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
(阳泉市卫生学校,山西 阳泉 045000)
以我校2009级、2010级、2011级护理专业、助产专业、药剂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为96.5%。
采用群体施测的方式,研究人员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学生以无记名方式答卷。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3个问题,涵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对执业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判定、对学校师资的评价等三大方面内容。
2.1.1 学习基础薄弱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绝大多数为初中毕业生,由于个人、家庭、学校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主动、自觉地学习;没有学习毅力,躲避学习上的困难,受到挫折即丧失信心。调查显示有10%的学生在初三就辍学,本身的知识水平并未达到国家初中毕业生的标准,学习基础薄弱;对初中的数学、英语、化学等知识掌握得很不牢固。进入中职校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们又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
2.1.2 学习目的不明确、职业认同感差 在问卷中有60%的学生当初选择中职学校就读是因父母的安排或随意选择;有5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仅有简单的了解,甚至不了解;中职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度回答不确定或不满意者占被调查者50%。由于中职生自己不明确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目的,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差,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消极抵触、敷衍应付,甚至破罐破摔。上课时扰乱课堂秩序,再加上学校的学习气氛不浓厚,导致部分想进步的学生也非常容易灰心,迷失自我。
2.2.1 中职学校对中职生执业能力培养仍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 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习惯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导致出现了中职生在课堂上不愿听讲,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被动局面。
2.2.2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调查中有65%的学生认为自己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操作及一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44%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中最重要的是技能操作;47%的学生对实验或技能操作训练最感兴趣。这反映了中职生对动手能力的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要求中职校的教师必须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有很大影响。问卷中52%的学生认为教师综合能力强能明显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75%的学生认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丰富的人文知识;5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对其执业能力的培养影响较大。但在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专业课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16%的学生认为教师技能操作能力不足,17%的学生认为教师理论知识讲授能力不足,3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2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人文知识欠缺。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到行业亲自实践则更难。不少教师从学校毕业到中职学校任教以来,几乎就是“在书本中进行专业实践”。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3 专业技能训练的设施设备不充分 实践性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执业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充分完善的实习实训设备条件和场所是完成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保证。在问卷中57%的学生认为学校办学条件中对执业能力培养影响最大的是实验实训条件。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或政府经费不到位、学校自身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学校校内实验实训场地狭小、面积不足,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数量有限或过于老化甚至已被淘汰,生均设备条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于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中职教育不重视,不愿为中职学校提供充分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均阻碍了中职教育的有力发展。
2.2.4 教师对学生执业能力培训方法陈旧 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不能及时获取新理论、新方法,导致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本上仍是沿袭传统单一的技能培训模式,训练时间长、手段落后、效果差,很难适应培养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需要,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执业能力的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劳动者素质在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一发展趋势给我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由于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普通高中还将不断扩大招生,在初中毕业生不能全部进入高中的情况下,按目前初中的办学模式和水平,筛选下来的学生必然质量越来越差。那么如何将一大批质量并不太理想的初中毕业生培养成为具备相当执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呢?继续发挥职教的分流功能,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执业能力是一种包含职业导向、融合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能力。通过这次调查,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以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
“弹性学习、多证书制”是一种全新的职教办学与教学模式。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制订学分,颁布学分制度,并与证书教育制度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无论是全日制、半日制学习,还是业余时间制、阶段时间制学习),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考试,积累学分。各单科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代表各单科水平(能力)的单科证书,各单科学分累计达到相应的总学分时获得相应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或相应学历的毕业证书。这样的学习有以下主要优点。
一是同时进校的不同情况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明确的目标是人类一切活动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例外。过去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单一的学历教育目标和大致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实际上他们具有多种学习目标的需要:有一定文化基础或文化基础较差,但有继续学习(考普通大学或高职)要求的学生;有一定技能基础或潜力,但文化基础差,甚至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希望习得一技之长以就业;还有目前“双差”的、家长只是希望让学校“管”几年不要出事的学生等。职业学校必须能设法满足这些不同的目标需求,才会具有吸引力和生机活力,学生才能真正“各得其所”,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和进度,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95%以上的学习者能够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只是由于各自学习倾向性的不同,各自的学习速度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只要给予学习者足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的学习者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的任务就是能为学生提供成功学习的条件。 成功的学习,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学校要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成功者。“弹性学习、多证书制”的实施,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不仅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还能充分挖掘和发现他们自己的学习潜能。
三是按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教学,便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将同一门课程或课程组合按不同的目标要求和程度,划分成系列的、有类型和层次区别的、分阶段的模块和模块组,组织相应的学生进行教学。这对于具体的现场教学来说,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相对整齐,有利于区别对待不同对象,以保证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益。
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是中职学生执业能力的核心,“立足岗位、突出能力、强调应用”是目前职业教育定位的共同指向。产学全程结合教育模式是指学校围绕社会和行业的不同环境及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采用校内课堂教育与校外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突出了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中职学校现阶段专业技能训练设备不足的困境,有效推进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实训实习就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产学全程结合教育模式也可根据学生接受教育不同时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在教育初期实施职业技能感知教育。学生初入校,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同时,开展基础课实验教学,让学生进行一些认识性及验证性操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素养,使学生逐渐进入专业状态。教育中期实施职业技能实景教育。这一教育可锁定在两条线上:第一,校内模拟仿真训练。按岗位要求实景配备操作实训室,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初步具备职业环境的适应力。第二,增加见习课程的时数。让学生经常性地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培养其执业综合能力。教育后期实施职业技能强化教育。在学生生产实习前,要集中性地安排一定时数的技能强化训练及岗位培训,提前达到“零距离”上岗目标。护理专业的学生还可将实习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实习基地各科室轮转实习,充分掌握临床各学科的护理技能和基本理论;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定位,进行定科强化实习,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业务技能的前提下又有所专长,提高就业竞争力。
中等职业教育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既承担着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又要为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抱负的实现积极创造条件。因此,中等职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有业”,而且也要达到“乐业”。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发展需求、培养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完整的系统。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侧重点。如在教育初期实施职业认同教育。学生从普通中学进入职业学校,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此时,多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学习。学生虽已选定了专业,但不一定了解、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素质更是一片茫然。因此在学生入校时就将职业生涯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放在职业认同教育上。首先认识自我与专业,让职校生了解自身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与条件,为将来事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二是认识职业与环境。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中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掌握职业发展对人才素质发展的要求,从而形成积极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教育中期实施创业教育。增设相应创业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知识、挖掘其创业潜能;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创业市场调查、创业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机遇意识和实干精神。在教育后期实施就业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灌输必要的就业知识和技巧,使学生依据自身实际做出就业决策,尽快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位置。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而提出的。从外延上看,就是“双证”的结合,即专业教师既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有专业资格证书。从内涵上看,“双师型”教师应当既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又有其专业所属行业的职业素质。要从当前师资的现状看,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做到“培训、引进、制度引领”。“培训”即加强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新引进的教师,普遍是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系统而实践能力明显不足。所以在正式上岗前,首先进行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实践锻炼,经过一定的实践考核和鉴定,合格后聘为正式教师。此外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及其他医学教育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基本知识。“引进”是指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人员做兼职教师。他们会给学校带来行业第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对从业人员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制度引领”就是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