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过度膨胀,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人口过多等问题,被称之为“大城市病”。目前,我国已进入“大城市病”集中爆发期。
很多人为了讨生活来到城市,更多的人为了生活得好留在城市。如今,在“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等问题正在吞噬着许多人的城市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诊断“大城市病”十分形象:大城市的“肾功能”在衰竭,污水、粪便处理不了;“肺功能”弱化,绿地减少,供氧不足;“肠道”问题多,很多资源吸收不好,消化不了;交通拥堵好比“心血管”出了问题。这些病症的治理,远非一日之功。
今年1月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北京咳”这一名词在民间迅速传播。而导致雾霾以及“北京咳”的元凶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污染。
按照现在的垃圾产生量和填埋速度,北京市大部分垃圾填埋场将在4到5年内填满封场。一些污水处理厂也在超负荷运转。
交通拥堵增加了经济活动成本,削弱了城市竞争力。今年3月8日,北京轨道交通全网日客运量首次突破千万人次。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在一年前也逼近700万人次。2011年,广州市千人汽车拥有量147辆,核心区干道平均车速22.9公里/小时。
而高企的房价更是让城市人望房兴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房价动辄每平方米数万元,就连月收入过万的白领也感到“压力山大”。
专家表示,现在是治理与危机赛跑。地方政府对大型城市病治理措施很多,新问题却层出不穷。
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市已经建成大中型污水处理厂41座,城镇小型污水处理厂50座。但以清河污水处理厂为例,由于人口增长导致污水处理需求激增,这个厂从一投产就超负荷运行。
为了治理交通拥堵,北京实行了购车摇号制度,上海则推行车牌拍卖制。2002年以来,北京的地铁运营线路从2条增加到16条,运营里程从54公里扩展到442公里。但是,堵车仍然是每个上班族的切肤之痛。
重拳调控之下,大城市的房价依然坚挺。前不久,旨在调控楼市的“国五条”出台,其中规定二手房买卖须交20%差额个税,在大部分地区未出台执行细则前,许多地方出现了购房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教授祝尔娟认为,治理“大城市病”的根本出路,一方面要通过科技进步、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等手段增强大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则要加快中小城镇建设,减轻大城市承载压力。
“大城市病”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综合《半月谈》《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