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娟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笔者依据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结合药理学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及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如下尝试。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只是片面地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高职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上要求“够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课堂教学效果。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笔者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大量搜集与药物有关的典故、趣闻轶事,并将其合理运用于课堂中,创设故事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阿司匹林”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述阿司匹林的发展史,2 000多年前,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用柳树皮、叶的汁液治疗发热和疼痛。通过故事情景的渲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笔者顺势提出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阿司匹林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在学习“抗生素”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述青霉素是怎样被发现的以及青霉素对医学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故事情景的渲染,学生很容易被青霉素的神奇作用所吸引,由此产生一种“我要学”的渴望,在这种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再譬如教授“吗啡”时,可以从吗啡的来源讲起,也可以从毒品的危害讲起。讲课类似写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后续内容自然就会使学生容易接受。
药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科学严谨、抽象、繁杂,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教师在讲解药理学知识时只是叙述教材概念,难以形成教学高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多用一些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以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比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作用、应用和不良反应都很多,如果只是一味平铺直叙概念,学生就很难记忆,所以在讲解完教学内容后应及时总结:其作用是“四抗三多二少一兴奋”,不良反应有“一进一退五诱发”,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的病人体型是“满月脸、水牛背、啤酒肚子、细腿腿”等。这些语言融科学性、趣味性、幽默性于一体,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在学习新的药物之前,应先把其所涉及的相关基础知识如生理、解剖、病理、病原微生物等知识和学生一起认真复习一遍,将相关学科知识与药理学知识有机整合,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寻求新知识,这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得到提高。比如,在学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时,应先帮助学生复习传出神经解剖学分类,相关递质及受体分类、分布及其兴奋效应等知识,这对于理解、掌握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药理有很大益处。“抗高血压药”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从回顾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入手,总结归纳出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然后再分别讲解各类代表药物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条不紊、条理清晰,从而避免药物混淆的现象发生。
药理学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学生往往容易把学过的知识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对比方法引导学生记忆。在讲解某类药物时,可将同类药物中的重点代表药物突出讲解,然后将同类其他药物与之对比讲解,如M受体阻断药以阿托品为代表,再将其他同类药物与之对比;解热镇痛抗炎药物以阿司匹林为重点,再将其他药物与之对比。在讲解某种药物时,可与之前讲过的、有相关作用的药物相对比,如讲到“强心苷类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联系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虽能加强心肌收缩力,但也增加了心肌耗氧量,不能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知识;讲到“氨茶碱治疗心源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时,可联系吗啡、哌替啶只用于心源性哮喘而禁用于支气管哮喘,而肾上腺素只用于支气管哮喘而禁用于心源性哮喘的知识;再如讲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对调节体温都有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不同,解热镇痛抗炎药与镇痛药都可镇痛,但镇痛作用部位、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成瘾性方面都有所不同。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比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了记忆效率。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进行药理学实验不仅可以验证药理学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加强其动手能力的训练。教师积极创设实验情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验活动,做到手动、眼观、耳听、脑思各种情感连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比如,用家兔验证呋塞米的利尿作用,实验涉及耳缘静脉注射、导尿术等,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呋塞米的药理知识,而且练习了静脉注射法和导尿术等护理操作技术。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学习药理学知识时,不仅要先复习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其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目前,药理学教学主要利用课堂讲授,学生见不到病人,也见不到药物,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注重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应用能力,以便使学生走向临床后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角色转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形象的模拟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药理学知识。例如,在讲完“有机磷中毒及解毒药物”之后,组织学生每6人为一组,其中3人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护士,另外3人纠错评判,教师集中指导纠错。这样通过病人症状模拟,医生的医嘱模拟,护士的操作模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他们的互相协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此外,药理学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如条件允许可带学生到医院见习,观察医生诊断疾病的过程及临床用药,然后根据用药来讲课。比如,学生见到了哮喘病人的发病,也看到了治疗护理过程,再学习“平喘药物”时,就会很容易掌握,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将来的护理工作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把与用药有关的病例做成生动形象的幻灯片,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用药护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