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和平之书》与《老人与海》生态意蕴之比较

2013-03-24 04:55
关键词:华裔文化

栾 岚

如果说英国文坛上“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犹如陈年美酒,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批评家的回味和评究,至今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幽光和流年的异彩,那么在当代美国文学界,惟有海明威的影响力可堪与之比肩。对海明威的扛鼎之作《老人与海》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数量之多,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不足为过;研究视角之多样,考察方法之丰富,也使批评话语几乎穷尽了文学想象。然而,恰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假使我们能够立足于与酿造美酒的文化环境迥异的中国文化空间,重新品鉴,再次玩味,呷咂之间,获得的将是异质文化辉映的审美体验。

作为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文本载体,美国华裔文学在中美文化的板块交接地带,以边缘人的边缘文化体验和生活经验,建构了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美国华裔文坛的老将汤亭亭推出新作《第五部和平之书》,走出了早期创作对中国文化质素的简单呈递的窠臼,创作主题脱离了对华裔美国人面对的文化冲突展现的狭窄视阈,在以中华文化理念作为隐形写作框架的基础上,转向对人类共同关注的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发掘,细腻刻画人在战争等生存困境中的创痛、抵抗、绝望、无奈。《老人与海》用衰老的人物身躯承载人类不朽的生命意志,书写了人和自然环境抗争的英雄史诗,人的主体性被最大限度地高扬。在作品中,海明威通过对桑提亚哥的外貌描写来抒发对人作为“宇宙灵长”的坚韧生命力的赞颂,“老头儿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肉瘤。疙瘩顺着脸的两边蔓延下去。因为老在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上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伤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月久,变得像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地方一样了。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1]65在这段对主人公的刻画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历经岁月打磨的老迈身躯和生机勃发的精、气、神之间的参差对照中,人在大自然中的主导性地位被提升。

在人和自然的二元互动过程中,虽然人的躯体在时光中老去了,但人的生命意志和征服自然的决绝与勇气是不朽的。《第五部和平之书》以零乱、破碎、拼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诉说着人和环境相对立给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所造成的破坏,表达着作家祈求人和环境相和解的生态主义思想。如何看待自然和环境,怎样处理人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体现。从尼采对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论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文明在人和自然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主体性;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说里,一股浓烈的血腥味扑面而来;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冲动”更是将人类的能力范围无限地夸张,自然成为反衬人类的超能量的底色。在西方文化中,人和自然的关系被置于二元对立之状态中,矛盾与冲突主宰了人和自然关系的主旋律。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在西方文学史中倍受推崇。

相对于西方文化的入世倾向,中国文化更崇尚出世精神。中国老庄哲学所追慕的“心斋”、“坐忘”即是对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摒弃,将人视为自然之子,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汤亭亭的《第五部和平之书》由“火”、“纸”、“水”、“土”和“后记”五部分组成。火、纸、水、土被当作基本创作主题,作家本人认为,“在书写和平时,必须回到现实,脚踏实地,要写真实的战争,写民族、人民、个人之间如何能和平相处。”[2]16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被看作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元素,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形成世间万物的相互作用。各种元素之间的和谐存在是构成稳定的宇宙整体的前提条件,“尚和”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往圣先贤们早就意识到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只是这个整体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部分,老子和庄子都持有这种一体化的自然观。

汤亭亭作为美国华裔文坛的老将,在新世纪推出新作,并且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素作为作品的章节标题,可见作者之匠心独运。中国文化中的“尚和”,或曰和谐传统的形成既有地理环境的缘由,也有生产方式的因素。从地理角度来讲,中国文化是一种相对单一的大陆文化。“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尽管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文化表现出与北方文化相当不同的特征,如中国道家传统即被归结为源于中国南部的楚地文化,但两者基本上可以被概括为大陆文化,两者具有某种同质性,并且,随着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国南北文化已经融合成了一个整体。”[3]4整体性和一体化的地域特征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生存境界的追慕。西方文化起源于“两希精神”,即古代希腊文化和古代希伯来文化。这种相对多元的地中海文化哺育了以争斗为特征的西方精神,不同的文化源流带着属于自己的力量,彼此冲击涌动,汇聚成湍急澎湃的西方文明之海。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的文艺理论反复强调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因而西方美学风格具有“自由奔放”的特点。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方式是相对单一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西方文化的生产方式是农业、牧业、商业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多元生产方式。单一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家庭本位的社会生活原则,家庭生活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会生活。“家和万事兴”就成为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出发点。然而这种回避冲突、追求和谐的社交价值取向导致中国人对政治生活的消极姿态。“作为中国缺乏公众生活的结果之一,则是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的缺乏,并形成了中西方‘抗争式自由’与‘逍遥式自由’的分殊。”[3]7中国人以家庭为本位的伦理关系,弱化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孔子宣扬的以“仁政”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正是基于家庭本位的人伦之情。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名人隐士就很享受远离冲突的逍遥生活境界。西方文明自古希腊开始,即有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强调个体与群体相异的个人主义传统孕育了西方文学中对英雄主义的推崇。在《老人与海》中,一种原始的个人主义情结在桑提亚哥离群索居却兴味盎然的日常生活中流布:“他已经记不起他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独自高声说话的了。往年他曾经独自歌唱,有时候在夜里歌唱,那是轮到他独自在渔船上或者在捉海龟的船上掌舵的时候。当他孤单单的时候,当孩子不跟他一块儿的时候,大概他才大声说起话来。……可是现在他把他心里想说的话高声地说出好多次了,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受到他的打扰。”[1]69回望西方文学的历史,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孤独的侠客或孑然一身的英雄,他们大多是在个体与不公正的群体之间剧烈的冲突和矛盾中形成对个人英雄主义传统最好的注脚。

《第五部和平书》对个体在火灾中所遭受到的身体和精神创痛与越南战争中老兵的创伤进行了对比,从而宣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人类共同主题。在倡导和平的世界主题之下浸润着饱满的“以和为贵”儒家思想。和道家的主张相似,儒家文化坚持用友善的方式和合乎事物运行规律的态度来处理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原因在于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从自然中来、最终复归自然的怀抱,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中国文化中“崇尚和平与和谐”的传统不但有连贯的文化传承,而且有着历史渊源。单一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特点,“天人合一”就成为依赖自然生存的农民追求的终极理想和生存境界。《庄子·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论述,中国自远古就有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人和自然的关系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的影响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即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必将呈现出友好和睦的交往特征。这种特征也见诸于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之中,“四海之内皆兄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成为妇孺皆知的友好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深厚生态思想激发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华文化丰富资源的发掘兴趣和研究热情,尤其是在今天全世界面对来自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生态危机,构建绿色的生态时代,建设绿色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文学艺术工作者应深入发掘文学文本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的生态思想资源,探索其世界意义和普适价值,进一步推而广之,为世界各民族所借鉴和利用,在民族文化国际化的过程中重审文化中国的丰富内涵,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在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上,中华文化大多以愚昧、落后、封闭的刻板形象被书写,美国华裔男性刻板形象的典型“陈查理”更是成为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为亚裔族群树立的人物模版。“如果说多元文化主义本来的目的是倡导多种族、多族裔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和平共处,那么这样的刻板化的塑造不仅无助于各族裔之间的相互了解,相反还会加深他们之间原有的误解。”[4]99汤亭亭作为美国华裔作家成功进入美国主流文学界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及作品中洋溢的中国文化内涵必将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印象产生重要影响。在改变美国社会对华裔的刻板印象的漫长路途中,华裔作家的地位不可替代。在全世界倡导和平与发展的新世纪,汤亭亭突破了美国华裔作家创作主题的局限,将关注视野拓展到全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挖掘这类创作的中华生态文化意蕴,在与美国当代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比较中,彰显民族生态文化的世界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华裔文学家汤亭亭的《第五部和平之书》与美国当代经典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得以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在文化学者亨廷顿看来,未来国际社会主要是由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三分天下[5]。我们即将面对的是异质文化之间复杂而富于变化的互动状态。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的新儒学思想,在怎样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上,佳惠我者甚多。在“文化全球化”已成为时代关键词的今天,如何看待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怎样处理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成为全世界各民族必须面对与回答的问题[6]7。这种文化观对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在于,我们要立足民族文化,兼具全球视野,主张保持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差异化之间的张力,肯定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倡导族裔文化独特属性的国际意义和普适价值。

[1][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2]吴冰,王立礼.华裔美国作家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4]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张寿.体验主义哲学理论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32.

[6]薛玉凤.美国华裔文学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华裔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华裔夫妇的奥斯卡纪录片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