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岸石
赵锡永到玉溪市“调研”,不着边际地讲一通,一位官员竟这样谈感受:“听了赵部长一席话,不是胜读十年书,而是为我们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户。”另一名官员马上补充,“何止是一扇窗户,完全是打开了一扇大门”。
本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却给自己戴上高官、高知、高人的光环,到处“低调”地做报告、视察企业、把脉地方经济,足迹踏遍几个省,“在位”干了好几年。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多数人会认为这几乎是天方夜谭,可是有人做到了。此人名曰赵锡永,今年3月,这位顶着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研究员虚假光环的无业游民被警方抓获。真相大白,曾经的拥趸后悔不迭,世人既惊讶,又感到有点可笑。赵锡永假冒身份,演出真实的“活剧”,竟有这么多的官员、企业管理者、媒体记者信以为真,值得深入探究。
装扮司长露馅,赵锡永的真实身份不难查明。他是沈阳人,今年58岁。曾经管理过企业,对汽车行业比较熟悉。2004年,有一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去沈阳参加一个会议,赵锡永认识了他,由此得知了这个头衔。2009年在沈阳参加一次专业会议时,赵锡永就将自己的身份写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尝到假冒身份的甜头后,就一发不可收。他把企业交给家人管理,开始了假冒司长、研究员的诈骗生涯。
赵锡永搞过企业,他行走江湖的路子是先与企业搭上线,通过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再广泛挂钩企事业单位,游走“调研”,非常风光。2010年3月,赵锡永就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北京与数位领导一同登台,出席了湖南金华车辆公司与北京一家企业合作签约仪式。合作项目落户湖南娄底,赵锡永于是成了娄底的座上宾。他获得了“经济顾问”等头衔,还时不时做场经济形势报告,在一些人眼里,成了“懂学术的大官”。
对于在湖南娄底的成功,赵锡永真是喜出望外,乐此不彼。他在一次汽车行业会议上,结识了云南省上市公司云内动力的高层人员,凭着能说会道,又有以往“指导企业”的经历,又被聘为企业发展顾问。这个顾问可是常来常往,几乎每个季度都来指导。赵锡永的行程还不限于这家企业,在公司领导陪同下,还到昆明理工大学参观。半年后,他还专门参加了这所大学的一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授牌仪式。
赵锡永在云南的影响越来越大,活动范围从企事业单位扩展到地方政府。2012年11月,“收获金秋”投资昆明年会盛大开幕,赵锡永成为会议邀请的嘉宾,排在昆明市一些领导前出场。在上午的会议上,赵锡永作为演讲嘉宾,第一个出场。“首先,我代表国务院研究室,对昆明这次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赢得一片掌声。如果不是几个月后,国务院研究室声明“我单位没有赵锡永这个人”,揭穿了骗局,赵锡永“调研”的行程还要继续下去。
了解赵锡永蒙骗行为的梗概,人们首先有个疑问,他假冒司长等身份,图的是什么?人们首先想到他是想骗钱。可是,赵锡永和他的家人都说家里很富有,不差钱。和他打交道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也纷纷声明,没有被骗取财物。目前,赵锡永案件正在审理中,尚无诈骗财物的信息披露。赵锡永的代理律师转述,赵锡永自认没诈骗财物,问题不大。有些网友因此为他开脱,说他假冒虽然恶劣,但帮助企业、地方发展,干的是好事。赵锡永诈骗一案尚未结案,结论为时过早,但基本的是非要分清。仅就赵锡永假冒身份造成的恶劣影响看,即使没有涉及大额财物,他欺世盗名、蒙骗政府和公众的危害也不能低估,必须依法严肃处理。西方谚语说:撒谎是做贼的第一步。赵锡永这样招摇撞骗,不就是做贼吗,悬而未决的只是偷了什么,偷了多少而已。至于赵锡永说自己怀才不遇,假冒身份后施展了才能,也是欺人之谈。他经营企业搞不出多大名堂,参加国家机关招聘考试又榜上无名,到底有多大的才,要找多么好的“遇”?如果不是“司长”“研究员”的炫目光环,有几个人会听他演讲、请他“把脉”?
赵锡永有点惊世之才,还是体现在假冒身份的演技上。冒充高官容光焕发地坐在主席台上,到企业指指点点,吹嘘自己见过谁谁谁,吹牛皮说能争取什么大项目,做这样的演出当然得有点演技,但首先得厚颜无耻,撒谎成性。对一个衣食无忧、见过点世面的人来说,干出此等下流勾当确实出人意料。很多人上当,当然有轻信的失误,但更有对“林子大什么鸟都有”的大意!
通过行业、展览、招商等会议,结识官员、企业高层,是赵锡永出场的基本路数。这类场合高官、名流云集,又不查证真实身份,赵锡永就趁机出场了。他往往寻找大人物,搞定大人物,到基层就一路绿灯。上面推荐介绍,下面岂敢怀疑。赵锡永到云南省通海、澄江两县“调研”,玉溪市政府办公室提前一天向两县发出通知,要求做好接待。不但上下级推介,左邻右舍也相互介绍。这个企业以那个企业待若上宾为依据,这里的政府机构以那里的机构聘其为“顾问”做参考。于是,“司长”的熟人越来越多,路子越来越宽广!
赵锡永行走于政商两界。通过企业结交政府官员,利用政府为自己的假冒身份背书,转而渗透到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招商、上项目心切,赵锡永投其所好,声称自己有能力帮忙。地方官员希望北京的大机关肯定自己的工作,赵锡永发出“北京声音”,勉励有加,温暖人心。为了显示自己身份特殊,时不时透露点与国家领导人交往的细节,令听者更有神秘感。这么有来头的大员,人们唯恐失敬,岂敢怀疑。
赵锡永假冒司长,到底还是底气不足,铺垫有限。他没有中直单位派员到地方调研的逐级通知,只是独来独往。相识靠人介绍,从不出示证件。对此他标识为“低调”,竟也获得肯定,混了过去。
司长是假冒的,作为嘉宾发言也没什么真才实学,只是放肆地吹嘘。很多人说他能讲,其实不过是瞎白话而已。在“收获金秋”投资昆明年会上的发言里,赵锡永透露“内情”:他通过《人民日报·内参》,写了云南一家企业的产品出口欧盟的消息,将在十八大前后转给高层。前一阵他刚去了趟美国,参加了中美第十次能源战略对话。他还好似不经意地提到,我草草地给总理送去的《工业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发回来了。在演讲中,赵锡永还为当地企业出谋划策:“就一个云南白药,你现在才做100个亿,我们要把云南白药打造成世界品牌的话,我们要做1000个亿都不成问题。”这些假大空的话,借用相声里的一句话,假得“雷达都找不着”。骗子不可能有什么真知灼见,说话其实漏洞很多,所谓专业知识,也多是“外行听起来内行,内行听起来啥也不是”。
被唬住,主要是人们太轻信了。一同开个会,见面打个招呼,未必需要核实一下对方的身份,但是交往办事,请到主席台上、聘为顾问,身份不需要核实吗?赵锡永假冒高官好几年,确实演得很像,但被信以为真还是要感谢那些糊涂的观众。
为什么这么多人,这么高层级的干部对赵锡永这个假司长深信不疑?教训值得深刻总结。赵锡永演“活剧”,观众虽然不少,但一般只是迎来送往,礼节性接触,不必为没有识别真假负责。需要认真总结教训的是那些想利用赵锡永,却被赵锡永利用的人。
赵锡永并没有直接冒充大权在握的高官,因为这样的官员往往为人们熟知,假冒容易露馅。再说冒充一言九鼎的人,说了怎么算数?岂不自己给自己出难题。他冒充官方研究机构的高官,亦官亦学,既有级别,又有路子。地方官员想通过他搞项目,在上层扩大政绩的影响,企业领导人希望通过他找投资、谈合作。这些想法有合理的目标,但是想通过拉关系、走捷径达到,赵锡永就投其所好,大吹大擂,大包大揽。他的吹嘘经常不着边际,但遇上了心存欲望的听众,这些人的盼望恰好修补了赵锡永吹破的牛皮。赵锡永到玉溪市“调研”,不着边际地讲一通,一位官员竟这样谈感受:“听了赵部长一席话,不是胜读十年书,而是为我们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户。”另一名官员马上补充,“何止是一扇窗户,完全是打开了一扇大门”。上了赵锡永的当,最根本的教训还是要做老实人,不要搞吹吹拍拍、拉拉扯扯那一套。对上头来的人,当然要以礼相待,但也不必诚惶诚恐,惶恐容易使人办事错乱,不明是非。还是应该用既简单,又有效的办法,向有关单位部门打个电话问问。可人们疏于这么做,正是这样的不较真,成就了赵锡永的招摇撞骗。
赵锡永骗了一众人,基层的一位官员说:“主要是上级部门的头没有开好。”由上级领导陪着,基层干部还怎么核实来宾的身份,情有可原,倒是那些凭名片、凭传闻就将赵锡永待若上宾,围前围后,号令接待的,更应该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