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思考

2013-03-19 16:49陈向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素质院校职业

陈向平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 江苏 常州 213164)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社会各界质疑高职教育质量工程的一个重点问题。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落点主要集中在对高职教育的主产品——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考量方面。关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得到的关注与重视显而易见,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为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且投入大,见效慢,软指标,难考评,所以在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中,更多地停留在口号与形式的层面,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大都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然而然地发挥学校育人环境自身的教育作用,更多的是让专业教育自身自觉不自觉地实现其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显然这样的职业素质培养离社会需求差距很大,离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高职生的竞争力与吸引力在哪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哪里?对于一贯强调能力本位、专业教育为主的高职教育来说,当下必须考虑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接地气”的问题。以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为视野,从自觉主动的角度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能力训练的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构建起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并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的“课程、课本、课堂”为起点,探索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与努力方向,积极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社会挑战与时代发展需要。

1 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的主要因素

综合种种职业素质的定义内涵,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通常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大部分。基本素质是普遍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这些都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指“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特定素质。职业素质具备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共性特征是指所有“职业人”都应具备的素质,称之为基本职业素质。比如浓郁的职业兴趣、敬业乐业、强烈的责任心等等。个性特征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称之为个体职业素质,比如会计专业,诚信素质就是一种特定的个体职业素质,它是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一种特定素质,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具体体现。[1]

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等。[2]但从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自觉自主培养的实际状况来看,更多地体现在课程、师资及其教育环境方面。

(1) 高职重能力轻素质的课程观制约着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从目前高职课程设置与建设发展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知识面大都较为狭窄,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基调下,重能力轻素质的理念根深蒂固。所以影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的首要问题是观念与认识问题。在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念、态度、方法,取决于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而高职院校的课程理念及其课程设置大都以能力为基础,强调能力核心,根据能力设置课程,强化培养关键能力的核心课程。至于职业素质培养,则是专业能力课程附带性的功能,不仅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而且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实施环节中,得到的重视与关注都不够。同时,广大教师也普遍对职业素质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具体体现在高职的“课程、课本、课堂”上,强调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培养,而对学生未来从业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的掌握,为人处世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则处在不自觉的自发性边缘状态。至于专业教育的内容重点,则偏重于专业能力与知识,缺乏现代工业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国际、人际问题的视野与胸怀,缺乏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所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培养内容。总体来看,高职的职业性特征在强调能力本位的前提下是得到了充分体现,但让高职生具有竞争力的高等性特征却是明显不足。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灵魂,所以关注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首先要关注高职的课程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何处的问题。

(2) “双师型”师资队伍对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从高职师资自身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来看,从事职业教育的师资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虽具备专业教育的良好背景,但缺乏职场感悟的经验与身体力行的职教实操能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但高职师资的培养与职教能力的提升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数量不多,“从学校到学校的”高学历教师专业背景深厚,但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高手,不说引进困难,资金投入大,就是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而对高职师资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也比较单一,以把教师送到高层次院校进修,加深加宽其专业基础知识为大多数,到企业、工厂实习的时间很短,下企业的评价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健全,高职师资的准入制度也推进困难,这些都影响了高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师资来说,是否拥有过硬的能力(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已经成为当今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3) 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职业环境的熏陶与陶冶。从高职院校的职场教育环境来看,传统的适宜于理论教学的学科体系为主的主流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适宜于动手能力强、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没有建立。去过德国的人,大都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印象深刻。这种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创设了一种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从制定方针大策的政治环境、制度环境,小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环境、学以致用完成项目任务的课堂环境、亲身实践学有所长的企业工作环境,还是全社会对职业资格高度认同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对外交流环境等,都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成长。[3]相对而言,无论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众大环境建设,还是职业教育的课程课堂教育的小环境建设,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与真正的职场氛围相比差距很大。环境造就人,当前高职教育迫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与车间、企业与教室一体化,情景教学与实物教学融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职场教育环境,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未来企业人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2 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职业素质的高低。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越高,其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因此,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摆在高职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基于这种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认识,目前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必须在第一课堂,必须将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能力训练的项目课程,进教材进大纲,进考核评价,切实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 让职业素质的培养进入高职的课程、课本与课堂。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开发职业素质培养提升课程,明确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与教育内容是高职眼下职业素质培养进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理念的层面上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为高职界普遍认同,但落实到具体的培养计划、开设的具体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则目标与现实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要使得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首先是明确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之中。而且职业素质培养课程的目标一定要具体化,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关注当前高职教改的一个热点,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径,开发项目课程结构式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改变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体系模式,从而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能力培养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项目特色性。这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与项目化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成长规律,较好地解决了 “学的东西有用”“让学生学起来的”的问题,成为当今高职教改的主流方向。但整体来看高职项目化教改,仍然突出能力培养主线,开发的是能力训练课程,在推动由学科结构向项目结构 “脱胎换骨”的项目序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依然游离于能力训练项目之外,没有进入体系的项目规划之中。这样的项目化课改势必不能解决好素质提升的问题。所以,要切实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在关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有效性的同时,职业素质的培养训练也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开发项目,从顶层设计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始,梳理职业素质的学习内容,寻找合适的学习项目载体,以工作实践为起点,围绕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设计专门的职业素质培养提升项目,并纳入项目结构式专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学院化工大类的专业,可以开发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学习训练项目,有意识的通过素质训练学习项目,营造职业素质的培养环境,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纳入到专业能力训练为主的人才培养计划,将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项目载体的项目化教学过程,有零落不自觉的素质培养状态变为自主的有计划的素质提升过程,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与能力,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2) 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改革,为职业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加大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水平、职业素质培养水平的考核与评估,不断完善高职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评估机制,逐步建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素质评价机制、个性特长评价机制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建立符合高职学职业素质基本要求的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保障职业素质的培养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中,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教材模式的改革推进很快,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高职课程、课本、课堂的生动性与有效性,而且全方位地开发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与之配套的评价模式的变革方面,却很少涉及。目前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涉及的考核模式,依然强调理论认知,重视能力评价,轻视综合素质。因为在各种形式的评价体系中,对素质的评价一直比较难。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方式等等,因为评价指向是个软性指标,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好定量客观描述、评判,所以实施起来非常复杂且不好操作,多数学校大都采用班主任、辅导员、学工部门为主体评价的德育全面衡量原则, 给出一个很“ 宽泛”的评价等第,作为各种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这种评价不仅起不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反而成为考而优则优评价机制的陪衬。因此,要真正建立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条改革之路还必须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推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素质评估制度,建立由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方(第三方评价)为主体,[4]学生能力评价、职业素质评价、个性特长发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以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及兴趣、特长、潜力等设置多层次、开放性、具有选择性的考核形式为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机制,通过机制与制度来明确职业素质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以考核和评估来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重视,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43-44.

[2] 陈向平.德国职业教育环境的认识与启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6):88-91.

[3] 王育仁.第三方质量评价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6):53-54.

猜你喜欢
素质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