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轶飞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没有认知,就没有词汇。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研究网络语言及其词汇,有必要从语言产生的解析源头切入,即解析人类认知加工过程。
网络流行语(简称网语)是网络时代的标签。在物欲横流、价值观跌宕、生存和就业压力重重的网络时代,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活在我们这个矛盾已达极限的时代,何妨任讽刺、挖苦成为真理的代言。”[1]汉语网络流行语(含网络术语、杜撰词、拼音缩略词、数字词、拼音谐音词、汉英谐音词、英汉混合词及转义词),从某种意义看,既是网络时代人类宣泄情感的语言载体,又是心理减压阀。
在汉语千年语言发展长河中,语言发展相对平稳,出样的激流并不多。“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新的语言通信方式的出现并不常见。”[2]网络改变了语言,催生了网络流行语。网语是新千年语言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促使汉语语言出现了第三次(白话、汉字简化和网语)革命性的变化。
网络语言是一种具有奇特逻辑构思的、另类的语言。其发展速度之快、变异形式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英语网语是世界其他网语的鼻祖。汉语网语,在某种程度上,堪称英语网语的克隆体。
但值得一提的是,汉语网络流行语(简称汉语网语)虽为克隆体,其发展势头之迅猛,令语言学家始料不及。如今虽然常浏览英语新闻网站的读者仍能发现,诸如ITpro、sexting、BB users 之类的英语网络流行语(含缩略语)出现在英语新闻标题中,但在数量上和使用频率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网络英语。
如今人们只要登录各种新闻网站,就会被各种网络流行语雷倒,微生物、萌照、屌丝、逆袭、高富帅、白富美、飙泪、坑爹、脑残等比比皆是。神马都是浮云、给力等竟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主要官方新闻媒体。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2010.11.10)一文采用“潮”词作为标题,让人难以置信。《文汇报》采用《现实,永远不可能“神马都是浮云”》(2010.11.18)作为标题,让人大跌眼镜。部分网汇正在进军全民核心词汇。
随着网络的发展,英语网语对汉语网语的冲击日趋明显。根据类型学,人类语言可分为三种常用语序:VSO(谓主宾)、SVO(主谓宾)和SOV(主宾谓)。因为英语和汉语中的语序同属前两种,英语网语的影响不仅仅折射在词汇层面,而且波及和深化到语法和语序层面。诸上种种原因,使得网语在人类数千年的语言发展史上,更具研究价值。这是历史赋予人类的千载难逢的、不容错过的语言研究的契机。
尽管近些年来,学者对网语及其词汇的研究数量急剧增加,但从认知视角展开的研究仍显薄弱。截至2012年8月,根据万方数据库统计,与认知相关的网语研究论文不足20 篇,认知理据性研究论文不足5 篇,而从现实表征、心理表征和语言表征着手的研究论文仅1 篇。
然而,语言离不开认知,没有认知就没有语言。认知词汇学的本质就是根据对人类心智的理解,解析语言中的词汇特点、语用特点和构词规律。
人们对汉语网汇是如何认知的?在阅读中网语词汇又是如何从大脑中被提取出来的?为什么文化程度高的青年人提取得快,而文化层次低的老年人,对该方面词汇木讷,甚至排斥和拒绝?对此类实际问题,从认知视角,进行多方位的、多维度的探究,极具学术价值。
语言既是一种认知活动,又是以认知为基础的。[3]55“语言既是基于身体经验和认知加工的产物,又是人类认知的工具。”[3]32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认知均与人的心理密不可分。根据认知心理学,“表征是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3]46。表征分为三种:现实表征、心理表征和语言表征。三种表征是密不可分的三个概念。“现实表征是客观世界的存在样式,但它不是自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以人的活动为前提的自为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现实表征;心理表征以现实表征为基础,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现,是一种概念化的存在;语言表征是心理表征的语言实现,它包括表征为单个概念的词和表征为复杂概念的词组、句子等。”[4]现实表征、心理表征和语言表征对各类网汇的认知加工过程有极好的解释力。
英汉两种语言的造字(词)法相同,即两种语言均有发明与创造两种造字法。[3]55根据六书,汉语有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和假借六种造词方法。如今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同于前四种,是较常见的汉语造词法。汉语流行语中杜撰词语占很大一部分。
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尤其多,流行趋势越来越强。根据维基百科,“屌丝”(吊死)一词源于“雷霆三巨头吧”针对“李毅吧”粉丝嘲笑、讽刺和恶搞所创造的网汇新词。百度“李毅吧”粉丝自称“毅丝不挂”(一丝不挂),简称“毅丝”,故后被“雷霆三巨头吧”粉丝讽刺为“屌丝”(或许可解读为:太丢人了,不如吊死算了,故又为“吊死”)。该词属谐音造词,即假借(以同音字“屌丝”替代“吊死”)造词法。
该词迅速蹿红网络,受到年轻人喜爱。截至2012年8月15日,Google 搜索结果达到8.6 亿。新浪微博搜索结果已超过4960 万条微博或微信。该词也成为近两年众多中国男青年(后来也用于女青年)自嘲的常用语。有人将此上升为“屌丝文化”,也有人认为是“一场语言的狂欢”,是群体的焦虑情绪的发泄,是社会价值观崩塌、人伦底线逐渐沦丧的标志。现以“屌丝”(吊死)一词为例,分析三种表征关系如下。
现实表征:相貌丑陋,体貌特征为“矮、穷、矬”的男青年,并非指现实生活中某个具体的男青年。
心理表征:以搬砖等为职业的男性青年群体;蓝领、相貌丑陋、无女友或收入不高的男青年;自卑、收入低微、沉浸于网络、幻想美女、懦弱和善,但又缺乏自我反思、缺乏毅力及改变生活的能力和勇气的青年人。
语言表征:“屌丝”一词的发音或书写形式。
现实表征是心理表征和语言表征的基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实现前者,属一种依次实现的辩证关系,即
现实表征←心理表征←语言表征
“现实表征不能越过心理表征与语言表征直接发生关系,语言表征也不能直接作用于现实表征。”[3]54
在现实语用中该词是如何被提取的呢?
例1 屌丝:庶民文化的胜利
例2 屌丝:贫民的狂欢
“屌丝”一词中的“屌”属生僻字,其合成词“屌丝”绝非是通过汉语新华字典能查到的词。而“屌丝”一词,因词义生僻,即便放到上述语境中,仍很难通过语言表征激活心理表征。即便借助身体经验也无效,因为该词属词义怪癖的网络流行语,无经验可借鉴。
文化层次低的人,尤其是老年人,自身对网络和流行语木讷,缺乏敏感性,因此,当听到或看到该词时,认知加工十分困难。当他们从语音档、语义档、语法档反复提取,仍无法有效提取到其词条信息,与整句信息联系起来,且借助词典意义又失败时,这一群体往往会放弃对诸如此类句子的理解。而经常关注网络的年轻人,却与老年人大相径庭。他们在借助经验无效时,可通过网络,添加相关的语料(即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最终激活心理表征,完成认知加工,达到对上述例句的理解。
汉语网语中谐音创造的词很多,如驴友(旅游)、神马(什么)、童鞋(同学)、有木有(有没有)、肿么办(怎么办)、小盆友(小朋友)、洗具(喜剧)、餐具(惨剧)、杯具(悲剧)等。以“杯具”一词为例,其认知加工和信息提取过程较“屌丝”要简单得多。
例如: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杯具1 =(字典意义的)杯具
现实表征1:各种大大小小、颜色和款式不同的茶杯、水杯等,并非指某一具体茶杯、咖啡杯等。
心理表征1:装(水、牛奶、咖啡、饮品等)的器皿。
语言表征1:“杯具”的发音或书写形式。
当读者按照词典(原意)语言表征,无法激活心理表征并理解该句时,基于语言知识和以往经验,或许读者会联想到与“杯具”发音相同的“悲剧”,二次提取信息。因为“知觉有‘定向’抽取,与记忆中的知识相对照,然后再定向,再抽取特征,再对照,直到明确知觉对象的意义”[3]44,当语言表征1 无法激活格式塔时,读者会根据经验(网汇很多词是由谐音造词法创造出来的)得出,只有杯具2 的语言表征,即“悲剧”,方可与句意吻合。
杯具2 =悲剧
现实表征2:各种凄惨的一幕、一幕情景。
心理表征2:因社会、个人等原因造成的个人的毁灭、悲惨的结局。
语言表征2:“悲剧”一词的发音或书写形式。
语言表征2 可激活例句的心理表征,达到对整句信息的理解。
数字和键盘字符表语义是网语的首创之处,该构词法开辟了语言发展史的先河。英语和汉语在这一点上相同。但不同之处是:英语网语中数字和字母混合词较多,而纯数字词极少,而汉语数字词比英语要多得多。这些数字词与传统中的数字词,如“二百五”、“三三两两”概念大不相同。
如今数字代表意义也为“数字词”。根据百度数字代表意义的数字词大全,汉语表意的数字词有200 多个,其中典型的如1314(一生一世)、587(我抱歉)、837(别生气)、165(原谅我)等。
随着全民英语素养的提高,汉语数字流行语中以谐音造词法杜撰的词很多。部分与汉语拼音谐音,部分与汉语地方话谐音,还有一小部分与英语单词谐音。以与英语单词“bye-bye”谐音的88 为例。
现实表征:再见的各种动作与举止。
心理表征:即将分离,以后再见。
语言表征:“88”的发音或书写形式。
例句1 88,一会儿再聊。
例句2 88,下周见。
听话人听到“88”一词时,尤其是当聊天结束,听到该词时,因其发音与英语的“bye-bye”有一定相似性,很容易发生联想,激活心理表征,而理解对方的意思。因为纯数字“88”(八十八)与此语境不发生任何关系,提取无效,只有再提取“再见”的意思,方产生意义并与语境吻合,激活心理表征,完成认知加工。
心理表征是以现实表征为基础的,是现实表征在人脑中的内化。[3]49内化的能力取决于不同人的认知加工能力。认知加工过程离不开三种表征,只有当语言表征激活心理表征时,方能理解网语词汇或语句。当人类的身体经验无法激活知识的格式塔时,需借助网络,添加更多相关语料,反复提取,反复对照,才能激活心理表征,最终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
然而网语构词另类,某些网汇语义怪癖。年轻人认知能力强,文化水平相对高,对网语的认知加工能力高,对网汇吸纳得快。相比之下,老年人的以往经验无法激活一些晦涩网汇的心理表征,难免被拒之门外,有落伍感。网语相关的认知问题,研究空间仍很大,笔者对此仅做尝试性研究。
[1]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
[2]克里斯特尔.语言与因特网[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174.
[3]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刘玉梅,沈志和.认知词汇学[J].外语学刊,2010(5):31-35.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