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

2013-03-18 20:39刘春阳
外语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译文受众语言

刘春阳

(哈尔滨商业大学, 150028)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的对外交往将更加频繁,渠道将更加通畅、形式将更加多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以跨文化传播为主要实现途径的对外宣传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不仅有提升形象、推动开放的作用,对内也有凝聚人心、更新观念、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外宣工作成为海外人士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这表明,一个大国在复兴崛起,开始向世界传递属于自己的声音。

“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观念,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的地方,就都要做外宣工作,就都需要外语。”(黄友义2004:27)大到政府文件、经贸洽谈会,小到街头标牌,广告、电视、报纸,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当我们在新世纪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时,作为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更加注重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而要承担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外宣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因为,翻译工作是决定对外传播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和最基础条件,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以翻译为工具,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中的各项成果,在国际上树立和维护中国的良好形象,增进外部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和交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往往是当今翻译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翻译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反映在外宣翻译的效果上。

最好的外宣翻译不是按中文逐字逐句地机械地把中文转换为外文,而是“根据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扩充、取舍、浓缩、阐释、补充、改造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黄忠廉1999:5)。最根本的一点,外宣需要一批高素质的队伍,我们需要那些有中文功底也有外文水平,对中国和外国的文化背景和发展状况都有很深认识的人才,需要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投身到外宣事业中。

1 严格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对翻译人才的基本要求

翻译工作要想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首先需要翻译工作者自觉自律和这一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祖国、忠于祖国,这是“站稳立场”最起码的要求。了解、理解、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政治敏感性,是外宣翻译应该并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如果外宣翻译人员对我国的内、外政策不了解、不理解,就难以准确完整地进行翻译。其次,有献身外交事业的精神和埋头苦干、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译员一切应以原话、原作为本,有的放矢,对原作不能随个人的好恶有所取舍和改变。外宣翻译人员应该热爱外交翻译事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勤奋好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兢兢业业地把外交翻译工作做好,为我国的对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真正从事外宣翻译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功底,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天赋。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着吸收别国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放眼看世界、及时准确地吸取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的任务,更承担着重要的对外宣传使命。“译者的任务是为了一个既定的目的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群体之间搭起一座理解的桥梁。”(Wilss 1996:32)由于中外语言、文化、思维认知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从事中译外工作的人员除了必须具有较高的中外文水平这一基本条件外,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对外传播业务素质和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真正做到“内知国情,外晓世界”。如果从事经贸、法律、科技、医学等专业翻译,还要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外宣翻译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外宣翻译是一个学术要求较高的工作,涉及范围广,涵盖门类多,既有口译,又有笔译;既包括党政文献,又涉及新闻报道;既包括政治、经济、医学、科技等内容,也包括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作品;既有印刷出版物,又有电视广播网络形式的作品;既包括翻译实践也包括翻译人才的培养。这一特点决定了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原则(黄友义2004:27)。“三贴近”指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除此,还要做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国人对中国问题的理解能力,特别要强调中外受众的思维、心理差别,不能按我们自己的习惯向他们宣传。作为译者必须有交流意识,必须清楚译文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武夷山市政府的英文网站上,“武夷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译为:Wuyishan scenery beautiful,the history is glorious,galaxy.该译文完全违背英语语法规则,句法、词性都存在错误。正确译文应为:With a beautiful scenery,the Wuyi Mountain enjoys a long history and a rich culture.

类似错误译文在语言上违反了英语使用和语篇规范,使译文受众在阅读时产生不适感,破坏了宣传效果(陈小慰2007:62)。翻译中国特色的材料时尤其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换,否则事倍功半。翻译质量得以保证,才能在对外宣传上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翻译的工作就有理由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而不是像现在经常发生的那样,人们一谈起翻译,往往就是列举翻译中的错误,让翻译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2 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是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

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在目标环境中为目标目的和目标读者而生产的目标情境中的文本”(Nord 1997:12)。外宣翻译人才除了应该具有高尚的“译德译风”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即一定的英语水平、较高的汉语修养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关于英语水平,应注意打牢基础,扩大词汇量,广泛阅读,最好能听、说、读、写、译5方面的训练同时并进,较之单攻翻译能更快提高英语水平。在汉语修养方面,应加强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知识的研修,多阅读、多写作、多练习修改文章。除了母语和外语的功底以外,要成为一个好的外宣翻译,还必须掌握翻译技巧。翻译的过程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对译。这就要求我们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搞清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研究和学会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掌握语言转换的规律和技巧。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要努力精通本职业务,多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经常阅览国内、外相关专业期刊,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大到世界格局,小到菜名、花名;经常阅读一些有关翻译技巧的书籍,也有助于翻译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外宣翻译人员最好懂得一些历史知识,包括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以及世界史,要跟踪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及外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等。总之,外宣翻译是一项需要综合性知识的工作,应该成为“杂家”。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翻译是语际交流的手段,而交流的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军事、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社会习俗,无所不包。合格的外宣翻译不应把知识局限在外贸和英语的专业范畴,对交谈所涉及的内容了解得越多,知识越丰富,理解才能越深刻,而译语的表达也应越准确越完美。与此同时,还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能拘泥于别人提供的译文,也不能受囿于以往形成的条条框框。随着翻译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根据翻译标准的要求去创造新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完善翻译工作。

例如,“泉州的洛阳桥与河北的赵州桥和北京的芦沟桥一道,成为中国历史上三座闻名于世的古桥。”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芦沟桥被赞誉为“世界最美之河桥”,其约定俗成的译名为Marco Polo Bridge,翻译时应沿用。如果简单音译为Lugou Bridge,国外读者将无从产生必要的联想,破坏认同感的建立。因此上文可译为:Luoyang Bridge in Quanzhou is one of the three world famous stone bridges in China-the other two being Zhaozhou Bridge in Hebei Province and Marco Polo Bridge in Beijing.

我们认为,“译者应根据译文不同语篇的预期功能,抓住原作意图,灵活选择相应得当的翻译策略,决定处于特定语境中的哪些原文语篇信息可以保留,哪些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再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或直译,或意译,或删减(omission),或改写(adaptation)”(贾文波 2002:30-33)。外宣翻译要实现的预期功能正是以事实为基础,在目标文化环境中宣传被宣传对象,让他国人士了解、认识被宣传对象。

3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外宣翻译工作者的必备素养

对外宣传文字的翻译,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向英语读者提供文学欣赏,而是要使其在英语语境中发挥某种效果,实现某种功能。汉英语言文化和修辞语用差异决定了译文不可与原文亦步亦趋,这就要求译者在了解本国传统的基础上,了解什么样的话语符合外国受众期望,在他们的价值尺度下中听在理,得体自然;了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传递信息,阐明事实才容易被他们接受,而不是逐字照搬国内宣传语气和行文模式。一个成功的译者,不但要了解外国语言和文化,更要了解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同时还要将两种文化不断加以比较(王佐良1989)。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因为其话语建构方式没有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心理,违背西方受众的习惯传统,同样在英语语境中格格不入,难以得到英语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文化应当进一步走向世界,对新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做出贡献(郭晓勇2006)。要将外宣翻译做得更好,最重要的是要努力理解所用语言背后的丰富文化。我们要用尊重的态度对待别国文化,要善于细心体会。我们要十分熟悉其他文化特有的交流方式。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不同,甚至巨大差异之处。因为不论口译还是笔译,都是跨语言、跨文化和跨人际的交流。口译和笔译是一对双胞胎(Pochhacker 1995),是基于源语语篇的相同跨文化交际的两种不同型式。要想做一个合格的译者,双文化比双语言更重要。通晓源语和目的语,熟悉本国和外国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能是成功译者的必需。

外宣翻译中要根据受众语言习惯,得体使用修辞资源,作必要的“调适”、“顺应”,以获得读者的认同,达到影响受众的宣传预期功能(陈小慰2007:61)。例如,“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是我国申办奥运会主办权时的一个口号,如果将其字面翻译为“Green Olympics,Humanism Olympics and Technology Olympics”,则目标受众会觉得难以理解。因此,在翻译时应该进行阐译。我们利用3个相同结构的复合词对“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和“科技奥运”进行阐释,使目标受众能够理解“绿色、人文、科技”的真正内涵,且形式上与原文对应,对帐工整。其参考译文为:environment-friendly,culture-enriched and technologypropelled Olympics.

鉴于话语受众的不同,外宣翻译应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即“以西方受众认可接受的话语方式,达到宣传中国的目的”。翻译时以原文为基础,以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达到预期功能或目的为标准,根据具体语境,采取必要的策略,用西方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建构方式,有效发挥对外宣传翻译的作用。

4 熟识外国文化和语言习俗是外宣翻译工作者的必备知识

做好外宣翻译,不但需要厚实的语言功底,还特别需要翻译工作者对外国文化和风俗有着深刻的了解。对外宣传作为面对西方受众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可以视为一个现代说服行为,一种修辞活动。当代美国著名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认为,“说服是认同的结果”(Foss,Foss& Trapp 2002:192),“只有当我们能够讲另外一个人的话,在言辞、姿势、语调、语序、形象、态度、思想等方面做到和他并无二致,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认同这个人的言谈方式时,我们才能说得动他”(刘亚猛2004:110)。有许多词句在外国文化里,已经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若使用不当,会产生误解。这就要求翻译人员特别留心语言的发展变化。关联理论的创始人Gutt也曾指出,不考虑背景知识,而想把同样的思想传达给任何人,这是办不到的。面对不同的受众,我们往往不仅要改变说话方式,还要改变我们想表达的内容(Hatim 2005)。译者要在充分了解、理解西方受众历史形成的价值观、信念、心理、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话语,采用符合受众期望的策略,确保在宣传内容方面获得认同。

外宣材料里有关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中相同或实质相近的一些事物或做法,汉英语言有自己出自不同思维习惯的惯用表达,字面上并不一定对等。翻译时应尽量“根据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扩充、取舍、浓缩、阐释、补充、改造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黄忠廉1999:3),使其读起来地道自然,在语言上贴近译文受众,增加认同感,使译文更好地实现预期功能。如在北京中关村某大街的墙壁上赫然写着这样一行标语:“多一点科学多一点民主多一点理性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就多一份和谐”。在汉语的下面对应着这样的译文:a bit more science,a bit more democracy,a bit more reasoning,a bit more tolerance,a bit more love shall result in,a bit more harmony.中文分6节,英文也对应着6节,似乎十分忠实原文,但没有按照英文为母语的受众的阅读习惯完整、准确地传达中文的意思。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与受众之间建立起“认同”,是改善外宣翻译质量的根本(陈小慰2007:96)。对外宣传,报道事实,传播观点,必须把握这些客观存在的受众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适应这些特点。这并不是放弃我们的立场和价值观,而是要寻找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契合节点,接通交流的电路,而不是硬碰硬,强行灌输,强加于人,自说自话。这应该是外宣翻译的一个根本理念,甚至可以说是外宣翻译成败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外宣与内宣的根本区别。

外宣翻译工作有其特有的规律,对翻译工作者有着特殊的、更高的要求。外宣翻译工作者每一张口,或每下一笔,都要以沟通为目的,需要具备厚重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知识功底,而不能仅仅为了完成翻译而翻译,真可谓难度大,要求高。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的开放程度日益扩大,信息化社会发展迅速,这都呼唤着更多的、高水平的外宣翻译的出现。我们呼吁各行各业、各级部门和领导都能高度重视和支持翻译工作,要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重视翻译工作,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改进翻译工作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建设一个保障外宣翻译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坚持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的原则;坚持以我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事实为主的原则;坚持内外有别、讲究策略、注重实效的原则。理解翻译工作的基本规律,尤其重视外宣翻译人才培养,重视对翻译质量的把关和监督,这是我们对外传播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使我们急需有一支相当规模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译外人才队伍。地方政府的领导应该把翻译人才的培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充分保证翻译人才队伍的质和量。让全社会充分重视外宣翻译工作、充分尊重外宣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已经成为全世界翻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5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世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我们早已具有将信息传播到西方的技术手段,然而这些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信息,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使西方读者感到可信、在理、有说服力,从而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观念,则值得认真反省探讨。”(刘亚猛2004:18-19)“在国际上,不了解中国的人还有很多,怎么慢慢地把对外宣传的声音做大做强,让别人喜闻乐见是关键……一切都应该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段连城1990:16)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相关业务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长处,取长补短,吸收更多的国外汉学家和外国朋友加入到我国对外传播事业中来。这一切努力就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地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更及时、更容易地接近中国,努力推动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国的发展需要一支强大的翻译队伍,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翻译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殷切期待着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工作者参与到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对外宣传的事业中来。

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

陈小慰.外宣标语口号译文建构的语用修辞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2007(1).

段连城.呼吁: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J].中国翻译,1990(5).

郭晓勇.纪念《天演论》翻译110周年——严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历史教学,2006(1).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4).

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上海:三联书店,2004.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Foss,Sonja K.,Foss,Karen A.& Trapp,R.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M].Prospect Heights:Waveland,2002

Hatim,B.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Nord.Ch.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Franz,P.“Those Who Do...”:A Profile of Reaserch(ers)in Interpreting[J].Target,interpreting Research,1995(7).

Wilss,W.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or Behavior[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6.

Wilss,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猜你喜欢
译文受众语言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语言是刀
译文摘要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I Like Thinking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