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丽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医学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通过对医用化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医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为后续学科的学习服务,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学生的化学基础较差,且医学化学的内容理论性强、概念多、抽象难懂,因此,化学课历来都是高职医专学生最难学、最不爱学的课程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医学化学内容多、课时少,因此教学内容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认真挖掘化学知识与医药知识的联系、化学与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临床课的联系,并及时将这方面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在授课的同时,不忘及时更新知识,把握当今医学、医药发展的动向,力争将与化学有关的最新、最有用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刚入学时,普遍认为自己是来学习医学的,将来从事的也是临床医学工作,只要学好医学专业课就可以了,其他学科无所谓。正因为其有这种思想,与其将来工作关系密切的学科及学习内容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当教师讲授医学化学的绪论部分时,就可以讲一些化学与临床医学相关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如,当问到学生我们来学校是学习医学的,那么医学的研究对象是谁呢?学生会立即给出各种答案。而当告诉他们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时,他们就会感到很意外,为什么呢?这时再告诉他们,人体组织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上万种物质组成的,包含许多种化学元素。人体的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循环、排泄以及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是建立在体内的化学反应基础上的,如我们是如何长大的?我们吃的食物是如何消化吸收的?到医院看病时为什么要进行各种化验检测?这时,学生就会感觉到医学与化学的联系非常紧密,要想学好医学,就必须要学好化学。接着还可以再问学生,学习医学的目的是什么?达到目的需要什么方法?医学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疾病,药物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而药物的药理作用、治疗效果都是建立在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基础上的。例如,碳酸氢钠、乳酸钠是临床中常用的抗酸药,用于治疗机体酸中毒;缺钙易造成骨骼畸形、骨质疏松等疾病,儿童与老人常需要补充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等。其实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使学生知道学好医学必须要学好化学。但要注意,由于化学是入学第一学期就开设的课程,此时学生还没有接触过临床课程,因此所举的例子不能过于专业、过于深奥难懂,否则就达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教师在讲授新内容前,应提出与教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持探究问题的态度学习新课,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如讲授“渗透压”内容时,教师先与学生讨论注射时用的注射液:9 g/L的氯化钠溶液、50 g/L的葡萄糖溶液、12.5 g/L碳酸氢钠溶液等,为什么要用这种浓度的溶液?原理是什么?如注射液浓度高了或低了会有什么危害?再如,在讲到“溶液酸碱度”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人体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如何治疗?如果某人想通过不吃饭的方式来减肥,会有什么危害?由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从而就会激发其产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的欲望。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核心,教学方法选择得是否得当、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学生实际,不断改进和创新,寻求适合高职教育特点及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在讲“溶液组成标度”时,在讲解理论内容时主要用讲授法、练习法等,当讲解“溶液配制”时,就可以用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而当讲解“胶体和乳状液”时,就可以用读书法、指导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和工具,也应在医学化学教学中得到合理运用。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信息资源;多媒体的应用,也能够为教师提供形象表达的教学载体,增强教学的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声有色、生动逼真、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从而增加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如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及复杂的化学反应,以前上课时教师只能靠板书、绘图、举例等方法来讲解,学生接受起来很费劲,教学效果不好。而现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有机物的结构或演示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这样就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也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实验仪器的构造、用途、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也可以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节省了板书时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于学校资金有限,一些贵重的仪器采购不起,导致有些实验不能开展,或因安全问题,有些实验也不能进行,这时,就可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补充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实验的开课率[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每次上课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问时要做到适时适度。首先,提问要适时,即所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之时提出问题;应在教学难点、重点之处提问。如在讲“渗透浓度”时,可向学生提问,是否可以直接比较9 g/L的氯化钠溶液与40 g/L的葡萄糖溶液渗透浓度的大小。另外,提问要适度,所提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否则学生会感到问题过于简单而不屑于回答,或因问题太难而答不上来,从而影响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所提问题必须是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和过去学过的知识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如在讲“配位化合物”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中心原子与配体之间以什么键结合?内界与外界以什么键结合?适时适度并精心设计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将学习的内容记在脑中,当需要时调出来能够加以应用,这是学习的目的。化学虽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需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为此,教师讲课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灵感做些精练的小结,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提高其学习效果。
顺口溜记忆法就是将学生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编写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易诵易记,大大节约记忆的时间。例如,“托盘天平的使用”: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和托盘,调节螺丝达平衡,砝码分居左右边,两码需用镊子夹,先大后小再游码,药品直接放,称量完毕要复原;“过滤”:过滤操作要知道,一贴二低三紧靠,一次过滤不澄清,重复操作可奏效;“加热”:用前检查灯芯平,烧焦过长都不行,酒精可加三分二,不能燃着加酒精,点灯要用火柴点,不能用灯去点灯,熄灯要用灯帽盖,用嘴吹灯灾易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自己归纳总结,而且也要尽量鼓励学生自编自改,最终让学生达到忘记有形的“口诀”,熟练掌握和运用无形的化学知识的目的[3]。
浓缩记忆法就是将化学知识或规律要点浓缩成几个字或词进行强化记忆。如“溶液配制操作”:一算二称三溶四转五洗六定七摇。“一算”是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溶质的量;“二称”是用天平称取所需溶质的质量;“三溶”是用小烧杯将所称的溶质溶解;“四转”是等小烧杯中的溶液冷却后引流入容量瓶;“五洗”是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并将液体倒入容量瓶;“六定”是继续将蒸馏水引入容量瓶至离标线1~2厘米处,改用胶头管滴加水至刻度;“七摇”是盖好瓶塞,将溶液摇匀。这样简明扼要的记忆法,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分类记忆法是把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按其性质、形状、特点、意义等进行分类记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分类记忆法就成为医学化学中较常用的记忆方法。如讲解“有机化合物”时,就应重点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和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方面进行讲述,条理清晰,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对学生充满爱心,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1]宝音满达.医学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浅议[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61-62.
[2]徐泰英.高职院校医学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60-61.
[3]梅存国.寻找化学规律特点 切实提高记忆效率[J].教师,201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