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元新
2004年至2010年,电力装机分别以13.02%、16.91%、20.59%、15.15%、10.37%、10.26%、10.08%的速度快速增长。2011年开始,高速增长下的“低谷”开始显现。市场与产能的反差:火电投资持续减少,或只批不建;国内经济下行,占70%以上装机的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发电量增长由两位数降为个位数;电力装备企业的产能过剩,难以释放;新增订货同比减少两成上下。反差导致低价竞争:在市场资源紧缺和“走出去”受挫的大背景下,发电集团、两网公司集中招标采购,低价中标导致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预测2013年:一是不要奢望市场有多大改观,昔日“风光”不再。预计两年内市场需求仍处于底部运行;二是要面对电力项目迟建、缓建、停建带来的困惑。好不容易到手的订单,预计排产面临很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三是要消化“低价中标”的苦果。预计订单多属低价标,有的连成本也兜不住,势必打压利润空间;四是业主的高负债与强势,连预付款都不到位,整个货款回收更困难。预计投料与资金紧缺矛盾加剧。资金链脆弱,财务成本提高,经营困难;五是转型升级,订单不足,“去产能化”成为选择。预计订单不能满足高企的产能,面临产品升级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总之,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文/本刊记者 王思童/
我国虽然是全球电机制造大国,但主要是生产附加值低、能耗高的普通电机,这不仅与我国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不相适应,而且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电机生产企业数量众多,据统计截止2011年末,我国电机制造工业企业达2260家,行业总资产达5595.5亿元。虽然高效节能电机有着诸多优点,但是由于价格及补贴政策等问题,它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受到了限制,处于所谓“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的消费总量,推动技术进步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工作的展开,在国家相关政策刺激下,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电机、推进节能减排,变频器、节能电机等一批相关工业节能企业将成为受益者。我国电机年用电量超过2万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用电量的60%,但高效节能电机市场份额不到3%,电机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比发达国家低20%左右。如果每年新增的电机及拖动系统均采用高效节能产品,电机系统优化设计,每年可节电上千亿千瓦时,减排近亿吨二氧化碳,可以有效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预计2013年高效节能电机有望大力推广,逐步建立合理的节能补贴政策,出台节能电机的相关标准,使高效电机的市场应用进一步广泛。
文/神华集团政策研究室 张熙霖 /
近期,国家对风电开发项目的审批有所加速。调峰电源建设和电网消纳仍将是风电开发的关键。2013年,预计在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保障性全额收购机制的约束下,电网公司将以更积极的姿态、新的机制和策略,配合风电的开发。
对于仍处在寒冬中的风机制造业和零部件企业来说,想要摆脱目前的情况,加快“去库存”力度,恢复正常的资金链和生产,不能过多的依赖于政府对新项目的“核准”和开工建设。首先,核准、建设、并网涉及复杂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技术和机制上实施都不太可能一帆风顺,对于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有很强的时滞性。其次,如果产业自身没有走向健全,有限的新市场只会造成新一轮的恶性竞争,导致质量难以保证。再者,目前风电因为是买方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了畸形的货款交付模式,这种模式短期内很难改变。
风机制造行业在2013年面临的很可能是深度的重新洗牌。兼并重组,适者生存是任何产能过剩的行业不可避免的。想走出困境,风机制造业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向高端产品进发,争取开拓更多的国际市场,为海上风电开发做好技术储备。此外,国家要想法减少风电弃电,降低度电成本,为高质量的风机赢得更多的市场空间。
文/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 红炜/
2012年是全球光伏产业供求关系、贸易结构要求变化的一年;光伏产业持续残酷整合,欧洲光伏终端需求市场进一步缩小,日本、美国、中国等新兴市场需求增加,新的光伏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对2013年全球光伏市场发展方向笔者有以下几点判断。
1、终端市场安装量稳定增长。预计2012和2013年全球光伏电站新增安装量分别为30GW左右和33GW以上,基本保持每年10%~20%的稳定增长幅度。其中,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将一改2012年补贴、规划下降但安装量并未大幅下降的局面,补贴方式的调控手段将使终端市场安装量相对2012年有较大幅度的下调;日本的总体趋势是受核电安全性影响,在供电紧张、光伏发电补贴政策极具吸引力两大关键因素影响下,将成为安装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但新一届政府对待核能发电的态度值得关注;中国、美国将继续维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中国在2012年5~6个GW安装量的基础之上将略有增加;印度、南美等光伏电站新兴市场将伴随融资手段的完善,在安装规模和新兴国家数量两方面都会有稳步增加。从以往历史看,全球光伏电站每年实际安装量一般大于预测量。
2、产品价格市场触底,产业整合进入第二阶段。到2012年底,全球光伏组件供求关系为60GW左右比30GW,比上一年略有合理调整,但未改严重供大于求格局。2013年的市场基本态势为继续调整供求,不断加强挤出效应,长达一年多的非理性价格竞争即将进入收尾阶段。伴随一大批竞争力不足的企业或被整合,或被挤出市场等造成非理性价格之争因素的减少,产品价格将呈现在2013年初微幅向下继续探底,在年内某个时间段到本次产业整合的阶段性达底部,开始以平均成本线为中枢的窄幅震荡走势,并向以技术领先、规模效应引导成本下降的理性价格之争阶段过渡。
3、技术优势开始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力。2012年以前,受突然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后期受过度竞争的市场压力影响,技术进步对于市场进步影响的基础虽然存在,但影响力有限。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成熟市场将在2013年展开。几个方面的情况值得关注:1)将在多晶硅原料生产方式、薄膜和储能技术方面发生较大突破和提高,会对市场发展产生一定影响;2)现有生产方式下的组件转换率再提高难有重大突破,即使有突破也难有规模化生产;3)市场准入的技术标准将更加细化和从严,必将对企业加速产品技术提升、稳定使用年限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倒逼作用。总之,2013年光伏产品市场将是通过十年发展,从依靠规模降低成本为主阶段向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竞争力为主阶段转变开始的第一年。
4、政策环境冷静而稳定。光伏产业是政策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产业,欧洲、澳洲早期安装大国的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基于光伏发电量已经到达一定水平,对光伏产业的进一步扶持是从严的。美国对新能源发展一向保持积极的态度。2012年,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支持从未有的明确和坚定,2013年将继续保持这一积极的政策背景。
5、新的全球光伏市场格局即将开始。2012年集中爆发的欧美国家和印度对中国光伏产品输入的“双反”为代表的贸易之争,既是对国际间自由贸易的反动,又是对原有的、以欧洲为主的全球光伏市场格局的强烈修正。2012年以前,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欧洲为主的单一终端市场影响,光伏市场在历经供不应求、供大于求和产业开始整合三大阶段之后,2013年,在欧洲终端市场份额下降和日本、美国和中国等新兴市场份额上升两大趋势决定下,一个新的、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开始构造;在产业残酷整合,供求关系追求合理这一背景影响下,一个新的、多元的产业格局场即将出现。与之相适应,新的贸易格局出现,光伏贸易竞争成为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加工大国的地位难以改变,多种形式的中国光伏产品在2013年仍将占据全球光伏终端市场的50%市场份额。中国光伏产业从贸易全球化阶段开始向产业全球化阶段过渡。在中国国内,受政策主导影响终端市场建设将从过去单一大型化向大型化与分布式小型化同时发展的格局。
6、不断探讨新的商业模式。伴随光伏终端市场的稳步放大和产业整合期间竞争的日益残酷,过去上、中、下游分工清晰,买卖关系单一的商业模式将得到改变和丰富,不断探讨促进光伏产业长期发展的市场化手段。2013年,在继续维持以技术提升为主导的加工产业单一模式的同时,产业短期重心向为终端市场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模式倾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应当加大这一方面的研究、试行,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大力创新金融支持手段,在商业模式的变革中抢占先机。
7、产业整合加速,有竞争力的企业迅速崛起。从长远来看,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大企业数量的合理需求应在十家左右,这决定了本次产业整合的必要性、残酷性和长期性。2012年欧美地区产业整合相对深入,而中国受各种因素影响整合力度极为有限。2013年是不具备竞争力企业大批退出市场,少量具备竞争力企业逐步摆脱资金短缺困境、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一年;是大多数企业面临决定生死、发展方向的一年;是资源整合、企业并购数量开始增多的一年。有发展前景的“大而美”企业应当具备这样一些条件:持续不断的融资能力,品牌影响力,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适合自己的经营发展模式;“小而美”企业应当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独到的技术、经营模式和持续发展的相关能力。在未来发展中,以第一阳光、保利协鑫、英利和天华阳光为代表的不同技术路线、不同产业链阶段的具有竞争力公司将有较大和可持续发展可能。2013年的产业整合将集中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进行。
8、中国的光伏产业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2011年以前,因国内市场几乎为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极不完善。2012年开始,伴随国内市场的迅速扩大,伴随国家对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态度的明朗和坚定,中国光伏产业环境持续发生着令人意外的变化。体现在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逐步清晰,补贴政策带来的国内终端市场不断放大,被动的融资政策出台,产业技术及准入标准被更多的讨论,电网公司对光伏发电并网的积极表态,电力体制改革可能被重提,光伏产业被社会舆论日益重视等。这意味着中国光伏产业环境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2013年将继续这一进程,继续实现从保护产业到促进产业长期发展这一战略定位的转变,继续实现从光伏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艰苦转型。
总之,2013年对中国光伏产业仍将是残酷整合的一年,终端市场稳步放大、价格下跌趋势放缓的一年,盈利机会继续向终端市场倾斜和市场资源加速向有竞争力企业倾斜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