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鸣 胡家英 李舰君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话语”可以看作语言(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和言语(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结合而成的更丰富、更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1]作为发生在特定社会语言环境中的沟通过程,话语与社会语言环境中的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社会文化语境不同,话语方式(或话语模式)也就不同。中西方话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话语模式,必然要遵从各自的文化规则。“这些法则是指在一定文化传统、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思维、表达、沟通与解读等方面的基本规则,是意义的建构方式(to determine how meaning is constructed)和交流与创立知识的方式(the way we both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create knowledge)。”[2]
文化规则是贯穿于历史长河中的,因而运用中西方话语的文化规则差异,分析汉英语篇衔接差异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以语篇衔接手段中的省略为研究对象加以探讨,以期为语言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
中国语言的意义可以超越语言本身而存在,是跨过语言寻找意义的“无中生有”的生成方式。西方语言意义的生成则是依据语言本体,通过语言来解构意义,其规则是“有中生有”。
中国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建立在“道”的基础上,“天人合一”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天人合一”,某种程度上是“天人合于人”,所以中国文论话语意义的产生,从根本上是主观的。庄子继承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思想。“他的言意之辩有三个层次:言不尽意;非言非默;得意忘言。”[3]意义生成方式决定话语言说方式,“道”的不可言说性也即意义的不可言说性,意义不可言说但又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中国的哲学基础决定了人对语言的创造者地位以及人心对于语言意义的丰富性和不可穷尽性。由此,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无中生有”文化规则。在“无”中悟出“有”,即要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虚无境界中领会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
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往往是主张天人分离,强调本体实在性和真实性的本体论。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4]在西方语言世界中,语言的意义完全是由客观的本质世界给予的。西方哲学形而上学认为,语言世界的表达是完全可以与客观世界的存在一一对应、完整而准确地对应的。维特根斯坦曾在《逻辑哲学论》中表明:“世界是我的世界,这一点表现于这样的事实:语言(我所理解的那个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5]他强调西方语言意义的产生具有超个人客观性,世界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人的认识也可以完全由语言表达出来。可见,西方语言的意义是清晰的、准确的,这就决定了西方话语的文化规则是“有中生有”。
在语篇分析领域,Halliday和Hasan对英语语篇中衔接现象的研究,对衔接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语篇衔接理论的创立标志是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与零散句子的区别在于,它有语篇组织(也是语篇的特性),是由衔接关系实现的。Halliday和Hasan(1989)将语篇衔接手段分为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
省略是指篇章中句子或小句中一些基本结构成分的缺省。省略往往是说话人之间或者作者在给定的语境下,为了避免语言重复、冗长而采用的语法手段。被省略的成分不是语法上不需要,而是为了表达的简洁、紧凑和清晰。语篇中的省略成分只能借助于上文才能被发现。这样,一个句子便给另一个句子提供理解依据,它们之间形成衔接关系。马丁内(Martinet,1962)认为,省略是语言交际中“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的表现,“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语言活动中的消耗做出符合经济要求的安排”[6]。省略可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
1.名词性省略
名词性省略是指名词词组内表示事物中心词的省略、修饰成分的省略,以及整个名词词组的省略。例如:
(1)A:There are some beautiful skirts here.How many would you like to have?
B:I would like to have four.
例(1)中,four相当于four beautiful skirts。由于beautiful skirts被省略,因此处于修饰成分的four由修饰成分成为了中心词。
2.动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是指发生在动词词组内的动词省略,或整个动词词组的省略。在英语表达中,动词性省略的语言现象较为常见。例如:
(2)A:Are you going to attend English Corner this evening?
B:Of course.I am going.
(3)Tom got some bananas,and Joan some apples.
在例(2)的回答中,“to attend English Corner this evening”被省略,只留下“I am going”。例(3)并列句的后半段中,整个动词部分(got)被省略。
3.小句性省略
小句性省略是指整个小句或小句的一部分被省略。在问答型对话中,这种省略非常常见。例如:
(4)A:Are you going to Shanghai this weekend?
B:Yes.
可见,在回答中的“Yes”后,省略了小句“I’m going to Shanghai this weekend”。当小句中只保留新信息,其余部分被省略的时候,省略部分则是小句中的预设部分。例如:
(5)A:How long have you been in London?
B:Six months.
(6)A:What would you like to match this dress?
B:A necklace.
例(5)中,尽管答句省略了很多成分,但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完整表达应该是“I have been in London for six months.”例(6)中的回答也可还原为“I would like to match this dress with a necklace.”
省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从语篇层面上,汉语和英语在省略方面具有共性,即都存在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但是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文化规则不同,省略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例如:
(7)有几个(鸭子)上岸了。(鸭子)在柳树下来回地做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鸭子)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在羽毛的水珠坠落。(何其芳《雨前》)
(8)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或)如沙,他们决不粘连,(不管)撒在屋上,(或)地上,(还是)枯草上,就是这样。屋子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使得雪消化)。别的,在晴天之下,(当)旋风忽来,(雪花)便蓬勃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鲁迅《雪》)
例(7)短短71个字的表达中,省略了3处“鸭子”。从语法角度上看,是省略了3处主语。例(8)中,存在衔接词省略、动词省略和主语省略,其中衔接词语的省略就有4处。从效果上看,其衔接具有明显的跳跃性。
虽然例(7)和例(8)中有多处省略,但是由于汉语更加注重人对语言的创造以及人心对于语言意义不可穷尽性的“悟性”理解,因此只要语义清楚,“无”形的意义脉络自始至终“有”贯穿于语篇始终,汉语就不会受到语法限制,相对更为自由地运用省略手段。正由于此,汉语中的主语往往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特别是在汉语语篇中,主语一旦出现,后面的句子就可将其省略。但是英语中,主语却是句子的必备部分。以《红楼梦》原文和英译本为例:
(9)贾母不得已,可回来了。果然年迈的人禁不住风霜伤感,(贾母)在夜间便觉头闷目酸,鼻塞声重。(大家)连忙请了医生来诊脉下药,(大家)足足的忙乱了半夜。(风寒)幸而发散的快,(风寒)未曾传经,至三更天,(贾母)些须发了点汗,脉静身凉,大家方才放心。(贾母)至次日仍服药调理。(《红楼梦》第64回)
(10)The old lady had to comply.Indeed,on account of her age,she succumbed to her grief and the fatigue of the journey.That night①she had a headache,a pain in her chest and sore throat,and found differently in breathing.②A doctor was hastily summoned to feel her pulse and prescribe medicine,so that③everyone was kept busy half the night.Luckily④the cold was staved off,and⑤the viscera proved to have been unaffected.And when at midnight⑥she perspired a little,her temperature went down and her pulse returned to normal,to everybody’s relief.The following day⑦she took more medicine and rested.
《红楼梦》原文中,省略了“贾母”“大家”“风寒”等主语。短短120字的语篇表达,共出现7处主语省略。而在英译本中,译者分别使用“she”“everyone”“the cold”进行相应补全。同时,对于对应原文的②和⑤,译者使用了被动语态进行表达,被动句中的主语分别为“adoctor”和“theviscera”。
译者之所以在英语表达中要用各种方式补全主语,是因为“主语与‘正在被讨论的事’有着全面密切的联系”。[7]这充分体现了:由于西方话语文化规则是“有中生有”,比起汉语,英语更需保留句子主语成分,更要保证句子形式结构的完整。汉语在表达中则更强调以神统形,以简驭繁。
通过上文的例证,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语和英语语篇中都存在省略现象,二者省略方式基本相同。但是在“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有”的话语文化规则控制下,汉英语篇中的省略有很大差异性。中国文化独特的“无中生有”文化规则,使得汉语更加注重依靠文字表达的内容和意义脉络来进行语篇组织,这与英语语篇注重语法的完整性截然不同。
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文化“无中生有”原则使汉语语篇更加体现出语言交际中的经济原则。汉语语篇中的省略看似不符合严格的语法要求和严谨的思维逻辑,但都是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使用。省略使得汉语语篇简洁清晰,紧凑明确。其以完全省略为主,出现了不少的无主句。而在英语语篇中,由于受到西方话语“有中生有”文化规则的制约和控制,省略现象比汉语语篇中出现的频次少得多。尤其是作为主语的名词性短语或者主语人称代词,完全被省略的可能性很小。西方话语“有中生有”的文化规则要求英语在句子结构上必须完整,主语作为句子的主题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英语表达中,大部分动词形式有单复数区别,动词主语的单复数情况直接决定句子中动词的形式。因此,英语为了保证句子形式结构的完整性,不可能在语篇中淋漓尽致地使用省略,即使为了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英语中的省略也以部分省略为主。
中西方话语具有一定共性,但由于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规则,所以,二者同时具有异质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异质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中得到体现,即语言就是一种游戏,“语言游戏是不可预知的,就是说,它不是建立在什么依据上面的,它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它就在那儿,如同我们的生活”[8]。因此在语篇衔接中,语言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切不可照搬母语或原文的衔接手段,要在语言运用中尽可能符合目标语的话语文化规则。
[1]童庆炳,程正民.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曹顺庆.中外比较文论史·上古时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韩东晖.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4]吴寿彭.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5]Wittgenstein L.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Ltd,1981.
[6]常宝儒.论汉字属性[C]陈原.现代汉语用字信息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7]伦道夫·夸克,西德尼·戈林鲍姆,杰弗里·利奇,等.当代英语语法(上册)[M].王中浩,徐钟,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8]Wittgenstein L.On Certainty[M].Oxford:Blackwell,1969.
[9]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曹顺庆.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11]杨传鸣.试论中国文化规则价值[J].学术交流,2011(2).
[12]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13]Halliday M.A.K.,Hasan 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