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
内容摘要:浙江省作为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长三角的南翼,完善其农超对接模式对于全国都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在阐述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基于农超对接的浙江省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特点,分析了浙江省鲜活农产品在农超对接下的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农超对接 鲜活农产品 流通模式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现状
(一)流通规模大
我国农产品总量高,居世界首位,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消费,更希望能吃到最新鲜的最自然的产品,所以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由于地区经济结构和气候条件不一样,我国农产品基本上是各地各自生产,全国范围内流通,全国东南西北各个区域的人民都希望能吃到各地农产品。因此,农产品流通中,原产品占了70%以上。
(二)流通渠道多样化
我国鲜活农产品大体有以下几种流通模式:农户+小贩+批发商+终端零售、农户+龙头企业+批发商+终端零售、农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商+终端零售、农户+专业合作社+超市。从这些流通模式中可以看出,批发商在渠道中还占有主导地位,我国有超过70%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要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终端环节通过农贸市场销售的在80%左右,进超市销售的比例不到10%。农产品通过农业合作组织销售的比例偏低。
(三)流通环节较多
从目前存在的渠道模式中可以看到,批发市场在流通环节中还是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要解决农民的生产与销售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就要依赖批发市场的集散功能,经过多个环节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比如瓜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一般要经过产销地的批发市场、加工企业、中间商贩等多个流通环节,肉类产品流通也要经历“养殖生产者-屠宰加工企业-批发配送-消费地市场-零售店、农贸市场、餐饮酒店”多个流通环节。
基于农超对接的浙江省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特点
(一)农超对接有效减少了流通环节
目前浙江省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为“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这是一种产销一体化的新模式,超市方通过专业的合作社与农户产生关系,直接下到田间地头岸边,看产品、谈价格、签意向书,向合作社进行采购。这种方式使得流通渠道扁平化,尽量压缩层级即传统批发诸多的中间环节,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从而降低了成本。鲜活农产品可以以快的速度进入市场,提高了市场流通速度。
例如杭州华润万家通过利用自身这个大平台,建立全国销售网络,为浙江各地消费者展示各地优质丰富、价廉物美、鲜活安全的农产品。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起对接农产品包括蔬菜,衢州柑橘,江山西瓜,慈溪杨梅、蜜梨、葡萄及阳澄湖大闸蟹等十多个基地,其中基地的水果销售额已占水果总销售额的50%以上。
杭州华润万家与浙江宇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多年的购销合作关系。2009年,华润万家正式将宇航定为“华润万家蔬菜定点种植基地”。杭州联华华商集团通过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各门店依托各个对接基地直供的优势,在杭城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销售的蔬菜价格普遍比农贸市场低15%。对稳定杭州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该公司也与绍兴市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实行农超对接,以拓宽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减少流通成本,扩大产品影响,实现优质优价。
(二)农超对接解决了信息不对称
合作社也可以反向通过该行为组织社内农民进行符合市场需要的生产。农业企业可以直接从超市获得市场信息,了解到市场需求“该种什么,该种多少”,避免盲目种植,保持农户收入稳定;同时,通过农超对接,农产品的质量信息更容易被监控,农产品质量更加有保障。
例如浙江省舟山市、台州市等各地市也都通过举办了“农超对接贸易洽谈会”等多种形式,推动市场信息的共享,搭建起农超对接平台。多家超市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业基地签订了《购销合同》或《农副产品购销合作意向书》,超市利用其独特的地位和销售网络承担起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销售问题,同时把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合作社和农民作为参考,保证了种植户的产品能够及时、如数、保质保量地进入超市销售,而且由于缩短中间环节带来的15%到25%左右的利润返还给社员,既保证货源供应又稳定农民收入,从而真正解决了“农民卖菜难、群众买菜贵”的问题。
基于农超对接的浙江省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容易违约
由于农户过于分散,个体的行为都不确定,分散的单个农民无法应对对接相关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的干预也十分有限。同时,分散农户的逐利心理和淡薄的法律意识使得他们即使与超市签订订单,但面对市场上出现更高的收购价格便难以抵挡诱惑,转而将照单生产的产品卖给出价更高的收购者,从而形成违约。
(二)本地种植成本高导致价格无优势
由于各地市农产品合作社的产品品种还较为单一,产量也较小,规模效益很难产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在管理、种植方面存在很多盲点。某些农产品由于本地种植成本高,价格上不具优势,甚至超出了消费者的心理承受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超市宁可舍近求远选择外地农产品。
(三)农超对接门槛高
超市对于进场的农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但由于采购量巨大,又很难对每批农产品都做到细致的检验。因此,在“农超对接”过程中,超市往往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自身具有相对完善的检测设施和质量监管体系,因而导致“门槛”高。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在农业设施、检测设备以及科研人员方面等软硬件方面都要有较大的投入。
(四)仓储与物流滞后
要发展“农超对接”,超市还需要解决“仓储”与“物流”两大环节。在仓储环节,由于运输距离较远,为了降低成本,一次配送货量必然较大,需要具有合适的场地进行存放,而且这个场地根据农产品仓储的要求可能需要冷藏,同时还要在这个商品的保险期内要把商品卖出去,这也是农超对接非常关键的环节。在物流环节,农超对接过程中,合作社要把商品送到仓库,超市要把商品从仓库配送到相应的销售门店,这个环节需要冷链物流的支撑。这个冷链是全程的,包括仓储、配送和门店销售过程,而当前浙江省在这两个环节都还比较落后。而鲜活农产品很多属于易耗品,最害怕长途跋涉而影响新鲜度,每年由于远距离和冷链设施物流的不足,鲜活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平均大于20%。超市从采购的角度来说,也更愿意就近采购。
(五)消费意识不高
农业基地与超市直接对接,缩短中间环节,是一种解决目前农产品流通环节过长、过多的理想模式。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农超对接”能够降低连锁超市15%左右的流通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农超”菜品质更优。根据浙江省目前的实际情况,当前消费者大多品牌意识较低,以消费大众菜为主流,对价格波动更为敏感,消费理念的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
优化浙江省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流通模式的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系统
加强鲜活农产品冷藏冷冻设施设备投入,对部分鲜活农产品实行强制性冷链流通,保证鲜活农产品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率,建立鲜活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保障鲜活农产品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尽可能实现产销无缝对接。从压缩“供应链”的角度,重点做好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引导鲜活农产品企业或超市加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科学布局,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采取多种形式增强鲜活农产品深加工配送能力,提高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可建立鲜活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供农产品存放、深加工、分级、包装的指导,提高产品档次,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针对浙江省鲜活农产品在流通中高增长和高分散性并存的特点,应积极鼓励其他资本进入,发展有独立运营能力,积极探索农产品配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合同物流、契约物流等模式。将超市的物流业务进行外包,降低超市自身压力和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整体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产业弹性,使系统总成本最小。
(三)降低超市进场门槛,建立长期对接关系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适当向合作社偏斜。严禁超市向合作社收取不合理费用,超市应严格按照协议规定的结算方式收购生鲜农产品,严禁随意拖欠货款,尽量缩短账期。鼓励超市和合作社签订长期对接合同,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对接关系,如不遵守,政府应给予黑名单警告。
(四)丰富货源品种,提高价格优势
对接的专业合作社要尽量挖掘本地特产,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信息,组织农民进行规模生产,丰富货源,同时依靠农业科技适当降低种植成本,从而为本地农产品积累价格优势,能尽可能多地保证市场供应。应积极探索建设4PL物流基地,将市域、省域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围绕城市CBD超市商圈,建设鲜活农产品综合物流基地。通过EDI、RFID、SCM、VMI、ERP等现代物流信息管理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供货及物流信息的全面共享,用产业的规模化与集聚化降低地产鲜活农产品的成本,形成比较优势。
(五)培育农民诚信意识,打造合作社自有品牌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对农户签约进行专门指导,设置诚信奖项,引导鼓励农户遵守合同,诚信履约。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要进行标准化生产,带农民进超市,给农民看成果,培养品牌意识,树立榜样,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强其荣誉感,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二是积极建立农户“信用体系”,设立农户“信用档案”,对于恶意违规的农户实施“清退”制度,及时向市场进行公布,形成制度约束力。
(六)强强合作,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鼓励目前大型的连锁经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与目前较大较成熟的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大力探索鲜活农产品与B2C、C2C等电子商务模式的融合,积极与京东、淘宝等电商进行对接,开展网上签约和交易试点,实时对外发布供求信息,鲜活商品网上订货。通过开拓市场平台,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建设线上订货线下配送网络,形成一个服务体系健全的网上生鲜商品购物平台,使浙江省鲜活农产品能够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最终成为一种省域品牌。
结论
总之,浙江省作为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长三角的南翼,完善其农超对接模式对于全国都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当前浙江省鲜活农产品流通中还存在着农民违约、农产品价格无优势、农超对接门槛高、仓储与物流滞后、消费意识不高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系统,多种形式增强鲜活农产品深加工配送能力,降低超市进场门槛,丰富货源品种、提高价格优势,培育农民诚信意识、打造合作社自有品牌,强强合作、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才能更好地优化“农超对接”流通模式,最大力度地形成产供销多赢的局面,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三方受益 杭州“农超对接”销售模式闯出一片新天地[N].浙江在线,2011-8-29
2.农菁.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启动[J].农业知识,2009(8)
3.朱永波.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问题和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宋超等.“农超对接”现象浅析[J].物流技术,2010(9)
5.沈敏.“农超对接”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6.刘和爱.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安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周发明.中外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5)
8.林乐碳.基于DEA模型的农超对接模式的绩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娄向鹏.玩转“农超对接”先要弄懂规则[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