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村生
乙肝合并肺结核在临床上是一个相对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常规的抗结核治疗中常会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本研究将抗病毒治疗、抗炎保肝治疗、抗纤维化治疗 3 种方法合并结核治疗方法用于结核伴乙肝患者的治疗,并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
1.1 一般资料 收集咸宁市咸安区疾控中心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 80 例,其中男性 46 例,女姓 34 例,年龄 21~64 岁,平均年龄(34.4±4.0)岁。选取患者条件:(1)乙肝合并肺结核,HBsAg阳性、HBV DNA≥500 copies/mL,HBeAg阳性或阴性;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谷草转氨酶(AST)正常、总胆红素(TBi1)正常;(2)肺结核患者经过痰液和CT检查确诊;(3)半年内没有对肝具有严重伤害的不良生活习惯[2]。
1.2 方法 对 80 例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予以(HRZE)2/(HRZ)4 抗结核治疗。30 例同时进行常规抗炎保肝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中 30 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作为A组,30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抗纤维化治疗作为B组,治疗 6 个月观察肝功能损害情况。
6 个月进行肝功能检查,其中抗病毒组(A组)肝功能指标[ALT:(48.1±6.7)U/L、AST:(39.1±5.6)U/L、TBi1:(24.9±3.6)pmol/L]、B组肝功能指标[ALT:(52.1±7.7)U/L、AST:(45.1±6.6)U/L和TBi1:(27.4±4.6)pmol/L]显著低于非抗病毒组[ALT:(77.7+9.8)U/L,AST:(69.9±9.5)U/L和TBil:(32.1±6.7)pmol/L,P<0.05];A组的停药率为 5.1%,B组停药率为 5.5%,对照组停药率为 9.2%(P>0.01)。
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有 1.2 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9.09%。慢性乙肝患者有 2000~3000 万,每年因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约 27 万人。急性乙肝患者中约 60%具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发热、疲劳、食欲降低、恶心和黄疸,如果感染乙肝病毒后 6 个月内仍无法清除病毒,将成为慢性感染,慢性乙肝进展,肝细胞不断坏死,刺激肝脏内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导致肝硬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癌[3]。
肝功能检查主要有:(1)ALT/AST:肝脏转氨酶,在肝细胞受损时从肝脏进入血液而被测出,是反映肝功能的最常用指标;(2)肝两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3)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可直接了解体内病毒载量和复制情况,并可用于判断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病毒治疗,主要药物包括α-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炎保肝治疗主要是中成药如护肝片、葡醛内酯等,还有抗纤维化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乙肝治疗的诊断顺序是先测定乙肝病毒标志、肝生化功能、临床检查、肝活检、测定其他肝炎病毒标志、作好鉴别诊断。目前国家有免费结核病的治疗,免费包括胸部透视、拍摄X光胸片和痰涂片检查,统一方案的抗结核药物,原则是早期用药,联合用药,适量、规律、全程用药 。
疾病治疗同时,一定要注重生活中的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1)心理调养: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2)休息:避免过度的脑力或体力劳动;(3)卫生习惯:不吸烟、禁酒、适量饮茶健康;(4)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选择鸡蛋、牛奶、鱼虾、瘦肉等,少吃油炸(油腻)食品,减少肝脏脂代谢的负担,多吃新鲜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忌食辣椒[4]。
本研究将抗病毒治疗、抗炎保肝治疗、抗纤维化治疗 3 种治疗方法用于结核合并乙肝患者的治疗,并进行比较。不同乙肝治疗方法中抗病毒治疗对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的具有肝功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1]潘越峻,范慧敏,张春兰,等.抗病毒护肝治疗对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的作用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8,8(5):461-463.
[2]李多云,刘黎,周健,等.拉米夫定对乙肝合并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555-556.
[3]汪中涛.48 例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36):30,32.
[4]王恒庆.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病治疗的探讨[J].安徽医学,2008,29(5):62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