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特力根白乙
(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改革开放之后,辽宁渔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然而,进入新世纪其发展的脚步却显现出些许沉重和蹒跚。从水产品产量看,其年均增长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9.82%迅速升至90年代的12.17%,而21世纪10年代则急剧降至2.43%。学者的研究和业者的经验均已表明:辽宁渔业直面资源衰退、环境恶化,已受制于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故而,辽宁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长期以来,辽宁渔业注重生产要素的外延扩张,主要靠增加养殖面积、机动渔船、渔业劳动力等投入的数量,其经济发展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为特征,而忽视渔业资源及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与优化配置,是实现辽宁可持续渔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故而,渔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是正确选择。目前,辽宁水产养殖面积(全国省份中排序第1)、机动渔船(同第7)和渔业劳动力(同第12)数量仍有很大的压缩空间,尤其是水产养殖面积,从其养殖方式来看,几乎全是粗放型经营,而集约化养殖面积占比还不足0.02%。辽宁并不是一个渔业资源和水域资源丰富的省份,其人均资源量更少,因此,必须进行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依靠渔业科技进步和提升渔业劳动者素质来取得渔业经济规模的扩大,选择有利于节约渔业资源的生产技术类型,形成结构型、质量型的渔业扩大再生产。
渔业资源为渔村、渔企、渔民以及相关企业人员带来收益,因此是一种资源资产。既然是资产,就有价值和产权制度问题,必须明确渔业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实现渔业资源的有偿使用,这是保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渔业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制度的确立,将成为决定人们在渔业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选择的平衡点和关键点。辽宁渔业资源的有限性、约束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必不可少性意味着人们对渔业资源的行为不能是随意的,理应受到适当的约束。这种约束在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通过建立明确的渔业资源产权关系来实现。因此,对辽宁乃至全国来说,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渔业资源产权制度,明确政府、渔企和渔民在渔业资源的所有权及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实行渔业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以及渔业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在渔业资源所有权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使其采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发渔业资源。
在渔业资源产权明确的前提下,要有效地发挥产权的作用,真正实现渔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必须有完善的水产品市场制度和价格体系。只有合理和真实的水产品价格,才能够灵活地反映不同渔业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从而,能有效地调节水产品供求矛盾,引导人们逐渐减少对稀缺程度大、价格相对高的渔业资源的使用,转向逐渐增加对稀缺程度小、价格相对低的渔业资源或替代资源的使用,进而起到养护稀缺渔业资源、持续利用渔业资源的作用。长期以来,辽宁乃至全国渔业实行的是“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商品高价”的价格体系,造成水产品价格严重扭曲,因而很难推动渔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当然,水产品价格的调整改革并不能彻底改变渔业资源稀缺的局面,但合理的水产品价格体系能缓解渔业资源的稀缺性。
渔业资源产业是指专门从事渔业资源保护、治理、恢复、再生、更新、增殖和积累的部门产业。辽宁渔业资源产业已粗具规模,主要涉及水产育苗、浅海底播、增殖放流、海洋牧场、保护区设置、资源调查与勘探等领域。但是,至今为止,渔业资源产业因沉入投资比重较大而几乎局限在政府主导经营的产业形态上。因而,出台渔业资源产业发展政策,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发挥诱导因素和行为导向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以实现渔业资源产业规模的拓展,提高水产品持续供给能力。
辽宁东挽黄海、西拥渤海,海岸线长度达2738 km;境内大小河流 360多条,流域面积达14.55万km2;大中小型水库930余座,库容量达325亿m3。可谓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其中,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洪水调蓄区和重要海洋渔业水域等均可作为重要水域生态功能区。将跨省域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将跨地(市)和县(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建成为省级或地(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立这种保护区,对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确保辽宁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功能区。为此,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人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对已遭破坏的生态系统,要结合植树造林、修复植被等措施,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尽快遏制其恶化趋势。关于植树造林措施这一点,日本渔民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日本渔民多年来致力于植树造林[1]运动,已遍及全国29个道县,认为“植树能够增殖鱼类”,将其定位为“保护渔场环境的植树运动”、“链接森林、山川和海洋的环境保护运动”,进而把其认知升华为比喻——“森林是海洋的恋人”。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切入点是“五点一线”,主要包括丹东产业园区、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和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逐步形成以1443 km滨海公路连接多个开发区域的线状布局,并辐射和带动100 km范围内的沿海经济带发展。沿海经济带开发是双刃剑,它具有双重影响性,既有利也有弊。要切实加强对重要自然资源和渔业资源的环境管理,加大沿海经济带开发利用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沿海经济带开发不能把作为传统产业的渔业置于“被遗忘的角落”,各种水域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手续,以实现开发中保护和发展渔业资源。
辽宁是水产养殖大省之一,其养殖面积全国最大,而养殖产量却位居第6位。水产养殖系统也容易发生自身污染,这并非是养殖技术和工艺等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主要由残存的饵料、排泄的废物、施用的化肥以及消毒剂和其他药物等污染了养殖水体及邻近水域,使污染物含量超过正常水平,从而使水体生态功能受到影响。所以,防止水产养殖污染必须加强、提高管理的力度和技术。要围绕“以养为主”这个中心,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水产养殖综合调控系统,以加强和完善养殖环境监督管理。主要是深入开展水域环境宣传教育,提高渔民的环保意识;适当控制养殖面积膨胀,保持养殖规模与环境容量协调;增强水域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对于污染严重而又无力治理的养殖企业和渔户实行“关、停、并、转”措施;掌握和应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强化水域环境监控和评估管理。
新世纪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一个战略重点是全面加强渔业第一次产业的生态经济基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并与渔业常规技术并举,推动知识密集型的渔业迅速发展。目前,辽宁渔业第一次产业产值比重约为54%,依然很大。虽然渔业总体生产力明显提高,但开发与治理不够协调,致使环境污染有所加重,辽宁渔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因此,优化渔业生产结构,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提升捕捞和水产养殖生产的知识化和生态化水平,改变渔业“弱智”状态,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是辽宁渔业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
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渔业第二次产业是渔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辽宁渔业第二次产业产值比重不足26%,依然很小,说明渔业经济素质还不高。虽然水产加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高技术含量、精深加工度的加工企业发展滞后,制约着高端产品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同时,粗放、低度化的加工产业结构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要运用知识手段和高新技术方法,促进水产品加工技术和工艺进步,大力推进环保技术在加工各环节间的应用,使渔业第二次产业升级换代,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和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
目前,辽宁渔业第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不足22%,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具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辽宁也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渔业第三次产业来吸收第一、二次产业中转移出来的渔业劳动力。在内部构架上,要大力发展水产品低温冷链物流,拓宽水产品流通渠道和范围;挖掘创新渔(鱼)文化和海洋文化,充实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和内容;扶持发展高层次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①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在渔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一系列具体的渔业服务中介组织,包括渔业物资供应、科技推广、融资筹资、信息咨询、市场流通等服务体系。,改善第三次产业内在素质,优化第三次产业基本构架。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可持续渔业就是生态渔业。不过,前者侧重于渔业发展的目标,后者重在强调实现渔业持续发展的过程。辽宁在渔业资源压力日益沉重以及生态环境态势继续恶化的双重约束下,立足生态渔业,重视渔业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生态渔业是基于传统水产养殖生产实践经验,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构建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养殖技术的渔业生产模式。辽宁生态渔业主要产业模式有:(1)鱼-稻养殖模式;(2)鱼-鸭养殖模式;(3)鱼-鹅养殖模式;(4)鱼-虾混合养殖模式;(5)虾-藻混合养殖模式;(6)贝-藻-蟹类多元化养殖模式。可以说,辽宁生态渔业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未来发展核心是使渔业经济的增长与渔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渔业综合开发是以渔业资源为基础,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并引导多渠道筹资基金,定向使用,改善渔业生产基本条件及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实现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辽宁渔业综合开发重点应置于内陆水域、稻田、低洼盐碱荒地以及一些电厂(站)温排水等资源的改造利用以及海水陆基养殖开发等方面,并与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结合起来,增强渔业发展后劲,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渔业生产发展的快慢,水产品质量的好坏,渔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渔业科技含量的高低。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水产养殖业领域的蓝色革命②蓝色革命是指用高科技手段控制和利用海洋水域,为人类大量生产水产食物蛋白的技术革命活动。,曾使渔业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并转向“以养为主”的产业取向。在辽宁渔业资源环境双重约束和水产品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渔业生产要再上新台阶,增强水产品供应能力,必须依靠渔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增加渔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辽宁科教能力较强,要发挥海洋与水产相关科研院校的科技力量,把渔业和渔村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渔业科技进步和提高渔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要加大渔业科教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渔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建立渔业技术推广和信息咨询体系,以利于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渔业科技装备水平。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渔业人员,使渔民素质普遍提高,并且为渔业蓝色革命提供大批高层次人才。
[1]栗原喜一.世界の海から魚が消える?―漁業新時代―[M].東京:日本農林統計協会,1997: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