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林
(鞍山师范学院附属卫生学校,辽宁 鞍山 114000)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类形态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组织胚胎学从微细结构到超微结构再到分子结构,不断地揭开人体的奥秘。但组织胚胎学却是学生普遍认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其大多内容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即使在实验室显微镜下所见的组织切片,也只是组织不同切面的平面结构。因此,组织胚胎学对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
在组织胚胎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懂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从抽象引到形象,从平面引到立体上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线条简单明快的立体组织结构彩色示意图,会比写几行描述组织结构的文字的效果更好。例如,在讲授肝小叶时说,肝小叶是多棱柱形[1],同时用彩色粉笔勾画出一个多面棱柱图,紧接着说:“肝小叶并不是一个棱柱形的木块,而是‘有血有肉的’。大量的肝细胞单层排列的结构称为肝板(边讲边画),肝板有分支,呈放射状排列,构成肝小叶的‘肉’;肝板之间是肝血窦,充满了血液,肝血窦在肝小叶中央汇合成一条中央静脉。”[1]这样便画出了一幅立体的肝小叶彩色示意板图。学生的脑海里也会呈现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肝小叶形象。在组织胚胎学课堂上,板图和教师的语言就像一把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把学生的思维直接引导到形象思维上来,然后,运用课件进一步展示肝细胞和肝血窦的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
课件是教案的一部分,在组织胚胎学课件中插入细胞的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图片是教师对多媒体的最好利用。教师在播放课件时,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特别是在播放图片时,要和学生互动。先让学生看图提问,教师回答、讲解;再由教师看图提问,学生回答。例如,在播放肝细胞和肝血窦的超微结构图片时,学生问:“肝细胞的突起部分是什么?”教师答:“是微绒毛。”学生问:“胆小管在哪?”教师答:“在相邻肝细胞之间。”教师问:“肝细胞微绒毛的位置在哪?”学生答:“窦周隙。”教师问:“胆小管由什么构成?”学生答:“由相邻肝细胞膜围成。”当播放重点内容的图片时,插入背景音乐,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行互动。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和思考才能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组织切片是揭开组织微细结构的依据。对某个组织、细胞的各个切面进行观察,经过想象和推理等来研究组织、细胞的结构是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之一。因此,给出某一组织结构的立体形象之后,通过切片、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面结构想象和推理出立体结构,启发学生进行形象思维。例如,单层扁平上皮细胞,从表面观察为多边形,从切面观察为梭形;细胞核从表面观察为圆形,从切面观察为椭圆形[2]……通过对不同平面的观察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和细胞核的立体形态,再通过立体模式图展示出来。
由于立体模式图与切片图有很大差异,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的同时,也是启发学生想象训练其推理能力的时机。例如,教师指着肝切片图说:“这是切面上的肝细胞,排列像链条似的,称肝索。从立体上看,肝索是肝小叶的什么结构?”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是肝板。”学生的思维经过从立体结构到平面结构,从平面结构到立体结构反复交叉,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生物体的每个形态结构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即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教师从功能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加深其对形态结构的理解。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例如,讲解肾的形态结构[2]后,教师提问:“尿形成过程中主要经过了哪些结构?这些结构的作用是什么?”在讨论中,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鼓励;对默默无语的学生注意启发,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正向诱导,扩展思路,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通过讨论,学生对肾的形态结构,如肾小体、滤过屏障、肾小管等的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组织胚胎学教学采用形象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充分运用彩色板图、课件、组织切片等,从立体结构到平面结构,又从平面结构到立体结构的多次转换的讲解,启发并从功能出发对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课堂讨论,一方面使学生对不同的组织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层层深入;另一方面师生之间通过配乐看图提问,能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同时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1]成令忠,王一飞.组织胚胎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石玉秀.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