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怀良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事实证明,中国能在新时期出现勃勃生机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行了改革开放。
十年“文革”给我国带来巨大灾难,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恶化了人民的生活,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当结束十年动乱,中国人再观察世界时,发现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中国的落后状态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的差距:1980年以美元计算的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美国是11360美元,日本是9890美元,联邦德国是13590美元,英国是7920美元,法国是11730美元,而我国仅为290美元。[1]351978年我国谷物产量是26546万吨,1976年美国谷物的产量是5141亿市斤,日本是316亿市斤,英国是269亿市斤,法国是646亿市斤。[2]2091980年统计表明,我国铁路里程5.5万公里,美国是30.7万公里,中国每千人拥有铁路0.056公里,美国每千人拥有铁路1.4公里。[3]167“我们现在的生产技术水平是什么状况呢?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过关。我们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几十分之一。新兴工业的差距就更大了。在这方面不用说落后一二十年,即使落后八年十年,甚至三年五年,都是很大的差距。”正是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引发了我们党的深刻反思。
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4]1341987年 4月,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结时指出,“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文化大革命’当中,‘四人帮’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4]223-224从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可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是对我国恶劣经济状况反思而提出的历史性论断。
经济全球化是改革开放政策提出的重要国际经济动因。当时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合作与交流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在此潮流中,我国如果继续封闭孤立,必为世界所抛弃。
邓小平同志关于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依据是“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4]64。他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5]150“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4]260“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5]150尽管当时世界矛盾重重,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都在日益密切地发展着,在国际化大生产条件下,每一个国家都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各国都要打开国门,与世界经济接轨。
维护国家安全是当时改革开放的重要国际政治动因。20世纪70年代,苏联建立反华包围圈,国际反华气氛甚嚣尘上。中国国家安全受到极严重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急需提高实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同时,小平同志认为虽然世界大战的威胁还未消除,但是“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的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5]241。“第三世界国家应当利用这段时间发展经济,逐步摆脱贫困落后状况。”[4]249邓小平同志这种判断是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前提,后来,他说:“1978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4]233
中国在世界上地位很高的汉唐时期,共同点就是实行了开放政策,但是自明朝起,我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脱离于国际社会,最终在鸦片战争以后一步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平同志感慨地说:“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4]90邓小平同志在和外国的对比中也看到了差距,他在会见外宾的一次谈话中谈到“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4]274。在这种对比后,很自然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改革开放。
“文革”结束后,人们急切地想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从1978年起,全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中国政府派出了众多代表团出国考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谷牧为团长赴西欧考察,他回忆考察时“联邦德国一家年产5000万吨煤的煤矿,一线工人只有800人,法国马赛钢铁厂,从采矿到轧钢,年产350万吨,职工只有7000人(当时我国武钢年产230万吨钢,职工6.7万人),农业也是科技型、集约化”[6]295。考察团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此大,差距感和落后感极其强烈。邓小平后来总结道:“我们过去有一段时间,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作‘崇洋媚外’。现在大家明白了,这是一种蠢话。我们派了不少人出去看看,使更多的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面貌。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5]132而且在这个时候,我国和美、日、欧洲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都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样,我国和世界上拥有最先进科学技术的国家有了合作交流的前提。同时中国是一个极其广阔的市场,是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投资的好地方,谷牧曾回忆:“西欧这些国家,对于中国发展经济很有兴趣,他们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稳定因素。……我国粉碎了‘四人帮’后,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他们增强信心,潜力巨大的市场对他们很有吸引力。”[6]295这是过去没有的有利时机,在这种情况下,党的领导抓住这种机会果断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文革”结束后,面对长期“左”祸造成的满目疮痍,国家急需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在多个场合这样总结:“在这二十年中,我们也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比如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等,但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4]264由于照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体制上也存在很多弊端: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计划经济统得太死,政治上过分集中,经济上缺乏活力,管理上缺乏效率。国民经济中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没有解决,重大比例关系失调,交通和能源紧张,物资短缺,管理混乱,劳动生产率低下等等,更重要的是,指导思想仍没摆脱过去“左”的一套思路。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5]327“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5]333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5]150他反复要求大家想远一点,看远一点,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考虑问题,甚至提到亡党亡国的高度,“这场革命不搞……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5]397。
正是基于以上动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顺应党心民意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进而把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下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曾八十六次提到“改革”,认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领导层对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加速与切实推行的共识贯穿于整个报告中,报告甚至透露出对改革“时不我待”的焦虑感,可见,党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规律性,这将会有益于巩固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在将来的征程中稳步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环保、教育、医疗等问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始终伴随着风险,但我们应该有应对风险、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和坚定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4]372,同时我们也应有胆量去闯,他在南方谈话时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创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4]372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国策的正确性,今后只有更加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政策,才能使中国的各项事业继续前进。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综合统计研究室.世界经济统计简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2]于光远.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88.
[3]王余卿.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与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谷牧.谷牧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