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诗歌对杨震的吟咏

2013-03-19 16:34:55梁建邦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潼关关西杨震

梁建邦,张 晶

(渭南师范学院 a.人文学院;b.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渭南714000)

东汉教育家、经学家、忠臣直士、清廉吏杨震以其杰出的业绩和正直廉洁的品德在当世和后代,都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记载时人对杨震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云:“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1]1759“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1]1760杨震死后,朝廷和奸佞“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谪震诸子代邮行书,道路皆为陨涕”[1]1767。汉顺帝即位后,杨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杨震事迹。朝廷咸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今陕西省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远近毕至。顺帝曾下诏策曰:“故太尉震,正直是与,俾匡时政。”[1]1767时人立石鸟像于其墓所。

范晔《后汉书·杨震列传》载:“论曰:孔子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诚以负荷之寄,不可以虚冒,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延、光之间,震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遂累叶载德,继踵宰相。信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先世韦、平,方之蔑矣。”[1]1790—1791对杨震的正直以及其尽职尽人臣之节给以高度肯定。《后汉书·杨震列传》“赞曰: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1]1791,进一步对杨震拒金进行热情赞扬。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均喜好以杨震事迹入诗入联,甚至用杨震和杨震事迹作为格律诗对仗的范例,并将其写进了一些提供格律诗对仗或对联对仗范例的普及声律的著作中。如明末清初李渔《笠翁对韵》上卷十二侵韵说:“歌对曲,啸对吟。往古对来今。山头对水面,远浦对遥岑。勤三上,惜寸阴。茂树对平林。卞和三献玉,杨震四知金。”清代《对联玉露》有“须凛圣门三畏训,莫贪暮夜四知金”的对联。今人陈华棠《韵律例对》三歌韵说:“真对假,正对讹。嫫母对嫦娥。冰清对玉润,地利对人和。思佳客,忆秦娥。阅读对吟哦。太白醉酒,右军笼鹅。辞金夸杨震,泣玉叹卞和。”这样的对仗范例,既表现出人们对杨震和杨震事迹的喜爱和赞美,同时这种喜爱和赞美又势必影响到人们的诗词创作。

在古人诗歌中,有不少作品对杨震事迹进行颂扬,形成了一种歌颂为政清廉的诗风。历代吟咏杨震的诗歌不少,《古人咏潼关选析》收录了4首,《咏潼关古诗词选注》收录了6首,《古今颂杨震楹联诗文选》选录了55首(含今人的数首),《汉太尉杨震》收录了54首(含今人的数首),《华阴扬氏简编》收录了11首。这几部书所收录吟咏杨震诗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去其重复,这几本书里大约收集了60多首吟咏杨震的诗歌。当然,这些诗歌绝不是古代吟咏杨震诗歌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搜集整理,笔者就发现了一些以上所提到的几本书中未收录的古人吟咏杨震的诗歌。本文将以笔者收集到的近百首古代有关吟咏杨震的诗歌为对象,做如下分析探讨。

古代诗歌对杨震的吟咏,大体包含如下六个方面内容。

一、歌颂杨震的清廉拒金

古代诗歌歌颂杨震最多的内容,当是杨震清廉的品德和清廉的家风。杨震清廉正直,不接受私下拜谒,生活简朴,对子孙要求严格,形成了清廉的家风。《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1760杨震的这种高尚品德得到了人们的热情赞美。

李白《送杨燕之东鲁》开头写道:“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2]826称颂杨震的贤良清廉。明代薛瑄也有《题四知台》诗赞曰:“人间无处不天公,却笑黄金夜幕中。千载四知台下路,至今犹自起清风。”[3]101薛瑄的这首诗也相传为:“谁能介性抱和衷,笑却黄金夜幕中。千载四知台下路,潇潇松柏有清风。”两诗诗句虽然有异,但都对杨震辞金行为和清廉正直的品德予以高度赞扬。

在歌颂杨震清廉方面,更多的是写杨震的拒金故事,又多用“四知”典故。《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道:“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1]1760这就是著名的杨震四知拒金故事。在诗歌中人们经常通过“四知”来歌颂杨震的清廉。如唐代胡曾《关西》诗写道:“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4]4028唐代周昙《杨震》诗云:“为国推贤匪惠私,十金为报遽相危。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4]4520明代刘欲尹《四知台》诗说:“旧踪荒茫草木深,四知台下动幽吟。却金当夜知多少,博取芳名遍古今。”[3]101明代赵孟俊《杨震》诗说:“从来廉吏善持身,劝业励耕思福民。拒贿戒贪传逸事,世称杨震四知金。”[5]14明代李廷机所撰《五字鉴》中云:“杨宝曾救雀,四世为公卿。杨震举王密,不受四知金。”明代党丕录《题四知杨夫子》四首其第三首中说:“不识黄金贵,肃然惕四知。”[3]108清代薛于瑛《四知坊》诗也说:“侃侃杨夫子,四知严夜月。却金昏暮间,心事昭若揭。”[6]70这些诗都直接描写和称赞了杨震以“四知”拒金的高尚情操和行为。

而通过“四知”歌咏杨震的诗歌又多与四知祠、四知台、辞金台等杨震古迹有关。如明代陈祖实《辞金台》云:“气爽天清别有春,辞金台上草蓁蓁。野花尽解杨公意,挺立东风不著尘。”[3]106明代陈之枫《四知台》诗云:“傍城小筑傲层岑,一夕登临万古心。应使人间无黑夜,何曾眼底有黄金。宦囊洗拂秋天净,月色皎洁道气深。缭绕清风台下起,透入两袖到如今。”[3]106

人们在歌颂杨震清廉的同时,也歌颂了杨震以清白传家的家风。唐代李商隐《奉和太原公送前杨秀才戴兼招杨正字戎》诗中写道:“潼关地接古弘农,万里高飞雁与鸿。桂树一枝当白日,芸香三代继清风。”[7]14唐代刘长卿《夏口送长宁杨明府归荆南,因寄幕府诸公》诗中说:“关西杨太尉,千载德犹闻。白日俱终老,清风独至君。身承远祖遗,才出众人群。举世贪荆玉,全家恋楚云。”[4]832宋代刘克庄《壬辰春上冢五首》其一也说:“当日伯夷兄弟瘦,至今杨震子孙清。”[3]100都对杨震以清白传家、家风清廉给予热情称颂。

二、歌颂杨震的其他事迹

古代诗词也歌颂了杨震的其他事迹。首先是有诗歌歌颂了杨震研习经学、成为博学之士的事迹。杨震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如清代憨休和尚《发华阴》诗说:“飒飒潼津柳,迟迟渭水滨。岳云飞宿鸟,晓日盻行人。杨震经传圣,陈抟道入神。高名千古下,追忆总堪邻。”赞扬杨震对经学的研究。宋代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杨震》诗云:“尚自畏四知,于亲岂忍欺。种蓝有助者,拔去不妨奇。”[3]99叙述了杨震生活节俭、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不让学生帮他种植蓝草的事迹。明代张瀚《关中十首》其一云:“夫子关西杰,脱迹湖城隈。四知心不负,三疏祸成胎。谮言君未悟,大鸟空遗哀。”[8]109又颂扬了杨震办学、多次上疏强谏的事迹。当然,在歌颂杨震事迹中,最集中的当属杨震清廉的品行和事迹。

三、凭吊缅怀杨震

古代有不少诗歌是作者凭吊有关杨震的古迹或触景生情缅怀杨震事迹的。唐代李行言《晚秋度废关》在描写了自己经过战后残破的潼关时的所见所闻后,便想到了杨震,诗歌最后写道:“赠言杨伯起,非复是关西。”[4]588唐代许棠《经故杨太尉旧居》诗写道:“在汉信垂功,于唐道更隆。一川留古迹,多代仰高风。树折巢堕鸟,阶荒草覆虫。行人过岂少,独驻夕阳中。”[4]3773描写了杨震旧居的荒凉残败,流露出无限的伤感。明代刘育杰《题关西夫子庙碑》吟咏了杨震事迹,对关西夫子庙(祠)的残破深表惋惜。其诗写道:“苍苍山之松,劲节傲寒冬。谁堪比拟者,怀古想弘农。弘农有伯起,万古称夫子。秉性清而刚,至今尚不死。某年守东莱,便道过杨台。古人令昌邑,昏目挟金来。挟金赠太守,殷勤酬故友。旁顾四无人,何妨开利薮。太守独精纯,暗室见天真。唯知节义重,视金等埃尘。天地本无私,尔我孰可欺。掷金却不受,霜冷夜深时。夜准关霜节,墨冷夜深时。一念判正邪,芬芳遗民重。越今几百载,浩气仍如在。建祠兼立碑,遗爱留东海。我来今海东,穆然仰高风。风高太守祠,碑久卧泥中。残缺成三四,徒见曩时泪。检点旧碑文,湖涂不成字。某某思修补,勿忍同石鼓。作诗志不忘,愧我诗不古。关西有仪型,千秋一片情。吟成十二韵,枝上月三更。”[5]13明代张维新曾作《吊杨伯起墓》,其诗云:“洒酒松丘下,俨然见汉官。黄金一土苴,白日此胸肝。节峻华峰削,风清陇树寒。尔名堪立儒,百代碣重刊!”[9]8凭吊歌颂先贤,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另如明代翟瓒《震台月霁》:“独忆关西子,犹存汉代名。黄金辞故旧,暮夜见平生。台耸云霞近,祠虚燕雀鸣。栖迟凉月下,感慨有余清。”[3]104清代王士祯《拜杨伯起墓道》:“悠悠关内路,驱马桃林塞。归鸟岳祠边,长河远天外。大鸟下潼亭,落羽今犹在。夕日荐频繁,愁心逐征斾。”[9]127清代李汝榛《过潼亭》:“潼亭不可寻,潼水自洋洋。大鸟归何处,行人忆夕阳。”[3]104清代李楷《杨四知墓》:“瞻彼大鸟峰,言寻杨公墓。四知仅一节,千载难为步。矫矫夫子名,应有识其故。苗裔贵无伦,三公未足慕。乃知志操佳,于世斯有树。对君良汗颜,惟贫尚未误。敝车羸马间,尘气夫何惧。”[3]105清代桑调元《吊杨伯起先生》:“入关遥慕古人风,一老峥嵘更不同。独以清名嘘百代,直将靖节压三公。鲤鱼飞下声光迥,大鸟轩然气象雄。勒马高原空怅望,冷烟疏柳夕阳中。”清代杨四清《谒远祖太尉墓》:“驻马前瞻太尉祠,遥望世代不胜悲。一朝正气存三疏,千古清风有四知。渭水萦迥直北望,秦山迢递自南披。我生碌碌无能类,羞向南源荐酒卮。”[3]105清代杨古雪拜谒杨震墓后,也曾题诗一首:“道旁高冢出尘埃,当日曾闻大鸟来。自是乾坤留正气,汉家陵寝尽推颓。”这些诗歌都是诗人在潼关拜谒杨震墓的凭吊之作,充满了对杨震深厚的仰慕和缅怀之情。

四、把杨震作为学习榜样,以杨震自勉

清代陆师《听松庐诗话》谈到为官清廉时说:“清乃居官份内事,清而不勤,其弊有不可胜言者矣。陆麟度诗云:‘黄昏纵谢四知金,白日虚糜五斗粟。’此语足为廉史而素餐者警也。”其实古代有许多的仁人志士和为官者都曾以杨震为楷模,廉洁自律,保持高赏情操。

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诗描写自己的贫困生活情景道:“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10]2094说自己贫寒得和鸟儿一样,每顿饭食仅数粒而已,但不是自已应得的东西自己绝对丝毫不取,囊中空空,无复有金,表明自己学习杨震的清廉品德。唐代薛逢通过杨震事迹,看淡了尘世名利,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力做好本质工作。其《潼关驿亭》诗云:“河上关门日日开,古今名利旋堪哀。终军壮节埋黄土,杨震丰碑翳绿苔。寸禄应知沾有分,一官常惧处非才。犹惊往岁同袍者,尚逐江东计吏来。”[4]3437唐代李峤以杨震为榜样,为人清廉,正直为官,其《金》诗写道:“南楚标前贡,西秦识旧城。祭天封汉岭,掷地警孙声。何日披沙净,含风振铎鸣。方同杨伯起,独有四知名。”[4]393宋代刘克庄《送尉侄》诗中则写道:“不必求三步,惟当戒四知。要令人刮眼,云是挺之儿。”[3]100希望尉侄能以杨震四知拒金作为警戒,作到清廉正直。宋代曾巩《送程殿丞还朝》:“如云青发拥朝簪,佳誉喧喧动士林。自重肯悲三献玉,不欺常慎四知金。芝兰秀出清门盛,鸿鹭翻飞紫殿深。别后斋中挂尘榻,更将梁甫向谁吟。”[11]120宋代丘葵《次韵寄苏仲质》:“十年前事付流水,清梦悠悠何处寻。老去谁怜三献玉,生来不受四知金。穷途赖有陈雷友,大雅应殊郑卫音。俗子纷纷败人意,何时握手再论心。”宋代戴复古《史贤良入蜀有锦江诗卷陈谊甚高》:“学道世情薄,论交谊气深。谩怀三献玉,肯爱四知金。万里铜梁道,千篇锦水吟。一芹供匕箸,聊寓野人心。”这些诗都对友人谨慎四知的高风亮节予以肯定称赞。明代孙皖樵《咏杨震》:“志洁行廉孰与同?为官清正仰高风。四知拒贿惭贪吏,报国怜民百代崇。”明代陈文《谒四知祠》三首其一中说:“义利几微谁勘破,辞金太守是吾师。”“我生有幸依祠下,愿共先生谨四知。”[3]109则是用杨震四知拒金来勉励自己要为官清正,报国爱民。

清代汤贻汾《琴隐园漫兴》诗写道:“间门萧寂许罗禽,幽径惟凭蛱蝶寻。四海交游三绝艺,卅年贫贱四知金。奚童暖榻晴开卷,稚女镫窗夜课琴。何暇更将陶甓运,正多花事上春心。”表明即使诗人在“萧寂”“贫贱”“交游”、赏玩之时,也始终没有忘掉以杨震为榜样,为人处世清廉正直。

五、借杨震来称颂他人

人们在称颂某人清廉高尚时,也常常通过杨震事迹来进行赞扬。如唐代刘长卿《夏口送长亭杨明府归荆南,因寄幕府诸公》诗写道:“关西杨太尉,千载德犹闻。白日俱终老,清风独至君。身承远祖遗,才出众人群。举世贪荆玉,全家恋楚云。向烟帆杳杳,临水叶纷纷。草覆昭丘绿,江从夏口分。高名光盛府,异姓宠殊勋。百越今无事,南征欲罢军。”[4]832由杨震事迹写到杨明府对远祖清廉品德的继承,对杨明府进行热情赞扬。又如清代钱谦益《哭师》二首其二吟诵其师刘文奇,写道:“高枕加餐二十秋,炙鸡絮酒冷松楸。凭将夫子呼杨震,不见藐孤哭邓攸。生死情难忘北面,往来路易恸西州。树头何必千金剑,岁岁为添土一抔。”则情不自禁,直接用杨震来指代老师刘文奇。

六、用杨震指代地名

在古人的诗中,也有以杨震来指代地名的。如唐末五代诗人韦庄《秦妇吟》中写道:“妾闻此语愁更愁,天遣时灾非自由。神在山中犹避难,何须责望东诸侯。前年又出杨震关,举头云际见荆山。”[12]318这里的“杨震关”,其实指的就是潼关。因为杨震墓在潼关西约10华里的潼亭,所以诗人便以杨震关来指代潼关。

另外,从古代歌咏杨震诗歌的创作地点看,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诗人在潼关(包括华阴)一带所写,一是作者在山东昌邑一带所写,一是在潼关和山东昌邑以外地区所写。而其中以在潼关一带和山东昌邑一带两地为主。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地与杨震生平事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杨震墓又在古代进出关中的关道旁边的潼亭(今陕西潼关县),是出入关中的必经之地。

从古人歌咏杨震的诗歌,可以看出人们对杨震事迹的热情礼赞,可以看出人们对杨震高尚品德和高风亮节的由衷仰慕钦佩,可以看出杨震事迹和情操对后代的深远影响,也对深入开展廉政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很有必要对古今人们歌咏杨震的诗歌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研究。

[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李建华.汉太尉杨震[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

[4][清]彭定求.全唐诗:卷647[M].长春: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5]潼关县纪委.古今颂杨震楹联诗文选[Z].2010.

[6]华阴市政协.华阴扬氏简编[Z].2004.

[7][唐]李商隐.李商隐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潼关县政协.咏潼关古诗词选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9]梁建邦.咏潼关诗词选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10][唐]杜甫,仇兆鳌.杜诗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宋]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唐]韦庄,聂安福.韦庄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潼关关西杨震
日本关西大学藏罗振玉致内藤湖南信三十九封考释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家教世界(2022年13期)2022-06-03 07:56:06
杨震两袖清风
鲁提辖打不成镇关西
百家讲坛(2018年4期)2018-08-26 00:42:04
一路走来,一路歌——记潼关中学校长侯润生
潼关方言的文白异读
抗战大剧《兵出潼关》
现代企业(2015年9期)2015-02-28 18:58:08
比出一番新天地——我这样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语文知识(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