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暖 孟 燕 田啸寅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大众报业集团,山东 济南 250100;山东省人事考试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城市”,在古时最先的理解是人们的一种定居状态。现代城市便是从最早的这种单纯为了能够定居而进行的防御和交易的场所演化而来的,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法国历史学家莫里斯·艾马尔曾经说过:“城市是一些纵横交错、布局密集的空间,是按照虽不成文但人人均需严格遵守的一套一定之规部署的,这些反映在城市生活各个层次上的规定,决定了文化的复杂性。”城市文化便是城市成员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互动过程中逐步塑造出来的。城市文化不仅是自然的堆砌物,更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层次展现。
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由其所产生的理念和文化,是多种多样的。文化的存留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存亡的标志。[1]一个地区的文化一旦断裂了,那么这个地区也就随之走向消亡了。如同,美洲的玛雅文化①玛雅文化,世界重要古文化之一,出现在约5000年前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危地马拉的太平洋海岸。后来的突然消失至今仍是难以破解的谜题。曾经非常辉煌,但是玛雅人现在身处何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他们的金字塔蕴涵了怎样的文化内涵?这一切都已经无从知晓了。这便是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意义。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文化从未像今天一样被重视。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的时期。[2]一个城市的强大与否,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还取决于它文化实力的强大与否。
通过对青岛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对青岛城市文化的调查,我们将青岛城市文化的现实培育分为四个步骤。
1.城市视觉识别
奥帆赛期间,青岛向全球征集宣传标志和口号,确定了“帆船之都?青岛”的城市标志和“心随帆动 驶向成功”的宣传口号;奥运门票、明信片、户外广告、志愿者服装等都运用了以蓝、橙为主色调,以祥云、帆船等为主要图案的统一标识,凸显了奥运文化和海洋文化,对城市视觉映像的构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基础上,青岛应该整合现有城市视觉识别资源,调动全民创意智慧,并邀请世界一流专业设计公司参与,使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视觉识别的征集活动中,自下而上完成城市文化的大众参与和启蒙,塑造现代青岛文化的新形象。
2.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能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城市景观注入情感,增加魅力。青岛以“碧海、蓝天、绿树、红瓦”的特点著称。有着良好城市色彩基础的青岛,要珍视其原有的色彩优势,本着统一变化的原则,在城市建设总体色彩统一的基础上,把单个建筑放入整个区域环境和城市文脉的继承中考虑,在局部注重城市色彩空间与时间的灵活运用。这样,既能保持青岛城市色彩历史传承的一致性,又能根据时代要求创造具有国际现代化水平的城市色彩关系和结构,体现青岛城市文化的历史和时尚元素。
3.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最为重要的一种载体,青岛的老房子、老街道、老庭院维系着青岛市民的感情,是青岛人乡愁、人文和历史感的归宿所在。在城市建设推崇高楼大厦的当下,青岛要进一步完善好历史文化建筑——街区——名城的保护规划体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注意开发老城区的旅游价值。同时,在新城区建设中,不能一味求高求异,要彰显文化内涵,使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浑然一体,交相辉映。
4.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它使抽象的城市文化有了具体的承载物,在城市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诸如路灯、座椅、垃圾箱、电话亭、墙面等也是反映和再现青岛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化元素,对这些公共设施要加以巧妙、富有情趣的创新设计,既达到满足功能的要求,又形成具有城市历史韵味与文化特色的优美环境景观,创造出适应现代人游憩和观赏的景观风貌,使人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引起心灵共鸣。
5.城市道路及公共交通工具
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工具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环境。青岛应充分利用城市道路、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和在建地铁等,以城市理念为指导,通过组织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一流的设计,精细施工,在建设中体现艺术性和文化特色,把道路景观打造成富有现代气息、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
1.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青岛市政府先后投资30多亿元,规划建设和改扩建了青岛大剧院、青岛音乐厅、奥帆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引导社会力量先后投资20多亿元,建设了青啤博物馆、红酒博物馆、纺织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在此基础上,青岛应从数量和质量入手,本着贴近市民的原则,加强中小型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市民进行文化活动的图书馆、书店、博物馆、剧院、影院、少年宫、工人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鼓励特色小书店的经营,降低剧院、影院的门槛,建设公共博物馆,丰富图书馆资源,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另外,从取得较好反响的《闯关东》等鲁剧精品中学习经验,多创作像《首席执行官》这样反映青岛文化精神、提升城市形象的影视作品,以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鼓舞人、带动人,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为城市宣传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2.城市精神、志愿精神凸显城市良心
近年来, “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衍生出了青岛的新城市精神——志愿精神。从最初的“微尘”到两届国际帆船测试赛、奥帆赛、海洋节、全运会,再到“苏迪曼”杯,青岛志愿服务的高效运转为青岛增添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青岛应在整合原有志愿品牌基础上,保留好志愿者队伍和工作体系,使之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奉献力量和服务力量;应借助志愿工作建立起来的运行框架、法制保障和社会参与机制等成果,使志愿服务事业更加科学有序地发展;同时在市民中广泛弘扬志愿精神,营造参与志愿者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升华城市人文精神,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青岛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城市,该群体总人口逾140万,约占青岛市人口的六分之一。可以说,没有这部分群体对青岛城市文化的认同,青岛城市文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全体人民的城市文化,而建设一座宜居、幸福的城市就无从谈起。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群体,社工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其体会到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实现他们对青岛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一旦外来务工人员的实现了文化认同,其他阶层的市民相应工作也就游刃有余。
2011年7月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华图政信调查联合发布的2011年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 (2010―2011)》中,青岛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9项单项指标评估中7项跻身全国十强,力压其余37个主要城市,高居榜首。此外,以“新市民之家”为代表的一些社工组织,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了新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都是我们在青岛城市文化建设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理论原则、技巧方法,帮助新市民获得更好的社会福利和教育培训机会,认识自身潜能,发现自身价值,提高综合素质,赢得社会尊重。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了解和认同青岛文化,融入青岛文化,和谐青岛和幸福城市建设才能顺利实现。
国内外经验表明,越发达的国家,文化消费比重越高,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也越大。在国民社会消费中,文化消费已经日益占据了重要位置,文化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文化消费将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
在推动青岛城市文化发展时,我们需要熟悉掌握青岛的文化优势,了解她一本多元的文化元素体系;要以比肩国内竞逐世界的国际眼光,高起点的对接世界标准,严格规划,积极推动城市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努力提高市民的整体文化意识,深入培育“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要突出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要推动文化产业化,密切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让城市文化不仅提升城市品位,还要创造财富。尤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环境中,如何培育和发展独具特色的青岛城市文化,如何增强青岛文化软实力、充分运用文化产业这一现代媒介促进青岛城市文化发展,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政府支持,创意青岛
比尔·盖茨说过:“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的创意,能够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
创意,早已成为一种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思维理念。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创意可以促进文化建设内容的创新。在文化内容上,创新在不断吸收和弘扬的同时还对其现实价值进行挖掘,以便能够很好的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建设服务。另外创意可以促进文化载体的创新。创意产业是通过感情、思维和观念的传达,赋予传统意义的商品以某种独特的“象征意义”,提升其文化附加值,从而使传统的商品转变成为承载文化的载体。[4]所以说,创意在文化产业中充当“转换器”的角色,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的关键。
对于青岛而言,无论东夷文化、啤酒文化,还是海洋文化等,都给我们准备下了一定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全面发挥主体创意,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形成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
2.市场调配,走出青岛。
提及产业化、怎样产业化、商品通过什么来流通,是与市场分不开。如果没有市场,再怎么谈产业化都是无稽之谈。
使青岛文化产品市场化并走出去的主要渠道包括博览会、外国发行公司代理等。这些方式有利有弊,我们要科学掌控,有机结合的充分运用它们的同时,也要建立自己在国外的专门发行渠道。比方说可以由青岛文化企业自己组建成海外发行公司,当然政府应该支持。有人曾经说过,在国外发展文化企业,除了持之以恒,便是要有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因为文化贸易不等同于其他的贸易方式,一旦文化贸易失败了,那不止代表的是贸易层次上的输赢,更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失败。当然如果文化成功“走出去”,对改善青岛外贸整体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意义就极其深远了。在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外,也能大大提升整体形象,增强其整体竞争力和“软实力”。
3.资源整合,品牌青岛
谈到文化产业,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产业的业态支撑关键在品牌的打造。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能够树立起独特的文化品牌,是青岛城市文化产品在竞争中逐渐步入成熟的表现,是文化自觉发展的表现。
文化品牌体现的是一种城市文化的精神和一个文化企业或者说一个城市的核心文化竞争力。青岛作为一个年轻的滨海城市,其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非常强大,因此有效的自上而下推行较多的文化产业项目,并且打造在国内外颇为享誉的文化品牌,会有效的拉动青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推进青岛城市大踏步前进。在城市文化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文化表现形式的数量,而在其内涵和品质,即注重城市的个性特征、有效的传播和国内外广泛的认同与参与,这个过程就是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推广。青岛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是一个不断挖掘、提升城市文化的过程,也是城市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青岛现有的城市文化品牌有“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和影视之城”,在打造这三个品牌上青岛做了不遗余力的努力。青岛应对现有的城市品牌元素如帆船、音乐、影视、啤酒等进行合理整合,使那些社会认可度高、市民参与广泛、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城市品牌获得新的更高层次的提升。
在整合原有城市品牌特色后就要进行合理的城市定位。青岛城市品牌定位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其他相同性质的城市相比,竞争优势在哪;其次,要根据投资者甚至国际社会的认同来确定发展定位,以使未来品牌形象能够体现城市规划和投资硬环境的影响;另外,要考虑社会公众对定位的认同,城市形象取决于市民、旅游者、投资者基于各自实际需要的认可,而不是主观的硬性宣传。城市品牌定位确立后,品牌的推广更具有长期性,需要各方面力量,围绕品牌战略在各个领域分步骤展开:
企业推广——青岛以全国知名品牌、名牌企业和知名企业家最集中、名牌战略最成功而著称,青啤、海尔、海信、青岛港等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声名远扬。青岛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施名牌战略,利用工业名牌来打造城市品牌,通过最好的产品输出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实现了城市和企业双赢。
媒体推广——青岛城市品牌的传播应借助媒体整合传播策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形态的传播专长,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相结合,以合适的内容产品组合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城市事件推广——城市事件包括城市的节庆展会和大型体育文艺赛事等,城市事件能在短时间内将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集中在城市,吸引大量外资和人才流入,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形象倍受青睐。
4.发挥效能,联动青岛
从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主要资源的,它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的盈利性的行业集合,它在自身运营的同时借助其特有的联动效应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因此也便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带动作用。
5.培养挖掘,人才青岛
人才是文化经营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5]众所周知,虽然近些年文化产业风起云涌,但是文化经营方面的人才是极为稀缺的,具备全方位能力的文化贸易人才可谓是凤毛麟角。没有人才,便不会有细致的实证研究,就不会有翔实的数据资料,就不会有国际市场的经验教训总结,更不会有宏观微观操控我国文化产业的条件。所以,因为人才的稀缺,使我们国内对国际市场的认识受到了相当大的局限。可以说,人才的匮乏是束缚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重要瓶颈之一。若要加快青岛文化产业“走出去”,便必须加大对人才——无论是文化人才,还是贸易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着手培养融文化专业知识和国际文化贸易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并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相关培训基地,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向培养国际化人才转轨做好铺垫,同时也鼓励其他领域的人才向文化艺术贸易领域转轨。
总之,青岛的城市文化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积淀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强大的无形资产,城市文化只有得到有效的现实转化才能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政治进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发展蓝色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和“建设宜居青岛、打造幸福城市”的同时,加快“文化青岛”建设,建设有青岛特色的城市文化,是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使青岛真正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的必由之路。青岛城市文化发展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散发着“幸福城市”文化气质的青岛会更加美好!
[1]遗产,保留文化或文化标本[EB.OL].中华美术网,http://www.ieshu.com/Artcle/deital/6add07cf50424b14fdf649da87843d01.html.
[2]阿尔温·托夫勒.粟旺译.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平[M].北京:国际文艺出版公司,1984.
[3]刘庆.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C].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厉无畏.以创业产业推动文化创新[J].理论参考,2010,(10).
[5]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下的中国文化出口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