价值。有利必有弊,这又使《毛诗笺》语料雅正有余,与其他语料相比,缺少时代性、人民性、鲜活性。因此,《毛诗笺》中流传到后世的复音词或联合式复音词的比率也逊于汉魏晋时期其他作品。

[1] 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 [清]阮元.毛诗注疏[M].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C].北京: 中华书局,2008.

[4]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

[5]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6] 纪昀等.四库全书[C].台湾: 商务印书馆,1983-1986.

[7] 中华书局汇刊.广雅疏证(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 中华书局,1998.

[8] 李仕春.从复音词数据看早期汉语各类复音词的发展趋势[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7,(1).

猜你喜欢
联合式复音词诗笺
青城山偶得
农民
《颜氏家训》复合词中词和词组两存状况浅析
现代交际(2018年4期)2018-03-07 07:54:01
《颜氏家训》联合式复合词构词类型初探
现代交际(2017年24期)2017-12-21 18:00:26
联合式木材干燥窑的应用与展望
健康教育应用于老年糖尿病社区管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复音词单音化:当代汉语词汇发展中的逆向演进初探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 15:11:29
《诗 经》单纯复音词研究
文教资料(2014年33期)2014-04-07 05:27:23
《孟子》偏正式复音词词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