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作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分析

2013-03-21 09:35肖立军付建平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互动发展产业集群工业化

肖立军 付建平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作用是不同的。通过对四川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分析,从产业集群角度对两者的偏差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应发挥产业集群作用,促进四川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四川省 工业化 城市化 互动发展

引言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工业产值以及非农就业人数分别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而城市化作为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与工业化相伴随的一种结构性变化过程,凸显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空间分布变动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变化等社会后果。201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1.27%(中国新闻网,2012-1-17),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作为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的产业集群已成为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区域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源泉,凡是产业集聚发达的地区, 也是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地区。作为西部人口大省的四川,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不高。由此,从产业集群角度思考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利用这种内在联系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这对于推进四川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刘易斯(Lewis,1954)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其著名的以农业部门为代表的传统部门和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两部门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的过程,指出工业作为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工业部门所具有的较高的生产率以及对农村地区产生的累积循环作用是城市化的动力。库兹涅茨(Kuznets,1955)系统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规律,指出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城市化也将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从最初的缓慢上升,到中期的快速上升,到后期的平稳发展,这与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Northam,1979)所归纳的城市发展轨迹有惊人的一致,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大致呈一个拉平的“S”曲线关系。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Chenery,Syrquin,1975)通过90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发现,在一个连续均衡的国民经济中, 城市化可能表现为因果链条上的各类事件的最后结果, 以导致工业化的贸易和需求的变化为开端,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就业的平缓移动为结果,系统性的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提出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变动模式,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由紧密到松弛的发展过程(见表1)。

我国学者许学强等(1988)利用美国人口咨询局公布的1981年151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资料,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为0.84。

由以上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作为经济社会两个基本结构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两者之间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从而得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一般关系。工业的发展会带来就业的增加和人口的聚集,而人口的聚集会增加消费需求,从而促进消费品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新工业也带动了与自身相关的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大带来地方财富的增加,为政府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奠定了基础,而良好的基础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产业到此布局。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并不断通过乘数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的发挥,推动工业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由此可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实际上是产业和人口不断聚集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循环累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产业集群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按照波特(Porter,1990)的定义,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如果从产业经济角度来看,产业集群被看作是特定地域上集中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聚集经济共同作用下产业集聚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企业,这些企业共享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聚集经济(鲍文,2011),提升了自身竞争实力,对工业发展速度、质量、水平产生重大影响,推动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工业的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带动了相应企业的聚集,带来了就业的增加和人口的聚集,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工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两者之间呈现一种累积循环作用。同时,产业集群通过聚集经济中地方化经济外在化和城市化经济内在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业集群、工业化与城市化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产业集群作用下四川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趋势

目前国内衡量工业化水平(工业化率)的指标主要有四种:一是工业产值(增加值)比重;二是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三是工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四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而衡量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的指标比较一致,采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即人口城市化率这一指标。将四川省以上指标同钱纳里的一般变动模式进行比较,2010年四川人均GDP折合成美元为3128美元,相当于一般模式的6级水平,工业化率为43.2%,高出约13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比率为85.6%,高出约6个百分点,城市化率为40.18%,低20个百分点。同世界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般变动模式相比可以看出的是,四川省的城市化水平是严重滞后的。

从四川省工业比重、非农产业比重与城市化率变动趋势(见图2)可以看到,四川省的非农产业比重、城市化率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工业比重则微幅震荡向上,相对而言,非农产业比重与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更为紧密。

由图2可知,分时段来看:1978-1999年,工业比重变化不大,基本在30%左右徘徊,而非农产业比重却一直上升,接近75%,提高了约20个百分点,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每年提高约0.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非农产业比重和城市化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程度较低。1999-2004年,工业比重在波动中先下行后逐步上升,非农产业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城市化率则仍然呈上升趋势,提高了5个百分点,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显著,但对非农产业的作用在逐步减弱。2004-2010年,工业比重上升了近12个百分点,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约7个百分点,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而城市化率则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可见自2004年后,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效应逐步显现。

产业集群在四川省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作用具有显著的不同。在产业集群萌芽期,由于布局分散,产业之间关联不强,规模小,聚集作用不强,产业集群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作用是微弱的。在产业集群快速成长期,集群规模扩大,布局进一步合理,集群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作用开始显现。一方面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聚集经济反作用于工业化,提升工业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地方经济化的外在化和城市化经济的内在化,促进了城市的聚集效应,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效应开始显现,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日益明显。当然,如果产业集群进入成熟阶段,其解决就业规模也将稳定,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作用将逐步减弱,这个阶段,将主要表现为非农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在不同阶段,四川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和特点。1978-2004年间,工业化对城市化的相互作用比较弱,城市化的提高主要依靠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2004年以后,两者之间互动关系明显。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阶段性特征呢?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但对于四川省来说,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市场化进程缓慢,产业集群发展异常缓慢,直到21世纪初,在四川成都、德阳等地才出现产业集群雏形,如成都武侯的鞋业、新都的汽车配件、德阳的装备制造等(李茜,2007)。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省的产业集群得到了一定发展,据原四川省经贸委调查统计,2005年全省具备产业集群雏形的有50余个,符合国家标准的有26个。但这一时期产业集群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政府主导的比较普遍,企业“扎堆”现象严重,企业之间关联程度差,产业配套能力弱,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分工。集群聚集效应没有发挥,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贡献有限。

自2005年以后,四川产业集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大量涌现。到2008年底,四川省通过国家审核的开发区共有43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区2个,省级开发区38个,形成了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攀枝花钒钛、成都汽车、资阳车城、达州天然气化工、武侯皮鞋、夹江瓷都、遂宁食品、眉山铝硅、泸州白酒、南充丝纺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2009年,四川省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大力实施了“1525”工程建设,更是开启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局面。在2011年,“1525”工程提前实现,百亿园区培育总数超过目标26个。产业集群聚集效应逐步彰显,吸引了大批中小企业集聚,仅“1525”工程园区入驻企业就达到7978家,吸纳各类就业人员为187.56万人(数据来源于四川省工业园区门户网)。

由四川省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分析可见,在1978-2004年间,四川省产业集群处于萌芽状态,规模小,集聚带动作用有限,工业化进程一直处于小幅波动,进展缓慢,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主要依靠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005年以后,四川省产业集群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期,全省各地产业集群规模迅速扩大,实力大幅度提升,聚集效应逐步彰显,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全省工业化与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加速期。但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四川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层次不高、规模不大、聚集能力弱、竞争力差、产业特征不突出等仍然十分明显,对全省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作用仍然有限,特别是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成-德-绵区域集中了全省最大规模产业集群的8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部聚集经济的发挥。

促进四川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一)以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产业园区空间的优化和布局的合理将有利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因此,应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分区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趋势,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配套能力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以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进一步夯实城市发展基础

产业园区规模的扩大将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也能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口动力。因此,应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基本原则,发挥园区的特色优势和聚集效应,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投资项目,与此同时,注重发展与其配套的相关企业,形成产业的群体规模优势,促进产业聚集,从而能够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和聚集度。

(三)以城市为中心进一步加快要素聚集和产业培育

城市是要素聚集和产业培育的中心,应坚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强化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力度,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聚集力,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以城市和园区为载体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

以城市和园区为载体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原因在于:城市和园区内聚集了大量企业和各类人才,具有良好的学习和创新环境。所以,应充分发挥城市和园区这样良好的环境,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各地实际,以城市和园区为载体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竞争实力,以产业水平的提升来提高城市的竞争优势,从而来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五)以第三产业为纽带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

以第三产业为纽带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原因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中介服务,同时也能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两者互动发展的纽带。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应把握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承接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以加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专业化分工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参考文献:

1.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J].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5)

2.Kuznets,Simon.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

3.Chenery H B,Syrquin M.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4.许学强等.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与城市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6.鲍文.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空间协调布局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

7.李茜.四川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肖立军(1960年-),男,湖南汉寿人,硕士,四川省攀枝花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管理。

付建平(1975年-),男,四川威远人,四川省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互动发展产业集群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