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2013-03-18 16:55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组织学精品课程标本

余 寅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校于2008年确立人体解剖组织学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通过多年建设,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无锡市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得出一些经验与体会,现加以总结提炼,以期为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实施和其他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有所裨益。

1 注重师资培养,建设高水平课程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否拥有优秀的课程团队,也是评定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多年来,为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团队,我们在师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了许多有效的工作。

1.1 加强岗前培训,促使新教师尽快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

组织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让新教师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学校教学管理规范等内容,增强新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新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权利和义务,并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严格按教学管理规范授课;对新教师实行导师制,由导师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带教,使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1.2 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较好的中、青年教师开展全校性示范教学公开课,促进教师间教学方法的交流,为青年教师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比赛,使全体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夯实教学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1.3 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教研室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明确课程标准,解决教材中的疑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组织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配合校督导室每学期组织的教案和备课笔记检查,加强对教师平时备课环节的管理。

1.4 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提高学术水平

为教师参加各种对口的学术会议、短期培训创造条件,使教师及时了解最新信息,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目前,我校人体解剖组织学课程建设团队有9名专兼职教师,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2人;课程团队正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良好发展趋势,其中硕士(含在读)6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5人,分别占总数的66.7%、55.6%;有两人被聘为校学科带头人,两人被聘为市医疗争议尸检专家。

2 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材建设

更新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建设要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以实用性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高职护理教育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突出要求,就是必须反映先进的护理岗位技术,必须保证与护理工作实践的“零距离”。它的内容体系要与现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标准相融通,即“双证融通”。

自2008年起,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与后期课程教师及护理行业专家合作,再次修订了人体解剖组织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基于基础课程为后期专业课程服务的理念,本着“必需、够用”原则,对解剖相关内容作适当调整。精简了与护理岗位需求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如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结构等),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加强了与后期课程及工作岗位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专业培养要求。

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促进了我校的教材建设。我们在使用高职护理教育部规划教材的同时,根据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人体解剖组织学实验指导手册》,规范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此外,还编写了与课程配套的教辅书《人体解剖组织学应试指南》,供学生课外复习使用。近5年,本课程建设团队教师主编、参编校内外教材15部,为开展本课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3 抓住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方法

3.1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人体解剖组织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名词多、描述多,学生学习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授课时只注重知识与内容的传授,必将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我们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将人体解剖组织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合二为一,即理论和实验均在解剖教室进行,创立了本课程独有的“认知—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1)认知。学生进入教室,可看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标本、模型。上课时,教师先对这些标本、模型作简单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2)理论。教师利用标本、模型、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实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即直接接触标本、模型,仔细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并与观察活体结合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边辅导边示范,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融教与学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3.2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根据护理岗位要求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全面认识护理过程的同时,提升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常用的教学方法有:(1)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解剖教室内备有多媒体设备和相关实验教具,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平面效果),学生边听边观察模型(立体效果),并结合活体表面触摸、定位(真实效果),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更直观生动。(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临床病例,经过精心设计,引入教学中。如介绍“眼球结构”时,主讲教师先列举一小孩燃放烟花时不慎炸伤眼球的案例,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阅读教材、观察眼球模型,各小组选出代表说出对每个问题的见解,然后教师对每个问题精讲点拨,归纳总结,最后点评,从而完成“眼球结构”的教学任务。(3)项目化教学法。在“运动系统”章节,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教师布置拆装骨骼模型、拆装肌肉模型、设计一套锻炼全身肌肉的动作3个项目任务,让学生分成项目小组,通过查资料、观察标本或模型后,进行分组讨论、展示成果。经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4)活体表面观察法。传统的人体解剖组织学实验教学将重点放在观察标本和模型上,很少组织学生对活体进行观察。学生未来的服务对象是病人,为加深学生对人体解剖组织学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认识,我们将观察标本、模型与观察活体结合起来,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本课程的建设,每年均投入经费进行解剖实验室的改造和各类模型、标本的更新,使解剖实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目前,我校有8个功能不同的实验室;2个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内有各类组织切片标本、数码互动显微镜、电脑等;1个标本陈列室,1个模型室,放置精美的铸型、塑化、断层解剖标本,各系统解剖标本,胚胎标本,且标本旁有图解,为学生观察实物提供了方便,提高了观察实效;2个系统解剖实验室,配备不锈钢实验操作台,供学生操作、零距离接触各器官标本。

实行实验室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开放期间教师轮流值班、巡回指导,提高了实验效果。

5 建立综合测评体系,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

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重期末轻平时的考核观念,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强化技能训练和考核。对学生的态度、知识与技能考核之比为1∶6∶3。态度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上交情况等。知识考核包括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各占50%。平时考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阶段测试。通过这些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毋庸置疑,通过创建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得到改革和创新,实验室设备及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网络建设、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双语教学等方面还有很大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组织学精品课程标本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