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华
(莱阳卫生学校,山东 莱阳 265200)
笔者同学的儿子在初中因故被教师当众打了一耳光,孩子从此宁死不上学,在家待了一年后,转到别的学校,2009年考入山东大学计算机系。
这个聪明的孩子走弯路的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个性品质,自尊心是一株嫩芽,需要教师用爱和尊重的雨露来浇灌。所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
优秀教师一定是会说话的人。在班主任工作中,粗暴、过激语言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憎恨甚至逆反心理。只有饱含深情、真挚亲切的话语才能给学生带来心灵慰藉,才不会压抑学生个性,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我还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而不是“你还不明白吗?”“承认错误等于改正了一半,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而不是“什么事都不学好,我看你早晚进监狱”。
渴望积极的肯定评价,从而获得自尊,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而且卫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初中文化基础较差而受到教师的冷遇,他们的自尊心更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有意地关心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巧妙地安排班级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为此,笔者设置了各种奖项,只要学生有进步,笔者就表扬。实际上,这些学生更渴望在集体中找到自己,得到好的评价和教师的重视,因此对班级的各项工作都会积极去做。还有少部分学生学习差、品行也差,他们表面上看起来不在乎,有“破罐破摔”之势,其实,内心深处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在班级各项活动中,笔者有意鼓励他们参加,而他们会觉得是教师看得起他们,也尽力去做。学期末,笔者把表扬的名单在班级宣读,并贴在墙上。
表扬项目如下:最佳班干部;最佳课代表;最佳同桌;最佳作业;学习最刻苦的;学习成绩最佳的;学习进步最大的;跑得最快的;最有力量的;最关心集体的;最团结同学的;最尊敬教师的;最遵守纪律的;学习成绩最佳的(宿舍);宿舍卫生成绩最佳的(个人);最佳值日生;广播稿最多的。
这样,班上很多学生都能受到表扬,他们都很兴奋。当自尊心使人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弱点,能合理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就起到积极的作用。
日常工作中学生出现过失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或是不经意间造成的,或是一念之差造成的,并非故意。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何况是学生,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在陕西某贫困山区的小学里,五年级学生张某偷了同桌的五元钱去买药救母亲的命,在同桌的质问下,他涨红了脸,泪流满面。这时教师进来了,问明情况后,说:“在你的桌子下有五元钱,我让张某捡起来,我保管了,给你。”之后,教师向张某问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给予他帮助。张某一生都感激这位曾保护过他名誉的女教师。当然,教师会这样做,前提是了解自己的学生。
笔者曾经多次调解女生宿舍的纠纷,当调解无效时,笔者就给她们调了宿舍。通过笔者的努力,4名女生心理获得了“新生”,愉快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当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保护其自尊心,个别“钉子户”,他们觉得教师不算什么,他才是“天下第一”,对于这样的学生就要“下猛药”,就要损伤他的“自尊”,就要他以“丧失自尊”为昂贵代价,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稚的心灵。”教师善解人意的温情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一盏明灯,因为心理素质是培养其他素质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发展自己的内部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