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国”:陈宝箴之死的新证据——夏敬观、陈三立赠答诗二首笺证

2013-03-23 00:38:04邓小军
关键词:光绪皇帝光绪

邓小军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89)

陈宝箴(字右铭,1831—1900),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实行的民权实验的领导人①参阅邓小军:《陈宝箴之死考》,《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陈三立的政治思想》,《原道》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均收在邓小军:《诗史释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在湖南实行变法,推行新政,包括试行民权。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后,陈宝箴、三立父子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②《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四百二十八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壬寅(二十一日)上谕,《清实录》,第五十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15页。。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陈宝箴猝逝于江西南昌府新建县西山崝庐(今江西南昌市新建县望城镇青山村)。

1982年,宗九奇先生发表《陈三立传略》,其中援引戴远传(字普之)《文录》手稿,首次披露慈禧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廿六日,先严千总公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崝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伏受诏,即自缢死。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③宗九奇:《陈三立传略》,《江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9页;又见宗九奇:《陈宝箴之死》,《文史资料选辑》第八十七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3年。宗九奇《陈宝箴之死》一九九二年增订稿并记述云:“一九五二年冬,家父(宗远崖)与闵孝同(江西省文史馆馆员)、汪际虞(九江一中语文教师)二位先生在戴宅与远传翁晤谈,言及陈三立《巡抚先府君行状》一文中措词之痛心疾首,戴翁特将其《文录》手稿出而观之。”

2000年,笔者发表《陈宝箴之死考》,以散原微言诗之释证,支持宗九奇先生所披露的戴远传《文录》所述慈禧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

近年,笔者读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夏敬观(字剑丞)《寄怀陈伯严》诗,及陈三立答诗《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发现剑丞、散原两诗皆不讳言右铭公是“殉国”而死,即为国而被害,可以说是关于陈宝箴之死真相的新的重要证据。

中国传统尊奉礼敬文化、孝道文化,若非事实如此,他人绝不可能对为人子者称对方父亲是为国而被害,为人子者亦绝不可能无中生有地自述其父亲是为国而被害。

今逐句逐字笺注剑丞、散原两诗,以期两诗诗意完全显示。

一、“殉国”:夏敬观《寄怀陈伯严》

夏敬观《忍古楼诗》卷二《寄怀陈伯严》:

言思江介陈公子,诗卷封题两戊年。

肃肃秋冬频易世,波波魂梦独忧天。

不官未负攀髯责,告墓终伤殉国先。

他日史臣求实录,箧中遗疏重桮棬。④夏敬观:《忍古楼诗》,第13页,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六年,聚珍仿宋铅印线装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07542。

夏敬观(1895-1953),字剑丞,号吷盦,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⑤夏敬观《吷庵自记年历》:“光绪元年已亥五月初十日未时,敬观诞生于先府君湖南督粮道官署。夏氏始祖讳远,字光庭,浙江会稽县人。唐肃宗时,光庭公由秘书郎宰洪州武宁,遂居江西新建,世为新建县人。”见陈谊《夏敬观年谱》附录一,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197页。,近代优秀诗人、学者,陈三立(字伯严,晚号散原,1853-1937)的忘年之友。夏剑丞此诗作于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二十二日慈禧太后相继崩殂之后。时夏剑丞在上海①夏敬观《吷庵自记年历》:“三十四年戊申,在沪。”见陈谊《夏敬观年谱》附录一,第197页。,陈三立即将或已经自南京返回南昌西山崝庐为父亲右铭公上坟。自辛丑1901年以来,陈三立每年清明、冬至两次回到南昌西山崝庐为父亲上坟。冬至,是在冬月初十日。

“言思江介陈公子,诗卷封题两戊年。”

“言思”,犹我思。《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郑玄笺:“言,我也。”“江介”,犹江左,此指南京。《文选》左思《魏都赋》:“与江介之湫湄。”吕向注:“介,左也。”散原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以来,定居金陵头条巷[1]。“陈公子”,是特别指向散原之为右铭公之子而言。

“诗卷”,犹诗集。“封题”,在书衣即封面上题签。“两戊年”,指自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至现在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正好十年。戊戌年,光绪皇帝实行变法,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光绪皇帝支持下推行新政,实行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民权实验。陈三立赞勷之。同年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戊戌六君子,陈宝箴、三立父子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两年后,庚子之变(1900),陈宝箴被慈禧太后所杀害(见本诗第六句“告墓终伤殉国先”之解释)。戊申年,则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两宫相继崩殂矣。此十年之历史,乃是慈禧太后镇压改革派,扼杀改革,腐朽的满清走向灭亡之历史。

此二句诗言,敬观此时特别思念陈公子,您的诗集是以自戊戌至戊申这十年历史为主题的。言外之意,您的诗是今之诗史,因为您就是今之历史之当事人。

俞大纲《寥音阁诗话》:“散原先生诗,自辛丑至辛亥(1901—1911),成为一段落。此十年中,先生心境最为凄苦。戊戌之变,先生父子,以在湘倡导维新,久为旧党侧目,死事六君子,多与先生气类相投,而杨锐刘光第复为右铭公所奏荐,先生父子因以同日获罪罢黜。越岁庚子,拳匪祸起,右铭公适以其年逝世。国忧家难,萃于先生一身,抑塞侘傺之怀,于情有所不能自已者,一一托之于诗。……盖先生当时诗境,未尝不同于屈子之忧愁幽思。太史公论离骚谓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先生崝庐述哀诗及年时谒墓诸作,至性至情,直是‘胸有万言艰一字’,发而呼天呼父母之声矣。”[2]146足资参证。

对于散原老人来说,夏剑丞之言,是知言。夏剑丞虽谊属后辈,能不感动散原老人乎?

“肃肃秋冬频易世,波波魂梦独忧天。”

“肃肃”,肃杀萧瑟貌,典出《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频易世”,字面言朝廷频繁变易世事,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汜论训》:“何况乎君数易世,国数易君,人以其位达其好憎②[汉]高诱注:“人人以其宠位,行其所好,憎其所憎也。”,以其威势供嗜欲,而欲以一行之礼,一定之法,应时偶变,其所不能中权亦明矣③[汉]高诱注:“一行之礼,非随时礼也。一定之法,非随时法也。故曰不能中权。权则因事制冝,不失中道也。”。”实际则言中国濒临改朝换代。“频”,同濒,濒临、临近,例如《文选》卷五七晋潘岳《马汧督诔》:“俾百姓流亡,频于涂炭。”“易世”,典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观秦汉之易世。”

“波波”,波涛滚滚貌,典出宋梅尧臣《雍邱遇雨》:“日暮风雨急,逆水舟难牵。波波入杞国,悄悄谁忧天。”剑丞此句全用梅宛陵之诗意。

“肃肃秋冬频易世”,言肃杀萧瑟,绵历秋冬,如慈禧太后之残酷专制,绵历岁月,如今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崩殂,已经临近改朝换代。“波波魂梦独忧天”,言长江波涛滚滚,如散原老人心情之不平静,老人乘船逆水返回江西告墓,魂梦之中,时时独忧天之将倾。

“不官未负攀髯责”。

“不官”,不担任官职,典出《礼记·学记》:“大德不官。”此指散原老人自庚子之变后绝不做清朝的官。如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以本年为慈禧七十寿辰,戊戌党人除康梁外,皆复原官,但散原始终无意仕进。”[1]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袁世凯授意毛庆藩、罗顺循、吴保初等电邀先生北游,先生复电,谓与故旧聚谈,固所乐为,但绝不入帝城,且止限于旧交晤谈,不涉他事。三君诺之,乃离赣,四月下旬由武昌乘汽车至保定。闰四月,过天津,继循原路回汉口,登江舟还金陵。”[1]皆其证例。

“负责”,谓担负责任。典出晋葛洪《抱朴子·博喻》:“量才而授者,不求功于器外;揆能而受者,不负责於力尽。”“攀髯”,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用指哀悼皇帝去世。此指光绪皇帝之崩殂。

“不官未负攀髯责”,言散原老人早已不做清朝的官,也就不能为光绪皇帝之死担负若何责任。怀疑光绪皇帝死于非命、有人应为之负责之意,隐然见于言外。夏剑丞为什么会有此怀疑?因为慈禧太后多年来欲杀害光绪皇帝,路人皆知。

“告墓终伤殉国先。”

“告墓”,是指谒墓将某事告诉墓下之人,此指散原将至南昌西山崝庐谒告右铭公之墓。自辛丑年(1901)至己未年(1919),散原每年清明、冬至两次回南昌西山谒墓,例将家事国事告诉墓下之右铭公。如《壬寅(1902)长至崝庐谒墓》其四:“国家许大事,长跽难具陈。端伤幽独怀,千山与嶙峋。”其五:“贫是吾家物,宁敢失坠之。江南可怜月,遂为儿所私。”其六:“大孙羁东溟,诸孙解西史。三龄稚曾孙,伊嚘学兄语。”诸诗所述,即是分别将国家、自己、孙辈的情况告诉墓下之右铭公。剑丞诗用“告墓”而不用“谒墓”,实际是指散原此次谒墓将告诉右铭公光绪、慈禧两宫相继崩殂之大事。“终伤”,是指散原虽然是以光绪、慈禧两宫相继崩殂告墓,但是终归还是会伤怀右铭公“殉国”在“先”。

“殉国”一词,非常吃紧。《辞源》“殉国”条:“为国难而舍生。”[3]1684《汉语大词典》“殉国”条:“为国家利益献出生命。”[4]165解释皆不错,可是不够详确。今作进一步解释如下。

在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中,“殉国”,是指为国而死,包括为国而战死、为国而自杀、为国而被杀害。自然死亡,包括老死、病死,不能称为“殉国”。

1.“殉国”指为国而战死。例如《战国策·燕策一》:“将军市被,死以殉国。”《晋书·周处传》:“处按剑曰:‘……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2.“殉国”指为国而自杀。例如黄宗羲《宋安化王[禀]祠碑》:“靖康元年,与子荀城守太原,兵殚力竭,……城陷,王父子相随入原庙,负太宗御容,同赴汾水以殉国难。”①见《四部丛刊》影原刊本《南雷集·学箕初稿》卷二。又如明崇祯十二年,清兵深入内地攻高阳,孙承宗率家人拒守,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②《明史》卷二五〇《孙承宗传》:“(崇祯)十一年,我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钱谦益《祭高阳公文》称之为:“吾师高阳少师公殉国。”③《四部丛刊》影崇祯未刊本《牧斋初学集》卷第七七《祭文》。

3.“殉国”指为国而被杀害。例如唐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六位将领守睢阳抵抗安史叛军,粮尽援绝,城陷被俘,不降被杀,全祖望《屠董二君子合状》称之为:“呜呼!古今殉国之士,至于唐睢阳之六忠,烈矣。”④《四部丛刊》影姚江借树山房刊本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一〇《屠董二君子合状》。又如明天启中御史黄尊素,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下狱,受酷刑而死⑤《四部丛刊》影原刊本《南雷集》卷首《棃洲先生世谱》:“忠端公讳尊素,字眞长,号白安。天启间,官御史,劾魏忠贤客氏,削籍。三吴讹言翻局,以公为主,逆奄忌而害之。赠官赐祭塟,谥忠端。棃洲先生名宗羲,字太冲,号棃洲,忠端公之长子也。”,其子黄宗羲《四十初度》诗称之为:“先公殉国余三载。”(自注:“先公殉节在四十三岁,今子只隔三载。”)⑥《四部丛刊》影原刊本《南雷集·南雷诗历》卷一。

“告墓终伤殉国先”,因为“告墓”是指散原谒告右铭公之墓,因此“殉国”是指右铭公之殉国;因为只有为国而战死、为国而自杀、为国而被杀害,才可以称为“殉国”,而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右铭公死于南昌西山崝庐,既不可能是为国而战死,亦不可能是为国而自杀,因此,“殉国”只能是指右铭公为国而被杀害。按戴远传《文录》:“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廿六日,先严千总公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崝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伏受诏,即自缢死。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所谓“赐自尽”,实际是杀害。夏剑丞《寄怀陈伯严》诗“告墓终伤殉国先”,与戴远传《文录》“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记载一致,可证“殉国”正是指右铭公是为国而被杀害。

何以要特别指出自然死亡如病死不能称为“殉国”?因为散原所撰《先府君行状》言右铭公“忽以微疾卒”,论者或执此词,以为右铭公是病死。殊不知“忽以微疾卒”之语,乃是微言。

陈三立《湖南巡抚先府君行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年六月廿六日,忽以微疾卒。享年七十。卒前数日,尚为鹤冢诗二章;前五日,尚寄谕不孝,懃懃以兵乱未已、深宫起居为极念。不孝不及侍疾,仅乃及袭敛。通天之罪,锻魂剉骨,莫之能赎,天乎,痛哉!……不孝既为天地鬼神所当诛灭,忍死苟活,盖有所待。”⑦陈三立:《皇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赏戴花翎原任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南巡抚先府君[陈宝箴]行状》,《散原精舍文集》卷五,民国三十八年版,第115页;台北,中华书局,1968年影印本。按“忽以微疾卒”一节文字,尤其“忽”字、“微”字,“卒前数日,尚”如何、“前五日,尚”如何之叙述,以及“通天之罪,锻魂剉骨,莫之能赎,天乎,痛哉”之逾常沉痛,皆是弦外有音之微言,暗指右铭公死于非命。“忍死苟活,盖有所待”,亦是微言,当是暗指自己等待着清廷为右铭公平反冤案的那一天。何以要用微言?此因密旨赐死,恐怖政治下,不能明言,但又不能不言之故。亦因右铭公被害至惨,孝子隐痛至深,不忍直言之故。但是,散原毕竟是用微言揭示了右铭公之死之真相,用血泪之诗抒写了刻骨铭心之隐痛。微言,是中国经史子集作品在政治压力下揭露现实真相之一大传统①“微言”一词,来自《春秋》。《公羊传·定公元年》:“定、哀多微辞。”《史记·匈奴列传》::“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唐司马贞《索隐》:“不切论当世而微其词也。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微”者,隐微。“微言”就是委婉其辞,而不是直说,因为它是有所避讳的。微言诗的客观原因是恐怖政治、无言论自由,因言获罪;主观原因是人的本性,不平则鸣。不能明言,又不能不言,故只有微言。中国微言时事诗源远流长,曹植《赠白马王彪》、阮籍《咏怀诗》、向秀《思旧赋》、陶渊明《述酒》、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庾信《拟咏怀》、李白《远别离》、杜甫《北征》,皆其著例。。

夏剑丞何以知右铭公是殉国而死、为国而被害?按同治《新建县志》卷四《舆地·疆域》:

新建,城附于府,附于省。

可知新建、南昌,实为一城。右铭公所居之南昌新建西山崝庐,与南昌近在咫尺。

复按夏敬观《吷庵自记年历》: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四月,赴长沙。五月,归南昌。其月二十八日,陈夫人殁。后十日,子承弼殇。陈夫人十六岁来归,二十四岁殁。七月,赴南京省视归倪氏姊,旋赴沪。[5]197

由此可知,夏剑丞光绪二十六年五月至七月一直住在南昌,然则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右铭公殉国于南昌新建西山崝庐,夏剑丞当知之确实,因为近在咫尺。若非知之确实,且为知己,夏剑丞焉能对散原说“告墓终伤殉国先”?散原又焉能不以之为忤,而答之以《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诗,更焉能答之以“烦念九原孤愤在,忍看宿草碧燐新”之句?

“告墓终伤殉国先”之“先”字,指右铭公之殉国先于光绪皇帝。何以要将右铭公之殉国,与光绪皇帝之崩殂联系起来说?因为右铭公是被视为帝党而被害殉国②陈宝箴在光绪皇帝大力支持下实行湖南变法,被慈禧太后一党视为所谓帝党,庚子年(1900)后党废帝灭洋,杀害了被视为帝党之诸大臣张荫桓、陈宝箴、许景澄、袁昶、徐用仪、联元、立山等。笔者在《陈宝箴之死考》中指出:“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祸之直接原因,实为慈禧太后一党为废帝而先灭洋。当庚子之祸兴起时,慈禧太后深恐帝党乘机东山再起,因此不惜消灭帝党。张荫桓被视为康党亦即帝党,而被杀害,固不待言;许景澄、袁昶、徐用仪、联元、立山等,则因反对灭洋,无异亦被视为新帝党,而皆被杀害。当时慈禧太后一党之疯狂无理性,已至于欲杀害光绪皇帝,不仅杀害帝党诸大臣而已,则杀害被视为帝党首要分子的陈宝箴,乃必然之事。”见邓小军:《诗史释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05—406页。。“先”于光绪皇帝什么?先于光绪皇帝之“殉国”。可知此“殉国”二字,乃是双管齐下,既是指右铭公之殉国,亦暗指光绪皇帝之殉国。此实是双重微言之所在。何以说光绪皇帝之死亦是殉国?详见下文。

“告墓终伤殉国先”,言散原老人谒告右铭公之墓,告诉右铭公两宫之崩殂,终不能不为右铭公之殉国而伤怀,右铭公之殉国,先于光绪皇帝之殉国十年。

“告墓终伤殉国先”之句,双管齐下,一语道破十年前后右铭公与光绪皇帝之死,皆是被害殉国,并且是出之以微言,而非明言。夏剑丞诗功之深,由“告墓终伤殉国先”之句,足以见之。

“他日史臣求实录,箧中遗疏重桮棬。”

“桮棬”,木制饮器,借指仁义。典出《孟子·吿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北宋孙奭《孟子注疏》:“桮,音杯。棬,丘圆反。”依孟子,依据人性可以培养道德仁义,好比使用杞柳之材可以制成饮器桮棬。故剑丞诗借桮棬指仁义。

此二句诗言,他日史臣寻求信史,箧中遗存的右铭公当年推行变法、实行新政之奏疏公文,皆是仁义之言、仁义之政之实录,定会受到重视。言外之意,右铭公实行新政之真相,右铭公所蒙受之不白之冤,他日终将大白于天下,永垂于青史。

夏剑丞《寄怀陈伯严》诗“告墓终伤殉国先”,“殉国”指右铭公是为国而被杀害,是戴远传《文录》所载“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之有力证据。

二、认同“殉国”:陈三立《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

陈三立《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

两宫隔夕弃臣民,地变天荒纪戊申。

万古奔腾成创局,五洲震动欲归仁。

月中犹暖山河影,剑底难为傀儡身。

烦念九原孤愤在,忍看宿草碧燐新。

此诗是散原回答夏剑丞《寄怀陈伯严》之作。题云“答剑丞见寄”,诗中逐一回答了剑丞赠诗所述现在光绪皇帝之“殉国”、慈禧太后之崩殂,与十年前右铭公之“殉国”。诗并没有采用寻常和韵方式,而是另自用韵,此是因为双方赠答之诗,题旨至关重大,非同寻常唱和。题云“纪哀”,又云“时将还西山展墓”,可知“纪哀”既包括哀现在光绪皇帝之“殉国”以及慈禧太后之崩殂,更包括哀十年前右铭公之“殉国”。散原作诗制题,雅人深致,精密如此。

“两宫隔夕弃臣民。”

诗言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两宫仅隔一夜相继崩殂。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五九七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十月:“癸酉(二十一日),崩于瀛台之涵元殿。……甲戌(二十二日),……太皇太后……崩于仪鸾殿。”[6]892-893自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至此,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北京中南海瀛台已经十年。清廷官方说法之“崩”字,表示光绪皇帝是正常死亡。

“隔夕”二字,语见宋代杨万里《诚斋集》卷一八《除夜宿石塔寺》:“今岁明年才隔夕”。散原诗用“隔夕”二字,特有用意。参证本诗五六句“月中犹暖山河影,剑底难为傀儡身”,所言光绪生前被囚禁无自由如同傀儡,可知“两宫隔夕弃臣民”是特地点出光绪之死仅先于慈禧之死一天,用以暗指光绪之死蹊跷逾常,表示同意剑丞诗“告墓终伤殉国先”暗指光绪皇帝之死亦是被害殉国。

自戊戌政变、庚子事变以来,慈禧太后及后党早已多次欲谋杀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欲杀光绪皇帝之心,路人皆知,散原更深知之,故特地以“隔夕”二字点出光绪皇帝之死蹊跷逾常。

关于光绪皇帝之死于谋杀,今引述当事人恽毓鼎、溥良相关证言及《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恽毓鼎①恽毓鼎曾任光绪帝起居注官十九年。《崇陵传信录》卷首:“毓鼎事先帝十九年,侍螭头,领兰台,所居皆史职。《起居注》名记言动,第录排日谕旨,而以《懋勤殿内记注》附益之。”《原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恽府君墓志铭》:“恽府君讳毓鼎,字薇孙,……举光绪(八年)壬午顺天乡试,(十五年)己丑会试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其历官为……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其历职为……起居注总办……。官洗马时,充日讲起居注官,……乃回翔二十年。”见钱仲联主编:《广碑传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59—1260页。《崇陵传信录》:“(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上率百僚晨贺太后万岁寿,起居注官应侍班先集于来熏风门外。上步行自南海来,入德昌门,门罅未阖,侍班窥见上正扶阉肩,以两足起落作势,舒筋骨为跪拜计。须臾忽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侍班。’上闻之大恸。时太后病泄数日矣。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

《启功口述历史》:“我曾祖(溥良)遇到的、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件事:他在任礼部尚书时②《清史稿》卷一九六《部院大臣年表十》:“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礼部满尚书:八月丙申,迁溥良礼部尚书。”又:“光绪三十年甲辰,礼部满尚书:溥良。”又:“光绪三十一年已巳,礼部满尚书:溥良。”又:“光绪三十二年丙午,礼部尚书:溥良。”又:“光绪三十三年已巳,礼部满尚书:溥良。”又:“光绪三十四年已巳,礼部尚书:溥良。”可证启功所述光绪三十四年其曾祖溥良任礼部尚书,确实无误。正赶上西太后(慈禧)和光绪皇帝先后‘驾崩’。作为主管礼仪、祭祀之事的最高官员,在西太后临终前要昼夜守候在她下榻的乐寿堂外。……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的意思。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也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7]24

2008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联合发表《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研究者对光绪帝遗骨、头发、葬衣使用微量元素检测,证明“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因此,研究结论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8]

由《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可知:第一,当事人日讲起居注官恽毓鼎《崇陵传信录》所记“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礼部尚书溥良所述“光绪帝在死之前,西太后曾亲赐他一碗‘塌喇’”,“这显然是一碗毒药”,皆是信史。

第二,当时人夏剑丞诗“告墓终伤殉国先”暗指光绪皇帝之死亦是被害殉国,散原诗“两宫隔夕弃臣民”暗指光绪之死蹊跷逾常,皆指向被清廷官方的谎言所掩盖的真相。

“地变天荒纪戊申。”

诗言戊申之年两宫既崩,清朝亦已走到地变天荒的尽头,面临灭亡。“纪戊申”三字,是特地点出现在清朝已走到尽头的这一时间点。

事实上,三年以后,满清灭亡。

“万古奔腾成创局,”

“万古奔腾”,用江河奔腾,喻历史进展,典出杜甫《戏为六绝句》:“不废江河万古流”,以及明文征明《太湖》:“今古奔腾疑地尽,东南伟丽自天开。”③[明]文征明:《甫田集》卷一,《太湖》。“创局”,指所开创的前所未有之局面,是用明刘宗周《方逊志先生正学录序》:“此数圣人者,创局甚奇,处心甚苦。总之,以天下万世为己任,不敢有几微自私自利之心也”④明刘宗周:《刘蕺山集》卷九,《方逊志先生正学録序》:“且夫尧、舜之有天下也,而让诸贤。禹,受禅也,而传于子。汤、武,臣也,而放弑其君,以有天下。伊尹、周公,相也,而放太甲,摄冲人之阼。孔、孟,布衣也,而历聘春秋战国之时主,终不遇,则发明尧舜禹汤文武伊周之道,以敎万世。此数圣人者,创局甚奇处,心甚苦总之。以天下万世为己任,不敢有几微自私自利之心也。”,以及夏剑丞《德宗皇帝哀词》其三:“破荒成创局。”⑤夏敬观:《忍古楼诗》,第14页。

陈三立《清故光禄寺署正吴君(樵)墓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余尝观泰西民权之制创行千五六百年,互有得失。近世论者或传其溢言,痛拒极诋,比之逆叛,诚未免稍失其真。然必谓决可骤行,而无后灾余患,亦谁复信之?彼其民权之所由兴,大抵缘国大乱,暴君虐相迫促,国民逃死而自救,而非可高言于平世者也。然顷者吾畿辅之变,义和团之起,猥以一二人恣行胸臆之故,至驱呆竖顽童,张空拳战两洲七、八雄国,弃宗社,屠人民,莫之少恤。而以朝廷垂拱之明圣,亦且熟视而无如何,其专制为祸之烈,剖判以来未尝有也。余意民权之说转当萌芽其间,而并渐以维君权之敝。盖天人相因,穷无复之之大势,备于此矣。”“民权之所由兴,大抵缘国大乱,暴君虐相迫促,国民逃死而自救”,散原论民权兴起之故,真鞭辟入里。“专制为祸之烈,剖判以来未尝有也,余意民权之说转当萌芽其间”,散原肯定民权将在中国兴起,乃是卓越的预见。

俞大纲《寥音阁诗话》:“散原先生平生政治主张,首重群治,屡见于诗。”按,“群治”,即民主。[9]148俞大纲是散原外甥,深知散原其人其诗。

由散原《清故光禄寺署正吴君(樵)墓表》以及俞大纲《寥音阁诗话》,可知“万古奔腾成创局”之“创局”,是指民权民主宪政。

“万古奔腾成创局”,言中国历史如万古江河,奔腾至今,已成走向民权民主宪政之创局,为古所未有,而不可逆转。

兹略述“万古奔腾成创局”的中国近代史背景。

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声称预备立宪,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三十四年八月刊发宪法纲要,称九年内颁布宪法,召集议会。陈三立《除夕被酒奋笔写所感》(光绪三十年除夕,1905年2月4日):“自顷五载号变法,卤莽窃剿滋矫诬。中外拱手循故事,朝暮三四绐众狙。任蒿作柱亦已矣,僵桃代李胡为乎。宏纲巨目那訾省,限权立宪供揶揄。何况疲癃塞钧轴,嗫嚅淟涊别有图。剜肉补疮利眉睫,举国颠倒从嬉娱。公然白日受贿赂,韩愈所愤犹区区。吾属为虏任公等,神明之胄嗟沦胥。”可知散原洞见清廷腐败已极,虽称预备立宪,实际无可救药。

与此同时,反清革命风起云涌。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1906年宣布中华民国国号与革命政纲,一为倾覆满洲政府,二为恢复中华,三为建立民国,四为平均地权。《民报》、《苏报》等国内外出版的报刊书籍,抨击满清,鼓吹革命,为人心所向。1905年以后,长江各省反清民变屡起,1907年以后,革命党举事已成气候。清廷即将覆灭,中国走向宪政民主的趋势,已然呈现在眼前。

“五洲震动欲归仁。”

“归仁”,回归人道。典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陈三立《崝庐书所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民有智力德,昊穹锡厥美。振厉掖进之,所由奠基址。列邦用图存,群治抉症痞。雄强非偶然,富教耀历史”,言西方各国的富强决非偶然(“雄强非偶然”),是建基于人文教育(“民有智力德”,“振厉掖进之”)和民主政治(“群治抉症痞”),足以证明“五洲震动欲归仁”之“仁”,是指人道主导的民主政治。

“五洲震动欲归仁”,言世界局势震动纷纭,其最终归宿是人道政治,是人道主导的民主政治。

由“五洲震动欲归仁”句,足见散原对世界未来之先识远量。

兹略述“五洲震动欲归仁”的世界近代史背景。

当时世界潮流,自19世纪美国内战,废除黑奴制度,日本明治维新,实行改革和立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美洲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模式已经成型。亚、非、拉丁美洲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则逐渐兴起。人类还会走很长的路,但人道民主,终究是人类的归宿。

“万古奔腾成创局,五洲震动欲归仁”二句,言中国历史如万古江河,奔腾至今,已成走向民主宪政之创局,为古所未有,而不可逆转。世界局势震动纷纭,其最终归宿是人道主导的民主政治。言外之意,右铭公当年推行新政,实行中国最早的民权实验,指向中国未来之归宿,亦是顺应世界历史之潮流,实行人道民主政治。

此二句,是回应夏剑丞《寄怀陈伯严》“肃肃秋冬频易世,波波魂梦独忧天”,以及“他日史臣求实录,箧中遗疏重桮棬”之句。

“月中犹暖山河影,剑底难为傀儡身。”

此二句诗,回顾光绪皇帝生前所实行之变法,以及政变之后被囚禁。是回应夏剑丞《答寄怀陈伯严》“不官未负攀髯责”之句。

“月中犹暖”,反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①按《唐诗纪事》卷四杨师道《初秋夜坐应诏诗》:“树影月中寒”,李商隐《无题》:“夜吟应觉月光寒”,宋文同《丹渊集》卷一《洗竹》:“月中寒影下方池”,杨万里《诚斋集》卷二一《寄题俞叔竒国博郎中园亭二十六咏》其四:“春有儿孙夏有朋,月中寒影雨中声”,可知诗言月中寒,古已多有之。“月中山河影”,典出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七《辨月中影》条:“王荆公言:月中彷佛有物,乃山河影也”,及苏轼《和黄秀才鉴空阁》:“明月本自明,无心孰为境,挂空如水鉴,写此山河影。”

“月中犹暖山河影”,言光绪皇帝生前虽然被慈禧太后囚禁在冷宫瀛台之中,但是光绪皇帝所曾经领导实行变法的光辉,却温暖着祖国山河大地和人心①《礼记·乐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鼔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唐欧阳玭《野人献日赋》:“上或逼于狼政,下或临于虎吏,汲汲为心,营营为意。遂朝光不辨,谁知劳者之情,暖景为祥,忍夺生民之利。”宋王安石《临川文》卷一五《送契丹使还次韵荅浄因老》:“日转山河暖,风含草木葩。”曾觌《壶中天》词:“云海尘清,山河影满,桂冷吹香雪。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太阳温暖万物,比喻好的天子好的政治爱护国民,可参读。。

按清恽毓鼎《崇陵传信录》:“使联军入时,上独留,出而与西帅相见,治首祸诸臣罪,事当易了。孝钦虑帝留之不为己利也,挟之俱西。既达西安,惴惴然恐天下不直其所为,颇有意复辟。已而鄂督张之洞、在籍侍郎盛宣怀贡使首至,所以媚兹者甚备。太后乃大悦,知天下未予叛也,意潜辍然。上视在京日稍发舒矣,议和缔约,用平原函首故事。”然则“月中犹暖山河影”,当并暗指光绪皇帝生前虽然被囚禁在冷宫中,却仍然暗中关心国事。

“剑底”,剑锋之下,犹今言枪口下,语出龚自珍《己亥杂诗》:“幸汝生逢清晏时,不然剑底桃花落”。“傀儡”,古典是唐明皇被肃宗迁居西内囚禁时咏《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髪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②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九梁锽:“《咏木老人》:‘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明皇迁西内,曾咏此诗。”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卷六九明皇《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髪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无论唐明皇是自作《傀儡吟》,还是被肃宗迁居西内囚禁时曾咏此诗,此诗皆表达了唐明皇被囚禁的痛苦心情。至于诗为唐明皇还是梁锽所作,无关紧要。其今典,即是如恽毓鼎《崇陵传信录》所述:“至戊戌训政,则太后与上并坐,若二君焉。臣工奏对,上嘿不发言。有时太后肘上使言,不过一二语止矣。迁上于南海瀛台,三面皆水,隆冬冰坚结,传闻上常携小阉踏冰出,为门者所阻,于是有传匠凿冰之举。上常至一太监屋,几有书,取视之,《三国演义》也。阅数行掷去,长叹曰:‘朕并不如汉献帝也。’”

“剑底难为傀儡身”,言光绪皇帝生前被慈禧太后武力囚禁瀛台,虽然尚名为皇帝,实际被囚禁无自由无异于傀儡,亦无异于唐明皇被肃宗迁居囚禁西内。实际上,“剑底难为傀儡身”,不仅是用唐明皇被肃宗囚禁西内故事,并且是暗用宝应元年(762)四月五日唐明皇之死离奇地仅早于肃宗之死十三日,以暗指光绪之死离奇地仅先于慈禧之死一天[10-11]。散原用典,至为精深贴切,由此可见。

“烦念九原孤愤在,忍看宿草碧燐新。”

此二句诗,回应夏剑丞《答寄怀陈伯严》“告墓终伤殉国先”之句,伤怀父亲右铭公之死于冤杀。剑丞诗对散原已不甚讳言右铭公当年是殉国而死,散原诗答剑丞亦未甚讳言之,此即“烦念九原孤愤在”之句。特用典出之,隐藏较深耳。

“烦”,谦辞,犹言有劳。“烦”省略的宾语和“念”省略的主语,是此诗原唱者夏剑丞。“烦念九原孤愤在”,指的就是夏剑丞《答寄怀陈伯严》“告墓终伤殉国先”之句。

“九原”,指墓地,典出《礼记·檀弓下》:“赵文子与叔誉游乎九原,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此是指地下之右铭公,并为下文“孤愤在”之主语。

“孤愤”,典出陆机《辨亡论》:“社稷夷矣,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以及苏轼《正辅既见和复次前韵》:“犹胜嵇叔夜,孤愤甘长幽”,包含了两个古典的意义:第一,忠臣烈士,为国死节,故“孤愤”永在。第二,嵇康为国而死于冤杀,故“孤愤”永在。两个古典的意义,合起来就是殉国。

嵇康是为国而死于冤杀,笔者在《向秀〈思旧赋〉考论》中指出:“按《思旧赋》‘昔李斯之受罪兮’、‘悼嵇生之永辞兮’四句,以李斯被害与嵇康被害相提并论,而李斯是死于‘谋反’罪名;由是可知,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的罪名,是所谓‘谋反’。在当时,司马氏尚未篡魏,其诬陷嵇康的谋反罪名,当然是指谋反魏朝。”[12]448

散原“烦念九原孤愤在”,何以用东坡“犹胜嵇叔夜,孤愤甘长幽”,指右铭公如嵇康一样,是为国而死于冤杀?笔者在《陈宝箴之死考》中提出:“根据陈三立《读〈汉书·盖宽饶传〉》诗‘当时坐大逆’,‘拟以萌求禅’,参证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记当时谣言所谓‘将起兵,自称湘南王’,‘不学太原学平原’,则慈禧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所加之罪名当为‘大逆不道’。”[13]383-384

“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燐”,俗称鬼火,夜间或阴雨天气出现在坟墓间的燐火。燐火绿幽幽,故名“碧燐”。但“碧燐”之义,不仅如此。按南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一二《宿州》题下自注:“五更出城,鬼火满野。”诗云:“狐鸣鬼啸夜茫茫,元是官军旧战场。土伯不能藏碧燐,三三两两照前冈。”可知“碧燐”,是指殉国者之碧血,化而为燐。

“烦念九原孤愤在,忍看宿草碧燐新”,言有劳剑丞怀念九原之下的右铭公,右铭公是忠臣烈士,为国死节,是如嵇康,为国而死于冤杀。自己怎忍心看见墓地上宿草间,碧燐荧荧,那是死者永在的孤愤。

散原诗源出宋诗,散原诗“烦念九原孤愤在”,用东坡诗“犹胜嵇叔夜,孤愤甘长幽”之典,是诗家家法,是如数家珍。

散原《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烦念九原孤愤在,忍看宿草碧燐新”,回应夏剑丞《答寄怀陈伯严》“告墓终伤殉国先”,表示右铭公是殉国而死于冤杀,亦是戴远传《文录》所载“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之有力证据。

三、结语

第一,夏剑丞《寄怀陈伯严》诗“告墓终伤殉国先”,“殉国”指右铭公是为国而被杀害。因为“殉国”是指为国而死,包括为国而战死、而自杀、而被杀害;自然死亡即老死、病死,不能称为“殉国”。

第二,散原答诗《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烦念九原孤愤在”,是用陆机《辨亡论》“社稷夷矣,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以及苏轼《正辅既见和复次前韵》“犹胜嵇叔夜,孤愤甘长幽”之典,回应夏剑丞《答寄怀陈伯严》诗“告墓终伤殉国先”,表示右铭公是忠臣烈士,为国死节,是如嵇康,为国而死于冤杀。

第三,夏剑丞《寄怀陈伯严》“告墓终伤殉国先”,散原答诗《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烦念九原孤愤在”,均表示右铭公是为国而被害,因此同为戴远传《文录》所载“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之有力证据。

[1]杨剑锋.陈三立年谱简编[J].中国韵文学刊,2007(1).

[2]俞大纲.寥音阁诗话(三)[M].俞大纲全集·诗文诗话卷.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

[3]辞源:第二册[S].北京:商务印书馆.

[4]汉语大词典:第5册[S].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5]夏敬观.吷庵自记年历[M]//陈谊.夏敬观年谱·附录一,合肥:黄山书社,2007.

[6]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五九七[M]//清实录·第五十九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7]启功口述历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中央电视台.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J].清史研究,2008(4).

[9]俞大纲.寥音阁诗话(四)[M]//俞大纲全集·诗文诗话卷.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

[10]邓小军.杜甫《北征》补证[J].北京大学学报,2007(3).

[11]邓小军.隐藏的异代知音[J].文学遗产,2007(3).

[12]邓小军.向秀《思旧赋》考论[M]//诗史释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

[13]邓小军.陈宝箴之死考[M]//诗史释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

猜你喜欢
光绪皇帝光绪
光绪引发的清末英语热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紫禁城(2020年8期)2020-09-09 09:38:10
慈禧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是为保护?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金币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6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中成药(2017年10期)2017-11-16 00:50:24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理论观察(2017年3期)2017-04-10 22:34:21
清朝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活动研究
祖国(2016年24期)2017-04-08 15:26:32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和慈禧
公民与法治(2016年5期)2016-05-17 04:10:07
略论驻藏大臣长庚及其《为西藏事上书》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