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英
(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
我校中医药教学团队是伴随着学校专科教育的发展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支教学队伍,其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2003—2005年的“积极探索,艰难前进”,2006—2007年的“规范管理,稳步发展”和2008—2009年的“探索改革,喜见成效”。在该团队核心成员的直接组织和领导下,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省内同行的认可,在省内高校中拥有较高的声誉和一定的影响力。我校中医药教学团队属于临床教学部,现设3个教研室(中医基础教研室、中医临床教研室、针灸推拿教研室),4个实训室;直属附属医院的两个诊断室、两个针灸推拿室也供教学使用。该教学团队主要承担中西医结合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以及护理专业的中医护理学课程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社会培训工作,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等。
中医药教学团队提出了教学师承新理念,建立了教学师承“传、帮、带”体系,旨在进一步发挥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教师队伍的团队合力与整体优势,系统地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经验的交流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历经8年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现总结如下。
该教学团队包括校本部的专业教师14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者4人,学士学位者4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5位教师具有双职称,国内访问学者1人。此外,还有来自临床一线、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11人。形成了一个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具备从事中医药课堂和临床教学、科研等所需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
1.2.1 抓“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强调临床实践,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坚持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学期空当或假期,安排教师到医院或药厂实践、进修。同时抓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1.2.2 抓科研立项,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近5年,该教学团队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拥有市级课题9项,校内立项课题2项;主、参编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20余部,与行业专家联合开发教材2部,自编实验教参3部;申报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
1.2.3 抓名师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已培养和选拔3名专业带头人和3名骨干教师,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555”人才第三层次2人。
1.2.4 抓岗位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坚持开展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基本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等。多方面、全员的岗位培训使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近年来,教师教学质量测评优良率达到90%以上。
1.2.5 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兼职教师进行规范化管理。利用兼职教师业余时间,从职业道德、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案书写、作业批改、系(部)教学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使兼职教师明确岗位职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各项义务,逐步适应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院校分工协作,实施教师培养方案。组建了学校专职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团队。学校专职教师和实习基地带教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以专职教师为主,实践技能课程(如顶岗实习)以医药卫生单位兼职教师为主的机制。
校内的专业学习是学生3年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专职教师通过研修培训、临床实践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学科前沿技术及经验,结合临床并以临床病例为载体设置学习情境,由易到难,贯穿于前4个学期的各门课程。每一个学习情境参照临床过程组织教学,形成纵向过程完整,横向能力递进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校内兼职教师是从医院、药厂聘请的适合教学岗位的技术骨干,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兼职教师在校内进行教学活动。其主要工作内容为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同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内兼职教师的教学活动是衔接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的关键环节,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医院、药厂规范及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员工化教育,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校还聘任200多位临床专家、骨干担任学生轮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管理。在轮岗实习与顶岗实习中,这种校企共管共育的指导与管理形式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师资的重要补充。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要贴近西部社区、农村卫生状况,把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具有农村常见病防治及社区卫生保健实践能力作为改革目标。我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中西医结合卫生人才匮乏,因此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农村、社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医药卫生人才,要求毕业生能用中西医相结合的诊疗方法防病治病。由此,学校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构建院校合作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分析并梳理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课程、临床见习、实训、顶岗实习、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学管理7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主干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以及每门课程的比重与序列,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结构;强化人文素质课程,精简、重组医学基础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又有利于专业的发展,且与基层医药卫生单位实际需要接轨。对课程结构比例进行调整: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占15%,综合素质与能力课程占15%~20%,职业群基础与技能课程占20%~25%,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占45%~50%,其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65%。
建立课程标准,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自身特点,突出技能教学,构建课程标准与评价方案,出台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办法(试行)》,并在中医药主干课程中试行。在医药卫生行业专家参与的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合作开发课程,使其符合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学校各专业课程设置尽量与医药卫生行业标准契合,构建基于医药卫生岗位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重新序化课程内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与工作岗位相结合,构建“边工作边学习,为工作而学习”的培养模式。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后,到医药卫生单位顶岗实习40周,在实际工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
3.3.1 注重技能培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一是实战式教学。在实验室、实训室具体操作中进行相关课程实战教学。二是实景式教学。将课堂搬到医院检查室、病房进行现场授课、见习、操练。三是模拟病人仿真实训。课堂与实训室、实验室、医院相结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3.3.2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校于2007年对学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调整了考核侧重点,注重学生的技能评价,加大平时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比例,降低期中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例。毕业考试采取专业技能综合考核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我校与省内外60余家医药卫生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以及校企深度合作的3个附属医院,构建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了教育培养合力。
校企合作,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岗位要求,围绕岗位技能,共商人才培养大计,共同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合作育人体系,制订以“校内实训、校企联合培训、校外顶岗实习模式”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体系,把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医药卫生单位,按照岗位和工作需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对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最大限度地满足医药卫生单位的需要和开展“工学交替”的需要,做到校企双赢。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采用不同的课程建设方案,进一步构建了专业课程建设层级结构: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整个专业课程建设,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2007年完成中西医结合专业校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的建设任务,2008年完成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的建设工作(甘教高[2007]48号文)。
中医药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形成校内专职教师教学、校内兼职教师教学、校外兼职教师教学三级育人结构,使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在三级育人结构下科学发展,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中医药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教学手段多样,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理论—实训—实习”三者联动的教学模式。
该教学团队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院校合作办专业,医教结合开课程,前校后院育人才,实习就业直通车”的专业建设思路。专业建设与改革与中医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建立医教结合、合作办学实训基地。学校在与现有的1个直属附属医院,3个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又与张掖市周边6县(区)的20家乡镇医院合作,进行“一见一学,学见结合”实训,为学生进行临床顶岗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院校合作等形式,做到专业改革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办专业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近年来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该教学团队重视教材建设,为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2部,配套的实训教材3部,每部教材编写都邀请了行业专家参与。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主干课程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内科学及相应的实践实训大纲、CAI助学课件、技能操作录像、技能训练与实训学习指导、技能考核及评分标准。以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开发1门融纸质课程、电子课程、网络课程为一体的立体化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中医内科学教学网络体系,为教学提供双向服务功能,成为全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共享资源库。
该模式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使教与学紧密结合;以教材建设、多媒体技术应用为载体,丰富了教学的信息量;以先进的实训中心、附属医院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病床多、病种多、病例多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阵机会,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实训—实习”教学体系,使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5.3.1 注重传承与现代相结合 保持中医药传统特色,体现现代研究成果,结合现代诊疗手段,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如中医内科学的讲授内容除病症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外,还包括借助现代科技的相关检查的鉴别诊断。
5.3.2 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中医药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因此,加强实训、实习带教、指导,是中医药课程后期教学的主要特点。课程分理论教学与实训、临床实践教学3部分,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思维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5.3.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网络辅助教学 在应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结合临床来讲述及演示疾病的特征、现代诊疗技术的进展以及现代医学相关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教学手段方面,在注重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利用录像、CAI课件以及网络课程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悬念式、举例式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3.4 坚持“四加强”一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教师言传身教,注重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加强教学研究。坚持集体备课,定期召开专门的教学会议,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生反映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推广。教师相互听课,相互讨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法得到认同和推广。三是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进行公开课教学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交叉听课、发放问卷调查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填写“教与学动态观测表”等形式动态监测教师教学效果。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学、做”一体化总原则下,坚持“三个创新”,即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考试与考核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近5年,我校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了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建立学校与社会、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系统,形成一个全新的“医教结合、顶岗实习”,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校内、校外实训实习紧密结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院校合作等形式,力争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合医疗卫生保健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
近几年依托教学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使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通过毕业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媒体等各方面的社会评价来看,该教学团队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加强校院合作,建立资源共享系统,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注重技能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近3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6%。
我校中医药教学团队是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很强凝聚力的优秀团队。团队定位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科背景强大,团队职称结构、年龄分布合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爱岗敬业,思想稳定,培养激励措施到位,且管理严格,质量保证体系有效,教学效果突出。尤其是近几年,以教育部推行质量工程为契机,通过建立良好的团队运行、合作机制,在探索创新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提高专兼职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于2010年被甘肃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教学团队。其团队建设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及教研教改等成功经验被众多兄弟院校和系(部)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