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玲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东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41000)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将疫苗经不同途径接种到人体,使机体产生抗感染的有益免疫反应,以达到预防相应疾病的目的。[1]长期的预防接种实践经验证明,目前所用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造成预防接种后出现一些与接种疫苗有关或无关的反应不可避免。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处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现介绍在实践工作中的各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1.1 一般反应 是由于疫苗本身含有的菌体蛋白、内毒素、其他毒性物质及附加物等造成的不良反应,一般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恢复较快(多在1-2天)不需要处理。
1.1.1 局部反应 一般在接种24小时左右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热、痛现象。按红晕或侵润大小分为:弱反应(直径大于或等于2.5cm),中反应(直径大于或等于2.6~5cm),和强反应(直径大于或等于5cm)。强烈反应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痛,比如百白破三联针接种后大约有5%-10%的小儿在注射局部有明显的红肿、硬块或疼痛。
1.1.2 全身反应 主要为发热,一般是低热,严重者可以超过38.5摄氏度,同时还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比如接种麻风疫苗后,也有5% ~15%的小儿在接种第5天高热,约有3%的小儿发生过敏性皮疹,应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相鉴别。
1.2 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的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损害。
1.2.1 非特异性反应继发感染无菌性脓肿等含磷酸铝或氢氧化铝吸附剂的生物制品由于吸附颗粒大,吸附比较缓慢,注入疫苗局部滞留,导致局部组织发炎而逐渐坏死,液化形成无菌性脓肿。
1.2.2 精神性反应晕厥等,常与小儿精神因素、身体素质有关。可以发生在接种过程当中或注射后数分钟,一般短时间可以恢复。
1.2.3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较多的一类,多见于有过敏史的人,常见有各种类型的皮疹(丘疹、斑丘疹),荨麻疹,少见的有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2.1 一般不良反应的处理
2.1.1 局部反应的处理接种后局部反应要比全身反应多见,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经过适当休息,就可以恢复正常,重症者多为接种疫苗24小时后,在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现象,出现以上局部反应要对反应部位使用干净的毛巾干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助消肿,减轻疼痛,局部反应重症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首先是接种局部出现红肿现象,并逐渐扩大,皮肤发亮,发热,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给予激素药物、抗过敏治疗。
2.1.2 全身性反应有些儿童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或几天内会出现全身性反应,多为发热、腹痛、恶心、腹泻、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轻者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也可以根据症状对症处理。如发热者口服朴热息痛10mg/Kg,~15mg/Kg,3 次/天,恶心、呕吐者给予维生素B6,腹痛者口服颠茄片,有少数儿童可出现全身性皮疹,皮痒,临床表现多样化以荨麻疹最为常见,可以用朴尔敏或用苯海拉明针剂等。
2.2 抢救原则 早期就地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首选而有效的药物。应立即停用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肾上腺素0.3-0.5),取平卧位,注意保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及时通知医师。
3.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措施为提高计划免疫工作的质和量,我们建立健全了组织和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及时了解接种儿童疫苗接种后的情况,出现不良反应时,指导不良反应的处理,一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2 做好计划免疫健康教育 提高依法接种效果,计划免疫是一项民生工程(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合作,取得居委会、办事处、幼儿园、学校等部门合作都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2]。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向家长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办健康讲座,从整体上提高各层次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水平,特别应讲清楚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其处理原则,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更深层次的发展。
3.3 提高计划免疫护士专业知识水平及操作技术从事预防接种的护士应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实行儿童计划免疫。加强对免疫规划人员的培训,掌握疫苗的属性(储存与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从疫苗的种类,接种的剂量,加强针次,接种途径以及禁忌症[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到三查七对,要求护士在接种过程中做到精力集中,认真细致核对后方可进行接种,以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1] 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管理[S].2005:228.
[2] 杨艳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类及防范措施[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6).614-615.
[3] 谢广中,王树巧,等.免疫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