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翠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高校“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而,优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越来越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也迅速渗透到教育领域。由于它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因而,在“两课”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多媒体技术能够集成文字、图形、图表、声音、动画、影像、数据和图片等多种媒体素材,它运用到教学中,以画面、音响可以使抽象、理性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
“两课”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其抽象、理性的色彩,为了使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学通,并且内化到自己的言行中,就必须解决愿意听、愿意学、愿意接受、愿意吸收的问题,即入耳、入脑的问题。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一旦应用在“两课”的课堂教学中,比如说使用、插入一些声音、影像、图片等媒体要素,就可以改变以往理论课教学的呆板、说教,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这种方式既符合学习规律,又生动形象地吸引了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始终循着教师的讲课思路,充分提高了单位课时的效率。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两课”教学的信用度产生了一定的危机。多媒体教学在提高“两课”说服力方面的优势体现在:
第一,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借用多媒体技术把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史料展现出来,学生就可以清楚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加深对理论的把握和理解。第二,增强对理论理解的力度。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像图文全方位地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从不同角度突破时空的限制,克服学生在理解理论问题上的障碍。第三,实现良好的交互控制。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抽象、无形的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再现。这样,就使得原本艰涩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入耳”、“入脑”的问题。
“两课”教学的特性使得教师要根据国内外局势以及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既要提供给学生感兴趣的大量的体现正能量的信息,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与“两课”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处理。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成百上千倍地处理各种信息,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课堂讲授的内容、纲目、要点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出来,这样将可以节省三倍以上的语言。在课堂上节省语言就等于节省了时间,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节省出来的时间,为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但是,在实践应用中尚存在许多问题。
“两课”教改之所以趋向选择多媒体手段,是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教学,所以,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个配角。如果过分夸大、强调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主次不分,甚至主次颠倒,必然会导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异化,从而影响“两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然而,在部分高校“两课”教改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不是充分考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是大量堆积多媒体素材,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同时对自己所堆积的多媒体素材也不深度解读,这不但“无助于甚至有损于主题思想的展示”。[1]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用来辅助教学的技术载体,“两课”教学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性、理论性的领会、理解、把握与信服单纯依靠生动有趣是无法实现的。大量的、无意义的针对性不强的多媒体素材的堆积运用,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松散,不够严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课”教学思想性的表达。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无意注意”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两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有思想情感的交流。多媒体教学作为“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但是,在教改实践中,部分教师太过依赖技术手段,用多媒体技术一以贯之地囊括整个教学环节,这必然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大屏幕上,师生双方很少注意对方的形体语言,缺少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课件演示成了“教”的主角,这种对技术的高度依赖,势必造成一种“目中无人”的结果。教师实际上成为多媒体的附属品,其主导作用被计算机取代了,主体地位也不能充分地体现。如果教师无视这种疏离的存在,不积极去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发挥主导作用,无疑会导致接受效果的降低。结果必然会使生动愉快又充满思想精华的教学活动,变成了人机对话,教师变成了放映员。
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践中,有些教师过分看重多媒体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如果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过于庞杂、输入的信息量过于巨大,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内容的处理,就必然会加快进度。进度过快,会使学生目不暇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脑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于是,课堂教学内容对有些学生来说成了过眼云烟,更无法谈到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以及人格的提升。
多媒体技术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要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灌输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变换教学形式,课堂变成了电子声像图文的满堂“轰炸”,这就违背了教学改革的初衷和基本原则。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是背离现代教学理念的,对改进教学没有多大用处,教师实际上已变身成为多媒体技术的附属品。
课堂教学过程,本应该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以此为准则,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自然也不能例外。因此,为了使“两课”多媒体教学真正取得实效,教师需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改变了教学形式,但“两课”教学的思想性和育人特色,不能被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全代替。教学中始终要紧扣、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充分运用多种媒体的优势和各自的功能,从而最终达到活跃学生思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吸引力的目的。
所以,在“两课”教改过程中,必须时刻谨记运用多媒体技术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多媒体素材和资料的选择一方面要避免内容浅薄、角度单一、理论深度不足,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形式过于花哨或内容喧宾夺主而出现的“高技术干扰”。采用多媒体技术只是为了使教学中那些不易讲清或短时间说不明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多种媒体要素的共同作用与展示下迎刃而解,一目了然。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相对对立的社会子系统。”[2]教师的活动目的一定要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的,教育才会起作用。
“两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真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所以,“两课”教学不仅注重以理服人。以理服人,强调教师要通过引导和启迪,解决学生的思维障碍和思想困惑。更注重以情感人。以情感人,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适时把握课堂氛围,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参与、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是既重“认知”教育、又重“情感”陶冶的过程。这个过程更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任何教学技术、手段、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无论它是多么“传统”或“先进”。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传统教学方式也有无可替代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微笑、眼神或者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可能改变课堂的整体气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转换、教学过程的进展来组织、掌控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之间感官上的情感交流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在黑板上不同颜色粉笔的板书、不同大小字体的书写来彰显教学的关注点,调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再说,教学过程时常也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片面追求授课方式的多媒体化和固守传统授课方式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多媒体化呈现的创新设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2]罗岩.教育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