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服务为导向 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2013-03-24 06:37
电子测试 2013年5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数字化信息化

吴 蕾

(河海大学,南京 210098 )

1 背景

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源自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随着网络技术普及和教育改革,经长期发展,至今它已被正式运用于我国政府的各种文件中,且中央对其给予的重视呈现出越趋增加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首次被列入国家战略性目标。2012年3月,教育部又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强调采用双重视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创新,并提出教育信息化要革新教育的主流业务,借助教育信息化来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

经整合国内学者对教育信息化所做出的不同定义并参照信息化的内涵,笔者认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以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动态过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了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这六大要素[1]。在发展过程中,其规划和组织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作为理论指导,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要以教育资源的建设作为基础,换言之,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两者相加,而是两者的高效整合。

教育信息化是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双重表现,亦是社会信息化大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高要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虽已取得不少成就,如教育信息化专门机构已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初具规模、现代化教育资源体系初具雏形、信息技术教育正普及、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也已起步等。可由于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更高要求的提出,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之一,其信息化无疑进入了一个更高水准的发展期,尽快树立公共服务理念、以公共服务为核心成为了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因而急需以公共服务为导向进一步建设教育信息化,使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得以更好更快地实现共享,进而推动涵盖教育在内的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之建设与完善。

2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入新的重要战略期,其发展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信息化理念未能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仍不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滞后性、优质信息教育资源仍不足、信息技术人才依然缺乏、区域间信息化发展差距较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乃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即打破部门、学校之间的更深层障碍,充分利用网络更好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教育服务,乃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瓶颈。结合新形势,笔者以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为视角,试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做了如下简要分析:

1.信息网络配备困境。CERNET网和CEB-sat的高速连接,已经初步形成了较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但整体服务水准还不高,地区间公共教育服务的发展依旧不平衡,区域间仍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这显然有悖于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例如东部中小学的计算机配备大多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则更为先进,而西部及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环境虽已在政府的大力投资与支持下获得了较显著改善,但整体来看仍较落后,表现为其生机比仍处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有些地区的学校甚至连基本的危房改造问题都还未能得以很好解决,对其而言更无力添置信息网络设备或构建校园网[2]。

2.信息资源建设困境。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投资力度仍然不够,注重硬件而轻视软环境、重复性建设、信息孤岛等不良现象犹存。虽迄今为止,各级政府都已加大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但从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我国公共教育服务的贡献度来看,还未实现最大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认证机制也不够健全,在教学实践中优秀信息资源未能得以有效应用,以致于影响到了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经济发达地区即便拥有了十分优秀的信息资源,若其作用皆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亦是徒劳,这样势必不利于我国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还会造成优质资源的浪费。

3.信息技术应用困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及中小学网校等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其质量仍不够高、层度仍不够深。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亦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之一。倘若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很难实现一体化、互通化、网络化。当然,教师的有效应用能力及学生的学习运用能力也仍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需做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因为其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所发挥出的作用显然还不够充分。

4.信息化人才培养困境。为响应中央对教育信息化给予的高度重视,不同层面的学校皆逐渐对其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以不断培养现代信息化人才,为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添砖加瓦,但从其效果来看并不如意,具体表现为其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都缺乏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及其精神,即信息技术支持的重要性未能有所体现;其培训模式和培训评价方面亦亟待改进,在评价过程中未能充分融入公共服务理念以体现群众的满意程度及其对信息化人才培训质量的监督,如评价标准等。

5.信息化法制管理困境。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存在着较严重的比例失衡现象,这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未能真正有效地应用于教育领域,无法带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椐统计显示,教育信息化硬件的资金投入超过85%,而用于其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却不足10%,用于人力资源培训的则仅剩不足5%。若将其与推荐的资金投入比例(专业建设占30%,硬件和网络共占45%,数字化内容占25%)[3]相较,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既反映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的低下,又反映了其相关政策、法规管理的缺失,即缺乏对教育信息学方向的专门研究以及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投资的明文规定,如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入比重。

3 导向公共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构想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虽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着上述诸多困境。随着新形势的到来及新要求的提出,我们可以将其做进一步发展完善,以一个更高的起点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不断提升公共教育服务的水平与质量。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行地区,江苏省在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了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策略,力图在更大的区域内整合教育信息化成果,充分体现公共服务理念,推进网络、资源、应用能力及体制机制在省、市、县、校四个层面的联动建设,实现江苏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整体均衡发展。因此,基于对诸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并结合新时代下公共服务的理念,针对现存困境,笔者尝试从导向公共服务角度出发,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如下几点构想:

1.构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创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4],如数字化学习港、教育超市等[5],把数字化教育服务延伸至全国各地乃至各角落,并将其对象重点放在农村、西部边远地区和生产服务第一线,这样无疑有助于解决现代远程教育不规范、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困境,逐步实现教育服务低成本化、服务水准优质化以及体系管理规范化。推动西部与农村的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及远程教育发展,是缩小区域间数字鸿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重要手段。为更好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广东省就提出要重点推进教育信息化一体化、构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增强信息化在教育公平和公共服务中的服务功效,达到数字化教育服务高质量之目的。

2.整合共享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已有资源,我们要给予充分利用,对各级各类现有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高效整合,这样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使公共资源得以最优化使用。同时,我们还需建立并完善融公益化、多样化、标准化为一体的国家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像国家数字图书馆或网络教学资源等,并为其提供标准化的资源注册与目录服务,借助市场的力量为其创建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与资源服务平台。当然,用户并不会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施一次性的购买行为,所以追踪服务是必要的,如可以提供学习效果评估平台或使用帮助服务等,以便资源库的管理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更好地了解各平台的评价与不足,及时对其加以改善,进一步为各类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3.完善创新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我们要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对国有化软硬件成果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和完善多样化的应用系统及其软件。具体来讲,在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方面,可建立服务导航系统,如提供用量大、分布广、可跟踪的一体化远程呼叫服务系统;在教育类电子政务方面,可建立为民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如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监管系统平台,并重视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便捷的交换接口;在实现虚拟共享方面,可建立远程共享虚拟实验环境或实训平台,以实现有效的异地服务;在信息交流合作方面,可建立动态监管系统,以增进相关人员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应用系统维护方面,可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创建专项维护经费、提供租借服务、鼓励社会捐赠等,使其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功效得以真正发挥。

4.高效培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信息科学学科群的建设,两者呈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信息科学学科群具有综合交叉性,涵盖了教育信息工程、远程教育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与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已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其理论基础兼技术基础,有助于更优质适应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进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如何很好地借鉴国外先进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地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切实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各传统基础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以真正发挥其提高教育学习服务质量、培养信息化创新型人力资源的作用,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所以亟需给予进一步探索性研究。

5.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软环境。这里的软环境包含了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机制、政策、标准和技术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亦能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优化。我们可以充分借助政府政策引导、标准制定、公共服务等多种职能,来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制定统一规范的技术和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市场进退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创建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与管理体系,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使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如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的公共教育信息与服务。与之同时,教育信息化软件技术的发展需重点面向公共服务,其应用软件要更具交互性、智能化及人性化,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技术支撑环境。

6.创建落实以人为本公众信息网。由于教育信息化所面向的用户具有多样性,包括了师生、教学教育管理辅助人员等各类群体与单位,所以在向其提供教育信息服务时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首先可以创建公益性公众服务门户网站[6],以作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与服务的窗口,并充分考虑政府投入、市场支持和安全保障等影响因素。其次可以把公众满意度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针对其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建立起符合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机制,将教育信息化的满意度也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让公众对其的评价成为影响干部升迁的重要因素,使社会监督真正发挥作用。最后还可以使公共教育服务信息尽快实现透明化,完善公众信息网,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发展电子政务。

综述,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期间应始终把教育公平和以人为本作为其理论基础,真正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以其高水平的发展带动教育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尤其要为西部、农村教育薄弱地区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推进教育乃至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进而加快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1]黄荣怀,曹原,曾海军.论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J].信息技术教育,2003,(1).

[2]张玲等.西部回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调查报告.2003:150-155.

[3]黄荣怀,沙景荣.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DB/OL].http://www.edu.cn.

[4]曾海军,范新民.基于数字化学习港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7(3):23-27.

[5]张尧学.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打造“教育超市”[N].中国教育报,2004-4-23.

[6]曾海军,范新民.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框架的思考——以公共服务、典型应用及公益资源为导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3):11-16.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数字化信息化
公共服务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公共服务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