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淼林
24 年,8000多个日出日落,他在冷清的档案室中独自坚守;24年,他装订档案8万卷,足足可以装满5辆大卡车,重量超过20吨;24年,没办错一个档案,没丢失一份文件,归档准确率100%……
一个人,一间屋,满眼档案;一颗心,一条路,铿锵承诺。他就是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档案科科长邓春友。
1988年,邓春友从辽宁大学历史系档案专业毕业,走进了辽宁省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省院”)。
“你是学档案的,知道档案
工作的重要性。目前,院里档案工作亟须加强,特意从高校毕业生中要一名学档案专业的。你可要发挥骨干作用啊!”领导并没有说什么大道理,郑重地把档案室的钥匙交到了他的手上。邓春友认真地点点头。谁能料想,自从他接了档案室这把钥匙,一干就是24年。
“老王啊,你这个卷皮处理结果填的不对啊,得写检察院的处理结果。”“小李,你这个归档材料排列顺序不对,应该是正文在前,底稿在后,拿回去重新调整一下吧。”“张姐啊,你们处的卷怎么还没交呢?抓紧啊!”“小夏啊,你们今年召开的研讨会,会议通知怎么没有呢,你找找赶快补一下。”“小徐……”、“老赵……”这就是邓春友,别看官儿不大,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档案科科长,但他总是一有机会就说“归档”,看见内勤就让“抓紧”,时间久了,同事们都说老邓这个人“太较真”,干脆就“邓大人、邓大人”地叫了起来。老邓听了,也就笑着答应了。他总说:“档案工作是良心活儿,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除了做好省院的档案工作外,老邓还经常下基层指导。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全省140多家基层检察院。在老邓的指导下,全省检察系统已有70多个单位成功晋升为档案工作辽宁省特级先进单位。
鲜为人知的是,省院的档案科每年要接收各类档案约3000余卷件,需要录入、扫描的文件万余页,要想全部按照档案数字化进程的要求完成归档入库,可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2000年,省院的档案工作面临晋升省特级,虽然档案工作基础还不错,但对照晋级标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离晋级还有8个月的时间,可是如果拿时间来计算工作任务的话,至少需要档案科不歇气地干14个月,身为科长的老邓一拍桌子:“加班!”当时,档案科只有老邓一位男同志,与其说是他带领档案科加班,还不如说他“带领”自己加班……
2006年初春,老邓像往常一样,抱着厚厚的一摞案卷正准备送到库房,突然右腿一滑,结结实实地摔到了地上。从那天起,老邓一直感觉右腿不舒服,刚开始他也没当回事,可半个月过去了,腿疼越来越重。后来,在妻子的“强令”之下,老邓只好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上了重度静脉曲张,已经严重到影响血液回流,建议马上进行手术治疗。老邓当场就拒绝了妻子的新“指令”:“年初归档可不能耽误,我这病没事,有时间再说吧……”就这样,为了不耽误工作,那年五一黄金周的七天时间,老邓一家三口是在医院度过的。
接待查阅是档案管理工作中最琐碎的事了,若在工作时间还好,遇到急用材料的时候,哪怕是公休日,只要一个电话,老邓也会第一时间赶到单位。认识老邓的人都知道,别人有事找他帮忙,但凡他力所能及的,从来都是有求必应。老邓总说:“别人找你,张一回嘴容易吗?咱哪能不帮啊?”老邓的爱人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老邓兢兢业业地工作了这么多年,付出的真不少!以前单位自愿扫雪,我不让他去,拦都拦不住。别人值班有事来不了,总是找他替班。他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工作,还挺知足呢!”而邓春友总说:“多干点,不吃亏。”
由于邓春友的不懈努力,省院的档案工作连续多年荣获全省优秀单位、优秀集体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被记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邓春友还先后被辽宁省人民检察院评为“机关优秀党员”;被辽宁省档案局评为“全省档案先进工作者”和“辽宁省十佳档案工作者”;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检察系统优秀档案员”;被国家档案局评为“全国优秀档案工作者”。
转眼间,老邓在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档案科工作已经24个年头了,从小邓变成了老邓,昔日的旧大楼也变成了新大楼,有的同事退休了,有的同事调走了……唯一没变的,是老邓如磐石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始终坚守着那份对检察事业不变的承诺,一丝不苟地记载和守护着检察档案工作,并将这份平凡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