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孙 丽
(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文化翻译作用凸显。旅游文本资料的翻译中通常包含大量文化信息,翻译质量直接影响文化交流。本文以国外普通游客为对象,以中文旅游文本翻译资料为载体,着重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研究中国旅游文本资料的英译问题。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把文本功能看作从事翻译批评的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当作翻译批评的一种新形式,即从功能角度出发,根据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质量。赖斯的这一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但翻译实践和赖斯的翻译理论产生了冲突:在翻译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应该是翻译文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汉斯·J·弗米尔(Hans J.Vermeer)设法弥补功能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断裂,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弗米尔依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基础理论(也是核心理论),即“翻译目的论”(skopo theory)。1984年,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 Holz-Manttari)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将功能翻译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同弗米尔相似的是,其理论也是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上,“翻译行为”是其理论基础。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积极倡导者和研究者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对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研究进行整理。于1997年出版《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总结之前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成果,并针对功能学派中翻译理论的弱点提出“功能+忠诚”的翻译指导原则。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依据是翻译类型学和文本类型。文本种类不同、文体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倡导目的原则,即翻译过程中要重视翻译文本所要达到的目的,并根据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翻译方法。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翻译目的应包括翻译发起人的目的与接受人的期待。旅游文本翻译的发起人通常是指国内旅行社或国家旅游局,其翻译旅游文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促进旅游业发展;二是传播中国文化,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旅游文本的接受人,一般是指懂英语的外国读者,也是中国旅游业潜在的客源。中国文化渊远流长而博大精深,和自然景观一样对西方游客具有吸引力。由此可见,接受者的期待同发起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任何翻译方法在目的论的准则下都是可用的,问题在于由谁决定翻译目的。显然,决定翻译目的的应该是目标文本的接收者或者读者。弗米尔提出译者必须依据目标文本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翻译指导原则。但是这些指导原则通常与翻译的目的、接受者、时间、地点、事件、交流媒介以及翻译的预期功能等因素相关。
旅游翻译是旅游专业、旅游活动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是专业翻译中的一种。旅游文本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时空、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翻译内容包括旅游指南、旅游行程、旅游广告、景点介绍、餐厅菜单、宾馆指示牌以及景点指示牌等等。现以旅游指南、旅游广告和景点介绍内容为例,分析文化翻译的策略。
增补是适当增补理解原文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例如,名人的身份及其历史贡献,历史事件的年代,蕴含在名胜古迹中的建筑文化和历史典故等等。旅游文本资料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而且大多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使旅游文本资料被赋予特殊价值。翻译过程中,如果不增添相关的背景信息,可能会让外国游客费解。
原文:苏堤春晓
译文:Sudi Cause way in the Spring Dawn
原文中的“苏堤”是苏东坡通过疏通湖底淤泥而建。如果在译文中增添对“苏堤”及苏东坡的介绍,可使该景点蕴含的历史文化得以展现。
又如,秦始皇可译为“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辛亥革命可译为“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which overthrew the Qing Dynasty,China’s last feudal dynasty)”。通过对背景知识信息内容的增补,外国游客就可以知道秦始皇本人及其历史地位和贡献,以及“辛亥革命”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汉语在行文用字中讲究对仗工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常常使用较多的同义重复,这与英语的简洁明了形成鲜明对比。若依据汉语习惯全部译出,可能会使译文拖沓冗长,失去美感,达不到预期目的。旅游翻译特有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文意图和目的,并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恰当表达原作内容。
原文:巫峡两岸,群山相拥,云遮雾绕,奇峰异岭隐没其间,宛如仙境。景色奇妙处要数巫山十二峰,而尤以神女峰独具神韵。巡游于此恍若漫步于大自然的艺术画廊,美不胜收。
译文:On the bank of the Wu Gorge are mistcovered fairy-land-like mountains and grotesque peaks.The most marvelous scene here is the twelve mountains’peak,and in particular,Goddess Mount peak.To cruise here is like wandering in a natural art gallery.[1]
汉民族的写作美学一贯强调“意与境混”的上乘境界。行文用字多用四言八句,追求平行对偶,声情并茂且诗意盎然。而英语写作讲究表达客观、风格简约,语言上追求自然理性之美,行文用字忌讳重复堆砌。因此,原文第一句处理成复合形容词作前置定语,这样表达既简略又通俗。汉语另一词组“独具神韵”也被简译为“and in particular”。
中国人写文章时,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喜欢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例如对西安附近“八水”之一“洋河”的描写:
原文:在我国最早的典籍中,即有关这条河的记载。《尚书·禹贡》:“漆沮既从,洋水彼同。”《诗经·大稚》:“洋水东注,维禹之绩。”说明洋水在远古就是一条著名河流。
汉语撰写者引经据典的目的,是想证明洋河的悠久历史。但是,所引的汉语文字需要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理解。因此,要将这些不影响原文主要信息量的冗余部分删去,在翻译过程中做如下处理,以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译文:Records about this river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earliest Chinese classics,which prove that the Yang River had been well known since ancient times.[2]
这样的译文更加简洁明了、干净利落,重点内容突出,使外国游客更易理解。
直译是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保存原文语言的文化特征,有利于英汉文化交流,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力。因此,在目的语读者可理解的情况下,直译法是最佳选择。在不违反目的语的基本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前提下,直译可以尽可能多地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同时能够保留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直译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可使译文更适合目的语读者,使其更准确、轻松地把握原文要传递的文化内涵。
原文:七彩云南
译文:7-Colored Yunnan
“七彩云南”是云南省宣传云南旅游业的广告语,目的是吸引更多游客来云南旅游,推进旅游业发展。“七彩云南”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云南省的独特旅游风光,即民族众多,风景优美。上面的译文显然属于直译。这一译文在英语读者心中的期待和原文在中国读者心中的期待是一样的。因为在英语文化中,数字“7”既代表幸运,又代表神秘。因此,译文“7-Colored Yunnan”可能会对目标读者产生一定影响。
旅游文本翻译中,目标文本的目的主要是提供旅游信息,改善旅游服务。与此同时,译者还要考虑目标读者的美学品位,使译文在其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达到这样的翻译目的,有时需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采用改译策略。旅游宣传资料中还常带有历史信息词或中国特有的文化信息词,译者无法将每句准确译成英语,因此应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根据译文的段落展开方式,对原文的语篇进行相应调整和改写。
原文: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这里有冰山雪川、江河峡谷、湖泊草甸,美丽而宁静。州内以藏族居民为主,还居住着傈傈族、纳西族等20多个民族。长期以来,这里各民族和谐相处,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与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极其相似。
译文: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Yun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and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the scenery in picturesque Diqing,filled with glaciers,deep canyons,meadows,and lakes,remarkably resembles that of the Shangri-la described in Hilton’s novel.Residents here are mainly Tibetans who coexist peacefully with over 20 other ethnic groups,including Lili and Naxi groups,thus creating a rich and unique culture.[3]
译文打乱了原文语序,将段尾句子提前。原文破折号后的“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这类评述性话语,体现了中文独特的表达习惯。虽生动自然,但是若将整句逐字译出,必然会使译文显得累赘、臃肿,达不到应有的修辞效果,因此省去不译。这样既可以使译文结构和语义紧凑,又能使信息表达更加明确。
汉语旅游文本中大量使用四字成语和押韵手法,可使旅游文本对风景名胜的描述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却很难翻译押韵字词或四字成语,即使能够逐字逐句翻译,句子也会变得冗长。有时汉语旅游文本中还会出现一些典故或古老传说,如果不对这些故事加以解释,就会让文化背景知识有限的外国读者产生困惑。下面两个例子就成功运用解释的翻译手法,去掉原文的华丽辞藻,用简洁的英语表达出原文信息,达到旅游文本预期目的。
原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旁证了建筑长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除了钱币,还有众多建筑者的躯体。
这是介绍长城的旅游文本中的一句话。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说,却未必了解故事情节。在翻译这句话时,如果能做一些解释说明,外国游客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可以激起游客的参观兴致。
译文:The legend that the collapse of the Wall was caused by the cry of a woman named Meng Jiangnv,whose husband di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Wal1,is evidence showing that the price of building this wonder of the world was not only money,but also the lives of constructors.[4]
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到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知识有限,在翻译过程中对孟姜女的故事进行解释和说明,告诉读者“孟姜女的丈夫在修筑长城时悲惨地死去”。通过这样的翻译,可以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为了更有效地达到旅游文本的翻译目的,应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依据,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的指导下,从吸引外国游客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预期功能出发,充分考虑译文目标读者的需求,处理好原文和译文间的关系和文化差异,不受原文形式局限,并依据文本预期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地呈现给读者。要提高旅游文本资料译文翻译质量,以翻译功能或目的为核心的“功能翻译理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具体的翻译技巧上,应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增补、删减、直译、改译和解释等手法,使旅游文本资料的英译工作更好地为对外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服务。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苏丽琴.从功能角度看旅游资料英译[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1).
[3]吕慧.功能翻译理指导下的旅游翻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3).
[4]陈霞.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谈旅游资料的翻译[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
[5]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陈刚.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7]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8]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9]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0]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