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河剪纸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013-03-22 08:44全晓男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庄河剪纸技艺

全晓男

(大连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从庄河剪纸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全晓男

(大连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到今天,它的保护和传承往往是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同时也要看到,文化的传承不是千古不变的原版沿袭,而是靠不断的改良变化、不断的加入新的元素、不断的融进新的理念,才能使其“生生不息”,才能令其“源远流长”。本课题主要是以大连庄河地区的剪纸艺术为主,结合其他地区及相关艺术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以及发展现状,来探讨如何针对本地区的特色和现状,更好的使庄河剪纸等非遗文化在被妥善保护的同时,又能更适应当今社会地区性文化经济的发展,并提出较为实际可行的建设性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保护;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表演艺术,以及民间故事传说等口头传统和表述。而庄河民间已被列为各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几乎囊括了所有这些所能够涉及的领域,不能不说是庄河的民间艺术家们留给世人的一大笔精神财富。然而,我们在自豪和感慨老艺人们令人惊叹的“绝活儿”的同时,不得不看到,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代表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绝活儿”们已经面临着艺人们越来越老、受众面越来越小、承传人越来越少的即将失传的困境。甚至很多民间传统文化或技艺在被列入非遗名单的可喜可贺之日,也同时是其在濒临绝迹的死亡线上徘徊之时。这样的现实怎不让我们扼腕痛惜。

一、庄河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剪纸艺术可以说是庄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近年来庄河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中做得相对良好的一项。据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有韩月琴、孙秀英两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以往她们都以家族传承为主,很少带外姓徒弟。近几年,由于当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剪纸艺术的重视,积极推动传统技艺的保护和继承工作,在庄河的河东小学及明星小学相继建立了民间剪纸技艺班,请韩月琴和孙秀英两位民间老艺术家分别担任两所学校剪纸技艺班的导师,使这项技艺有了培养接班人的基地。在其它中小学校也相应开办了剪纸课程,扩大传统技艺的承继人群。同时庄河地区自1992年以来定期举办剪纸大赛,吸引剪纸爱好者的参与,对挖掘优秀民间艺术家和鼓励传承民间技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1]。但不可否认,这些做法虽然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却还不足以刺激更多的民众保护和承继这项传统技艺的自觉性,要使其为各界所认识,并提高到多数民众都能对其有一定的保护和承继发展的自觉意识的地步,还要使其与经济利益挂钩,才能刺激民众的积极主动性,自发自动的融入进继承开发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二、各地剪纸艺术的保护及传承发展的经验

我们知道,文化遗产往往是植根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之所以会形成各种流派,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承载着各自独特的人文历史、民俗美学、民族发展等多元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包括艺术本身的特点、外在形式与内在意涵、历史上的发展与变迁、当地的文化与经济状况和特色等,所以它的发展和传承即使不是简单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沿承只要符合它的客观规律,都会长久不息的沿承下去,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笔者因经常在各地采风,故对很多地区的民间技艺有一定的了解,各地都施行了许多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加大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增强保护度和合理的扩大开发力度,很多地区的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还是以剪纸为例,各地都有不同的保护方法和经验教训。如我国剪纸艺术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扬州,目前在大力支持剪纸艺人的艺术发展空间的同时,还建有一定规模的剪纸艺术博物馆,在让人们欣赏到剪纸珍品的同时,还能现场参观和参与剪纸艺人的操作过程。为了鼓励剪纸艺人们创作,博物馆还每年收购艺人们创作的精品,并组织他们去参加国内的各项展评活动。除此以外,剪纸艺术灯等衍生产品也越来越成为扬州剪纸的新亮点[2]。

还如山西雁北地区的“广灵剪纸”,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扶持这一传统文化技艺,建立了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让传统的民间技艺与当地经济建设相结合。据了解,近年来广灵剪纸目前已由原来的几十种扩展增加到五十多个系列八千多个品种。内容由传统题材扩展为全国著名文物、古迹、旅游景点、人物造型、四大名著、中国结、中国书法等各个领域。其产品也由传统的张贴装饰品扩展为剪纸挂历、剪纸台历、剪纸贺年卡、剪纸邀请函、剪纸邮票、剪纸画轴、巨幅剪纸珍藏卷等。现在这些极具特色的广灵剪纸作品已远销东瀛、东南亚、欧美等许多国家,成为海外友人珍藏的艺术品,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

再如晋城剪纸,走的是开发技术创新之路。如以开发磁性剪纸为代表,在全国也算独树一帜了。磁性剪纸可依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画轴、磁性书写板上,也可吸附到冰箱、汽车、柜门、玩具盒等铁质物体上。如果喷上少许的水,也可贴附在玻璃等其它光滑的物体表面上。这样的创新工艺使得当地的这种磁性剪纸深受各个领域的消费者的喜爱,每年的销售额非常可观[4]。还有福建泉州的剪纸艺术,打破了以往相对狭窄的运用领域,把它还运用在了建筑和家具制作领域,在传继传统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新天地……

三、对庄河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这几年庄河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鼓励和支持老艺人们多带徒弟,使他们独特的传统技能能够被更多的更年轻的群体所掌握,这种以人为载体的承继方式就是活态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主要的传承方式。当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不同,保护其活态传承的方式也不一样。笔者就本文重点关注的剪纸艺术为例,结合所了解和掌握的各地在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庄河地区目前剪纸技艺的保护和发展现状,来阐述作为关心喜爱传统文化的民众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建立起有秩序的管理规制,扶持社会各界开拓民间组织机构,尊重民间艺术的创作根基。

从政府方面,应该认识到文化问题的特殊性,加强和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同时明确相关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使这项工作逐渐提升到一个有秩序的管理轨道上来,并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情况列入到政绩考核中去。加强监督检验机制,从政府到民间,形成互相帮扶互相完善又互相监督的有效机制。上级机关要能放下身段,深入民间,挖掘搜集民间的珍绝文化遗产,帮助整理协调缺失的项目,共同制订完善保护和发展措施。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非遗的各项保护措施中,不论是从政府还是学术界的角度,都应清楚的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真正主体在民间,真正的主人是大众,政府和学者都是为大众服务的,各种政府或民间的相关组织机构也都是围绕着这些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政府应做和能做的工作是给这些民间的传统艺术和技艺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所以必须抛弃一切学术管理上的先入之见,尊重民间的习俗和做法,尊重民间的首创精神,不能一味的用所谓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将民间的思路和做法归于某种学术框架。要将理性的学术化的诉求转化为具体的感性的调查研究,同时在尊重民间艺术创作的思想根基的基础上,又要因势利导,将民间的素朴的文化诉求逐渐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丰富多样的,又能和谐发展并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调动民众的自觉保护意识和参与。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调动更广泛的来自民间的大众们的积极性,这是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市近几年也在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如前文中提到的,在中小学校建立剪纸技艺班,定期举办民间剪纸大赛等,这些举措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民众对剪纸技艺的认识,提高了民众参与的程度。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立足于庄河本地,没有让更多的城市人群参与进来,这从某种程度上就失去了更大的参与保护非遗的人群。当然笔者了解到,近几年庄河剪纸艺术也几次走入大连市内与市民见面,如庄河的剪纸老艺术家韩月琴曾在现代博物馆现场展示精湛的剪纸技艺。活动中,很多市民怀着很大的兴趣欣赏到了剪纸艺人的高超技艺,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这些都使都市人群对剪纸技艺的兴趣与欣赏起到了一定的触动作用。然而仅仅是一时的欣赏和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展会活动一结束,匆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就会使人们忘记这些曾令他们大加赞叹的传统技艺,这对于都市人群能够自觉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要让群众具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就该让群众多接触它们、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记住它们。

我们可以借鉴前文中所例举的其它做的好的地区的方法,如让剪纸技艺和邮政部门联姻,让剪纸技艺多发展一些其它领域的品种:表现大连风光、本地民俗等方面的明信片或纪念信封、纪念册等,这种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邮政新品种定会受到很多人士的欢迎;再如,可以在我市的旅游景区建立几个本地传统文化或技艺的小型展馆式的展销一体的固定场所,或者专区、专柜,使城市民众甚至是外来游客随时都能欣赏到庄河剪纸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这样,不仅为庄河剪纸技艺开辟了更多的展示和销售渠道,也增加了艺人们的收入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因为收购展销的都是优良的作品,也就同时大大提升了艺人们在创作上的严谨性,艺人们精益求精的高品质作品给自己带来相应的可观收入,反过来又保证了“旅游产品”的受青睐的程度。既保护发展和宣扬了传统技艺,增长了收入,还为我市旅游项目增加了新品种,这样的良性循环方式何乐不为。其实公众才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他们既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只有让民众在了解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既能在参与中娱乐了兴趣,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的时候,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才会自然而然的慢慢根植在他们心中,民众也才会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有力有效的中坚力量。

(三)发掘和肯定更广泛的民间艺人,施行专项固定的经济补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其实主要靠艺人的口传身授,又靠传承人的天赋和感悟力而延续下去,从而代代相传,这个性质就决定了我们要保护的就是艺人本身。但在我们非遗传承人的名录上,却往往只对其中有限的一两个佼佼者给予足够的关注。要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或某个群体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不是靠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在民间还有很多艺人在默默承守,可想而知会有多少民间高手因为默默无闻而遗漏在这份传承人名单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发掘非遗的同时,善于鼓励和肯定更广泛的民间艺人们,提高更多艺人的积极性。

给民间手工艺者颁发确认证书,这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和号召,同时也是在确定他们的一种责任和义务。除了这种精神上的支持,最重要的还要有资金上的奖励。我们在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总是发现那些拥有传统技艺的能人们往往是一些年岁已高的老者,又常常因为不为人知的生活在偏僻的山野乡村,所以经济上很是拮据清贫,这本身就限制了其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对于这样一些年事已高又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要想保障他们的绝技不流逝,就首先要保障他们的生活。给他们以适当的经济补助,使他们因有特殊技艺而能有来自官方的固定的收入,甚至医疗等其它方面的优惠。只有在生活品质上有良好的保障,才能激发他们对自己“绝活”的重视,同时也能感染和调动其他民众学习传统技艺的兴趣和热情,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上形成自动自发的良好趋势。

(四)合理发展产业化,扩大交流渠道。

1.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生产性,适当的采取生产性的保护方式是合理的、正确的。当然,就我市目前的情况看,施行剪纸产业化,照比前文中提到的其它一些剪纸产业化做的非常有经验有规模的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小规模做起,在剪纸技艺集中的村镇,把剪纸艺人们组织起来开展农忙之余的副业,适当的建立小型产业园区,一点点总结经验,借鉴学习其它地区的经验的同时,结合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运作,及时调整。特别是和能够产生经济利益的相关领域加强协作,如前文中说的邮政部门、旅游部门或固定场馆等,积极开拓产业化市场,让一切皆有可能。同时相关部门在资金扶持、市场开放、税费优惠以及市场的优先进入等方面要积极配合,给予良好的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引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剪纸艺术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要广开创汇渠道。

2.说到广开创业渠道,就要提到在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开发上的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外国人比中国人重视,外地人比本地人重视。”这种“门里开花门外香”的现象其实是社会人群的一个普遍心理,我们大可以利用这种心理趋向,把我们的文化市场做好做大做出成就。中国剪纸作为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国际影响日趋深远。随着民间艺术交流的不断扩大,剪纸艺术品也将更多地流入国际文化市场。基于此,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剪纸艺术的对外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从大处说,是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国际化交流,扩大了海外市场;从小处说,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的创收渠道,更能激发剪纸艺人们的积极性。利用剪纸艺术创汇,利国利民。

3.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要采取正确的手段对之进行丰富和发展。抢救留存是一种保护,丰富与发展同样也是一种保护。对那些可以丰富与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无妨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使其适应当代大众的文化需求,或许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长远的保护。同样的,庄河的剪纸艺术也要想像其他艺术一样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世代为后人所传承,也要有所借鉴、有所融入、有所延展,这也是文化的传承中所必经的文化变迁。当然在文化的变迁中,所要传承的主旨是不能变的,也就是说,它所传承的是正统的文化内涵,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正因其积极端正的教化内涵不变,它的生命力才能长存不息,才能世代沿承,才能教化传统,才能归正人生。万变不离其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应用价值所在。在丰富与创新上,赋予的是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的精神气息,继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二者合理的吸收融合,才能使古老的艺术走向现代的审美和应用。

一直以来,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与冲突都是个难以协调好的难题,但合理的开发又何尝不是最好的保护。就象我们前文中所提到的那些剪纸技艺各有发展成就的地区,它们都是合理的把这种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与本地的文化特色、经济发展良性结合,从而取得了文化与经济并举、继承与发展双赢的局面。其中所体现出的各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继方式与发展趋势,几乎都是顺应着时代的潮流,结合当地的文化及工艺特色,使剪纸这种此前受到各种诸如传统技艺单调、图案花色呆板、受众人群少、适用领域窄等局限的民间艺术得以大大改善,在现代科技和思想多元化的整合下,这种历史上几乎只是存在于民间百姓生活中的低调的“平民文化”甚至有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辉煌。

[1]张景明.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J].大连干部学刊,2010(4)

[2]凌鹏.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预向收藏界进军.慧聪 网http://info.gift.hc360.com/2012/04/201639526795-2.shtml,2012(4)

[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灵剪纸热销海外.中国新 闻 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7-22/3200955.shtml

[4]磁性剪纸.百度网http://baike.baidu.com/view/1096459.htm

Inheritance of Zhuanghe Paper-cut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QUAN Xiao-nan
(College of Fine Art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e inseparable with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To hel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ast forever and improve constantly,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has to keep changing with new elements and new ideas in order to avoid its invariability.By focusing on the paper-cutting art in the Zhuanghe area,and on the salvag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relevant art circles in other plac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easible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how to appropriately prote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ke Zhuanghe paper-cut based on local features and conditions,and how to accommodate it to lo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urrent socie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aper-cut;Inheritance;Protection;Development

J505

:A

:1008-2395(2013)05-0099-04

2013-05-19

全晓男(1972-),女,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研究。

基金课题:大连市社会科学院立项课题(2011DLSK018)

猜你喜欢
庄河剪纸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祝贺与期待
全国首家“海上盒马村”落户庄河
剪纸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庄河天门山第二届冰雪节
西安至南阳段增建二线的古庄河大桥初步设计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