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梦的探索与主要贡献

2013-03-22 06:37聂家华
东岳论丛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力量现代化

聂家华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动态地看,它是在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历史背景下,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连续性奋斗过程。虽然中国梦无论是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还是作为日益频繁使用的学术概念和日常话语,都是新近才出现的,但作为民族愿景和历史任务,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核心内涵的中国梦自中国社会踏入近代起,就已存在着了。也就是说,追寻和实现中国梦是一个横亘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的先进中国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追梦历程。而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百年: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内,中华民族上下求索,最终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基本前提条件。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中叶100年内,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完成我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中华民族两个百年的造梦、追梦、圆梦之旅中,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领袖、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为实现中国梦作了一系列基础性、前提性、开创性的探索,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梦的方向,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了中国梦的突飞猛进,给中国梦打上了时代烙印和个人烙印,从而开辟了中华民族追寻中国梦的新时代——毛泽东时代。系统梳理和认真总结毛泽东为实现中国梦做出的探索和贡献,对于系统完整地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梦的历史逻辑必然性,乃至全面认知和评价毛泽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初步勾画了中国梦的轮廓

如果说1840年是中国梦的历史起点,那么,对中国梦的具体规划和目标设计则是其逻辑起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总体愿景和宏观目标,只有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体系,中国梦才会获得现实支撑。有目标才有方向,可以说,当中国梦获得清晰可行、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之后,梦才可能成真,才能发挥感召、导向和引领作用。近代以来,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执着探索,中国梦的目标变得越来越清晰、具体、可行。毛泽东基于对中国近代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民族复兴核心内涵的深刻领悟,首先对中国梦的具体目标即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目标进行了规划。

国家富强是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在毛泽东看来,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①。“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②。明确提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③。

毛泽东对我国现代化目标的规划是从工业化目标开始的。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④。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⑤。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也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首要目标。“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都是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1954年,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具体包括“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任务⑥。逐步走出了一条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同时并举,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化道路。

实现工业化是毛泽东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初目标,也是对中国梦的最初勾画。但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工业化,随着对现代化认识的加深,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具体目标越来越明确和完善,逐渐从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毛泽东在1953年8月修改、审定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提出了“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⑦。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周恩来在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四化”目标⑧。后来,毛泽东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⑨。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现代化应该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现代化。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其中的“科学文化”改为“科学技术”,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⑩。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毛泽东始终抱有紧迫感。毛泽东在1956年曾说:“你有那么多人,那么大一块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毛泽东的“中国梦”显然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其指标就是赶超英美。对于实现现代化所需的时间,毛泽东的设想大概要100年的时间。主张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用100年的时间把中国建设好。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在八大期间对南斯拉夫客人说: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⑪。1961年在同蒙哥马利谈话时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不断强调,“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⑫。毛泽东这个百年强国的宏伟构想,初步设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进程,是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这一时间表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二)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首要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条件。对此,毛泽东有着深刻地认识,“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事实证明,“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⑬。他反复指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⑭。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政治黑暗、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启动难以越过的障碍。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开辟道路。否则,中国的现代化永无实现之日。

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里,首要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梦奠定条件。但是,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到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都是没有找到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一直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使得“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实现了中国人民为之奋斗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梦想,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和社会前提。中国现代化发展在经历了百年曲折之后,终于能在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中自主地进行和展开。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扫除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完成了建立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三)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初步探索,开辟和奠基了通往中国梦的中国道路

近代以来,在对圆梦之路进行上下求索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有效推进中国梦的进程,对中国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对处于两个百年转换和时代变迁关节点上的毛泽东来说,中国道路具体表现为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两条路是圆梦道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最终指向都是中国梦。近代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和历史任务,决定了在这一历史时段内的中国圆梦之路首先表现为革命道路,通过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圆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相应的,毛泽东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就包含对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两条道路的探索。对此,胡锦涛在建党8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总结:在毛泽东带领下,成功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同时,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奠基者和伟大探索者,在领导新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对于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革命道路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开辟出一条既不同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又区别于西方旧式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达到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道路的目标与终点,它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自觉地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及时提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要“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⑮。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关于怎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论著,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率领全党又一次踏上了艰辛探索的历程。

第一,提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独立地进行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明确提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这些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指示了明确的探索方向。

第二,规定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遵循的思想路线。这就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些原则,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遵循的思想路线。

第三,奠定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国情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们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这个根本的政治前提下和制度基础上进行的。

第四,规划了“四个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目标、“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和大约一百年的现代化时间表。

总之,毛泽东成功开辟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民主革命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基本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初步探索,奠定了中国道路的根本性质、基本原则和走向。毛泽东的上述探索对于开辟中国道路、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进程,有筚路蓝缕之功。

(四)毛泽东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划分为依靠力量、联合力量和领导力量,并积极探索凝心聚力的基本途径,为中国梦的实现汇聚中国力量

毛泽东在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中国力量的作用和中国力量的凝聚,他把中国力量分为依靠力量、联合力量和领导力量。首先,依靠力量。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核心的人民群众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主力军,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汇聚人民群众之合力。

其次,联合力量。主要是中间力量或中间势力,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团结和联合的重要力量。毛泽东认为,“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无产阶级如果不争取和联合这一广大的中间阶级,中国革命就不能胜利。联合力量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包含的具体对象和群体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联合力量一般是指介于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第三方面力量,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体,同时也包括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以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和一些进步分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联合力量主要指港、澳、台同胞和国外侨胞以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支持或同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们。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还需要有一批党外的志士仁人,他们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同我们一起来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⑯。

最后,领导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始终坚持和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可靠的政治保证。也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才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力量的助推,但是,中国力量不会自发的汇聚起来、形成合力。因此,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高度重视中国力量的凝聚,探索和形成了凝聚中国力量的基本路径。

第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提出并论证了党的群众路线,成为动员人民群众,凝聚中国力量的法宝,成为民族复兴的生命线。“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⑰。要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力量组织动员起来,广大党员一定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与价值;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争取人民群众的最大信任;要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千千万万原子化的人民群众才能汇聚成滚滚洪流,成为攻无不克的强大力量。

第二,坚持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汇聚中国力量,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途径。民主革命时期,在毛泽东倡导和主持下,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了主要敌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不断强调要继续坚持统一战线。认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强调要通过统一战线,“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⑱。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力量就是中华民族自身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的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要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把一切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其他国家无产阶级和进步力量的配合与援助。

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毛泽东都一再强调这一原则。1945年1月,他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⑲。时隔七个月之后,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⑳。毛泽东一方面重视当时以苏联为代表的国际无产阶级对我国的援助;另一方面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情和关心中国革命和进步人士接触,争取他们的支持。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制定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吸取和利用了一切可资利用的外部力量,冲破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重重封锁,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毛泽东始终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打造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和建设大军,凝聚起气势磅礴的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稳步前进。

(五)在探索民族复兴之路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精神,它作为20世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极力倡导爱国主义和开拓创新,为中国梦的实现孕育了必不可少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毛泽东非常重视精神动力的塑造,认为“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精神是驱动其生存并有所作为的强大力量。毛泽东在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智慧、情感、意志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一系列精神品质,并逐渐凝练和升华为毛泽东精神。毛泽东精神具体体现为毛泽东本人的气质、情感、意志、人格、理想、信念、品德等,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毛泽东精神根植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土壤,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要求,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㉑。

毛泽东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它为民族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具有超越性质的终极目标;它追求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倡导人民本位、集体本位,对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调节;它张扬奋发进取的精神,倡导自信、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所有这些都散发着巨大的历史魅力和时代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量、沟通情感、安顿心灵的重要精神资源,成为毛泽东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毛泽东精神作为一个精神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集体主义、开拓创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等是毛泽东精神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毛泽东精神高扬爱国主义,倡导奋发进取、不断创新,这与中国精神的内容高度一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量、走向复兴的重要精神依托,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毛泽东把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增加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民族自尊、自强、自立、自信意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爱国觉悟和爱国行为的统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㉒。

奋发进取、锐意创新是毛泽东精神中又一重要精神品质。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创新的一生,毛泽东创新精神主要包括:个性不受束缚,强烈的创新意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独立思考,勇于突破条条框框、打破思维定势束缚;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精神;尊重群众,注重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甘当群众小学生;“相信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不随波今逐流,不轻附众议,对全新的事物,对真理的探求持有独到的见解、敏锐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自信心;锐意改革,不断“破旧立新”、“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开拓创新是毛泽东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在这一精神的推动下,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毛泽东极力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民族复兴大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为中国梦的实现铸造了必不可少的中国精神。

(六)毛泽东领导、推动和参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为当代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技术基础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制度,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制度基础。毛泽东总结近代以来制度选择上的的经验教训,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包括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纽带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四大根基,保证了党在全国执政的合法性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

中国梦是强国梦,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才有坚实基础。在毛泽东时代,通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也为当代中国梦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后认为,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无论用哪种指标来衡量,中国经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认为毛泽东领导时期造就了新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造就了科技与管理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人才资源㉓。

根据李捷的研究,从“一五”计划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1949年至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从466亿元增长到3624.1亿元,增长6.77倍”,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番还多,年均递增率达6.8%㉔。从1952年到1976年的25年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中国的工业产值以平均每年11.2%的高速度增长,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年均增长率是4.6%;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8%;“文革”十年间,工业生产仍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是8.5%㉕。1952年,工业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占64%;到1975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2%,农业则只占28%,产业结构大为改善。在毛泽东时代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

[注释]

①⑭《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147页,第432页。

②④⑬⑲《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第1081页,第1080页,第1016页。

③《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7页。

⑤⑰⑳《毛泽东选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第1260页,第1132页。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05页。

⑦《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4页。

⑧⑩《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第439页。

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79页。

⑪⑱《毛泽东文集》(第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第44页。

⑫《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页。

⑮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

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㉑聂家华,王立胜:《毛泽东精神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文献》,2012年第6期。

㉒《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㉓曹景文:《国外学者论毛泽东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开拓》,《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㉔张全景:《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是长期任务》,《红旗文稿》,2010年第 3期;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㉕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力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怀疑一切的力量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