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珺 卢 植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061;宁波大学,宁波 315211)
基于认知构式语法的构式项压制现象研究*
赵凌珺 卢 植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061;宁波大学,宁波 315211)
构式是句法形式、语义解释和语用功能三位一体的现象,是语法系统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形式。构式压制主要协调词汇义与结构义的“语义冲突”,使语义产生压制效应的识解过程。本文以经典认知构式语法为框架,分析构式压制中的构式项压制现象,为分析新鲜、异常、特殊或边缘性的语言现象提供新的思路和解释。
构式;构式压制;构式项压制
Goldberg认为,构式是一种“形式-意义”对应体(form-meaning correspondences),其意义特性不能从其构成成分中推导出来,即构式义独立于其构成的特定动词等(Goldberg 1995:1-5)。Langacker认为,≥2 的象征单位才可视为构式(Langacker 1987,2008);Croft认为,从词到抽象的句法、语义规则,都可表征为构式,前者为实体构式,后者为抽象构式(Croft 2001:17)。正因为学者们对构式有不同定义,认知构式语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的研究才会有不同侧重点和方法。构式语法现在大体上有Goldberg对论元结构构式的研究(Goldberg 1995)、Croft提出的激进构式语法(Croft 2001),还有近来大量描述和研究构式压制现象的合一构式语法(Kay & Fillmore 1999)。目前,这些研究的共同点是:(1)都把语法视为构式或形义对的集合;(2)都是在重视短语内部组成成分的同时,重视短语整体结构表达的抽象意义——构式意义(袁野 2010:41)。
构式语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格语法和之后Fillmore提出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学者们主要针对Chomsky倡导的“天赋观、普遍观、自治观、模块观、形式化”等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王寅提出的“体验观、非自治性、非模块化、非形式化”(王寅 2011),Goldberg正式提出“表层概括假说”(surface generalization hypothesis):由于特定表层形式要比派生或转换概括得多,设定派生或转换就多余;等等(Goldberg 2006:33)。
简言之,基于体验主义哲学的认知构式语法为我们带来一种崭新的思维、认知方式(构式观),读者可以运用这一跨学科的构式观认知新的、异常的、特殊或边缘性的语言现象。
2.1 构式压制基本概念
随着认知语言学最新、最活跃的构式语法的崛起,“被离婚、被死亡、被怀孕”等结构压制现象近年来成为热议的话题。如果一个词项与其句法环境在语义上不兼容,词项的意义会遵从它所在的构式意义(Michaelis 2004:51),这就是Michaelis 提出的解决构式和词汇间矛盾而进行构式压制的“统领原则”(the override principle)。这个定义兼顾常规和非常规语法形式下人们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包括对原先词汇或语句意义进行扭曲、转喻、重组和戏仿等(袁野 2010:145)。
De Swar,Goldberg,Michaelis和Ziegelar认为,压制正是为了消除意义冲突或修补错误匹配对词项进行重新解释的机制——抑制或剪去不一致的部分,凸显与构式一致的意义或者给词项增加兼容的成分(De Swart 1998,Goldberg 1995,Michaelis 2004)。
构式既压制词项意义,又压制语类、题元和体。目前,中外研究构式压制主要集中探讨构式如何对动词题元和词汇体进行调整。本文论述构式动宾压制以及限定词压制,分析形容词压制和副词压制等语言异质和压制现象。
2.2 构式压制与转喻的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但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转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和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表整体或其他部分(Lakoff 1987)。Goldberg认为,构式之间因存在继承关系(inheritance links)而相互关联;这种继承关系分为多义连接(polysemy links)、子部分连接(subpart links)、实例连接(instance links)和隐喻连接(metaphorical extension links)。其中,多义连接指发生在一个构式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扩展的构式之间,比如最典型的双宾构式与能力类双宾构式(Joe gave Sally the ball: Joe permitted Chris an apple) ; 子部分连接即一个独立构式是另一个独立构式的局部时两个构式的关系,如不及物移动构式和使动构式(The ball rolled out of the room: He kicked the ball out of the room); 实例连接即一个构式是另一个构式的特例,如动结构式和表示“发疯”的 drive 构式(He hammered the metal flat: He drove me mad ) ;隐喻连接即两个构式之间有隐喻映射,如动结构式是使动构式的隐喻扩展——结果是空间目标隐喻(Pat hammered the metal flat: Pat threw the metal off the table)(Goldberg 1995:73-81)。此外,我们认为还有一种继承关系——转喻连接(metonymic extension links):两个构式之间有转喻映射,如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表整体或其他部分的及物动词对宾语压制的动宾构式(She plays Mozart well; I asked my students to read Langacker)。上面提到的“统领原则”兼顾在常规和非常规语法形式下人们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包括对原先词汇或语句意义进行扭曲、转喻、重组和戏仿等(袁野 2010:145)。这里主要探讨转喻与构式压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语言理论的目标是描写具有心智属性的、相对稳定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又具有动态开放性,一个词在实际使用时的情况常常超出语言学家对心理词库中相关词目的描写。转喻呈现的就是语言的动态开放性,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已经不再是心理词库中相关词的投射,而是一种转义,在构式中表现为构式语义压制。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义是说话人操纵符号、心理与语境资源的结果,语义压制则实际上反映象征规则,后者会产生强制作用,迫使构式中的词汇意义发生相应改变,通过语义压制达到语义和谐(Michaelis 2004)。转喻受句法环境约束,后者是心理语法的一部分,可以自然纳入以构式或符号单位为基础的语法框架。例如:
① The teacher plays Mozart well.
此处,Mozart不再指莫扎特这个人,而是发生转喻:“创作者”转指“创作者的作品”(producer for works)。例①中的Mozart相对其作品而言,更加突显、易感知、易记忆和易辨认,所以产生转喻;就其语义而言,“创作者”概念引申为“创作者的作品”,构式压制主要协调词汇义与结构义的“语义冲突”,对一些非语言现象进行概念识解,play的基本意义是to do things for pleasure,而在此例中表示为:perform(a piece of music),因为通过我们世界知识的联想和经验可以得知,play的宾语Mozart指莫扎特的作品,从而识解动词对宾语的压制这一含义。
可见,我们可以从转喻视角来研究构式压制现象,或者说压制现象可以标为转喻,两者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压制现象都可以用转喻来解释,如“吃枪子”、“吃食堂”、“很崩溃”等。
3.1构式动宾压制
动词分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以及有些动词既是及物的又是不及物的,只不过有时词义会发生变化。
3.11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不可单独使用,后面必须跟宾语。例如:
① a. The guest wants a cup of coffee after dinner...
b.*The guest wants after dinner.
② a. The girl is sending a mail now.
b.*The girl is sending now.
3.12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可单独使用,如果后面想接宾语,必须加介词。例如:
③ a. He is looking at me.
b.*He is looking me.
④ a. He is listening to the teacher carefully.
b.*He is listening the teacher carefully.
3.13 vt-vi形式转换的构式压制
有些动词既是及物动词又是不及物动词,像例④中的listen;作不及物动词,例如:
⑤ He is listening carefully.
然而,有更多及物动词可以不带宾语,在句式上转化为不及物动词。例如:
⑥ a. He drove the car aimlessly in the dark.
b. He drove aimlessly in the dark.
事实上,这类现象可以看成宾语隐形或空位。隐形宾语指语义上存在,语法形式上没有体现。换言之,这类结构中的动词语义上是及物的,但形式上却不及物;空位宾语指语义和语法形式上都存在宾语,由于语境或认知框架作用而省略,这种宾语往往是定指的,空位宾语可以通过上下文得到恢复(刘正光 2007:43-44)。本文不区分宾语隐形和空位,这类及物动词转化为不及物动词的现象也可以表述为宾语隐形或空位,不同的是,这类宾语的隐形或空位发生在构式中,呈现出动宾压制现象。
这类及物动词转为不及物动词的动宾压制遵循一定规约:宾语一般是受动词支配的默认对象,动词与宾语相互融合,宾语常常特色鲜明,因此其被压制的隐含意义不言而喻。例如:
⑦ Pat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Goldberg认为,sneeze作为不及物动词在本结构中的出现是构式压制的结果。袁野认为在例⑦中,动词与其所在的句法结构不匹配,产生异象,即sneeze 用在二价的致使结构中(致使概念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其在语言中的投射形式就是致使结构,动词是构成致使结构的核心,并将致使结构按动词分为词汇型致使、形态型致使、分析型致使),产生构式图(template)对动词的压制,从而使该动词的句式发生改变(袁野 2010:42)。从词汇层面看,sneeze具有作为及物动词的意义潜势;从句法层面看,sneeze作为及物动词用法在“SNEEZE + NP”构式中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其词例频率也表明这一用法在“SNEEZE + NP + AdvP”构式中已经有非常突显的用法,如例⑦。在“SNEEZE + NP + PP”构式中,其及物用法与众多介词共现,具有相当广泛的搭配生成能力。而从历时维度上的考察发现,sneeze作为及物动词的用法正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已具备及物动词用法的典型特征。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词类判断标准的最新科学研究,本文认为,sneeze及物动词用法已经固化和规约化。
另外一个论元结构的内论元通常隐藏在谓词语义结构中。虽然如此,但不会影响整个表达式语义和形式的完整性(刘辰诞 2008:120)。因此,把这一语言异质现象称为论元归并(argument incorporation)。例如:
⑧ a. He smokes cigarettes.
上例可以表达成:
b. He smokes.
Cigarette隐藏在谓词smoke的语义结构中,即使不说cigarette,也都知道是“抽烟”。b类表达更加简约,正是这样的简约性和经济性使得一些及物动词向不及物动词形式转换,形成动宾形体压制或者归并构式。
3.14 双宾动词对构式的压制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双宾动词进行种类繁多的分类,如Pinker和Goldberg的10分法、徐盛桓的3分法以及王寅在徐盛桓的基础上加“给予”的4分法。双宾构造涉及3个题元:X(施事者)、Y(受益者)和Y(传递物)。Goldberg认为,某人X使得某人Y得到某物Z,且实现某物Z从X向Y的成功转移(Goldberg 1995:39)。
作为双宾语构式中比较频繁使用的kick,它是典型的二元动词,在双宾构式中给kick与事或接受角色。例如:
⑨ Mike kicked Bill the ball.
Bill是kick的与事或接受角色。
⑩ a. Tom drank the whole afternoon away.
b. Mary happily knitted two hours away.
TIME AWAY构式抑制及物动词原来的内论元,增加新的时间论元(Jackendoff 2002)。其中,抑制drink和knit所饮之物和所织之物,但增加时间论元(董成如 杨才元 2009:44)。汉语双宾构式也有同样的构式压制情况。例如:
“吃”和“他”之间不能形成正常动宾关系,语义发生冲突,从而自然会将“他”作其他解释,即降低其指称功能,作虚化处理,仅将其视为一个语用标志语。例是“构式压制”的一个典型例子,还有一些如“喝”、“赌”、“逛”和“溜”等动词可用以表达多种复杂的语用含义。
3.15 同源宾语结构的构式压制
同源宾语(cognate object)是在句子层面一个通常为不及物动词后面接一个看似其宾语的名词短语NP,其中心语也是该不及物动词的名词形式,重复动词的语义(南潮 2010:77)。同源宾语结构则是宾语的中心词与谓语动词同属一个词根,充当宾语的名词是谓语动词名词化的结果,谓语动词与充当宾语的名词除了语法形态上的差异外,包含相同的语义成分。常见的能带同源宾语的动词有lead, live, die, sleep, dream, breathe, smile, laugh, fight, run, sing等。例如:
b. He died a heroic death.
c. She cried a bitter cry.
上面这些动词一般为不及物动词,但在同源宾语结构中有延伸宾语,句法上表现出及物性质。这种语言现象也进行构式压制:He died. → He died a heroic death.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同源宾语结构必须有形容词,这些表示事物形状、性质和状态的形容词对该结构进行构式压制,产生压制效应,使不及物动词服从整个构式语义,从而使句子变得具体和生动。因此,同源宾语是一种特殊的宾语,同源宾语结构的语义结构也不同于其他一般动宾结构,其形容词不可或缺,若没有这些性质和状态形容词,就不会解决构式与词汇间的冲突而进行构式压制。
3.2 构式词项压制
构式为交际提供概念框架或有待填入词项内容的图式结构,而词项为交际提供概念内容(Talmy 2000)。词项往往以尚待分化而且必须要分解的整体进入构式(徐盛桓 2008)。构式与词项的关系是大整体与小整体的关系,小整体必须与大整体和谐一致,服从大整体的组织、安排,即构式对词项的压制遵循一致原则:构式挑选并凸显词项与构式兼容、和谐的意义,而抑制其他与构式冲突的意义,从而使词项与构式在意义上保持一致(董成如 杨才元 2009:43)。另外,构式对词项压制的动因是说话人追求经济最大化和听话人追求信息最大化的语用省力原则和整体比部分凸显的认知原则。
3.21 限定词压制
限定词包括传统语法中的冠词、指示限定词、物主限定词、所有格名词和不定限定词。冠词分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这里主要讨论不定冠词短语构式(ART indef+NP count)的描述。例如:
b. Give me a coffee.
apple 通常是可数名词,表达一个有边界的实体(Langacker 1987),不出现在have a/an N或have NP plural构式中,却出现在have N mass构式中,apple的词义被压制成苹果碎末或苹果汁类不可数词义。coffee的情况正相反,原本是不可数实体,由于出现在可数名词构式a/an N中,词义受构式意义的压制而成为一杯咖啡类可数表达式(袁野 2010:1),产生apple和a coffee的压制释义。这种词义受构式义的压制现象遵循语言经济原则或省力原则:信息最大化原则要求说话人尽最大可能准确传递最多信息,而经济最大化原则要求说话人尽最大可能简捷传递信息。若不然,例a则应表达为John has apple powder/juice on his shirt;b则为give me a cup of coffee. 这种构式称为无定限定构式。在该构式中,无界物质名词压制为有界个体名词,即构式将物质名词的无界意义识解为可数的有界意义(董成如 杨才元 2009:44)。
3.22 副词压制
“副形构式、副动构式、副副构式”为汉语正常搭配,但近年来出现的“副名构式”正日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它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副词,主要包括“很、十分、挺、最、顶、更、更加、够(兼动词)、越发、比较、太”等,可将其统称为“副词增强语”,多表示程度加强;第二部分是名词,它们在副词语义压制下大大减弱其指称功能,更加突显该名词所表事体的典型特征、异常感觉,语气时髦,以使整个构造产生丰富含义。例如:
b. 她举止很轻盈、很文雅、也很淑女。(王寅)
c. 张艺谋很潮很强悍。(王寅)
在这种“副名构式”中,副词压制名词,使其形容词化。在识解过程中,通过“这个地区”可以联想到许多关于它的特征,如气候、地理环境、人口、语言文化、历史传统、现代发展等,这说明识解过程依赖大脑联想。“很郊区”恰好说明它的地理位置,而该名词的句法功能则相当于形容词,即“很”压制“郊区”,使其形容词化了。“很淑女”就在前文“很轻盈、很文雅”的惯性压制下趋向于被接受和被理解;“很潮”的说法不一定能为所有读者理解和接受,后面就紧接上一个“很强悍”的正常表达。这些副词压制其名词的指称性,使其所在构式产生更加丰富的语义。因此,“副名构式”虽为新颖、异常、特殊或边缘的语言,但能以合理构式压制现象而被读者接受和理解。
构式语法的出发点是研究异质、特殊或边缘性的语言现象,如双宾构式、致使式、动结式、Way构式、Time Away构式、进行体和完成体构式等。本文立足认知构式语法,讨论vt-vi形式转换的构式压制、双宾构式、Time Away构式、限定词压制和副词压制等压制现象以及构式压制与转喻的关系,说明语言压制是普遍存在并且经常发生的现象。当社会上出现的“犀利哥”、“芙蓉姐姐”、“杯具”和“洗具”等词语给读者以耳目一新时,国内外语言学界也开始热烈讨论语言活用即压制现象。一方面,这些新的、异常的、特殊或边缘性的语言现象使我们的认知不断丰富,对语言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面对语言中及其丰富并越加活跃的构式项压制现象,须要建立一个更广义和综合的构式压制框架理论,以便更好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作用。同时我们应该明白,构式压制理论只是在有些问题解释不通的情况下实施的解释,它是建立在传统语法基础上的解释,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语言是无限的,其魅力在于可以无限地创造使用,而不是被已有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和用法限制住;语词的内涵意义可以层出不穷,想要把所有用法都分析解释为构式,结果只能是无所不是构式。因此,应当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采取“回归自然语言”的态度,语言处于一种“源自规则又突破规则”(桂诗春 1995)的动态过程中,兼有稳定性和动态性。
董成如 杨才元. 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探索[J]. 外语学刊, 2009(5).
桂诗春. 从“这个地区很郊区”谈起[J]. 语言文字应用, 1995(3).
刘辰诞. 心理模型集约与论元归并-vt-vi转化的认知心理机制[J]. 重庆大学学报, 2008(1).
南 潮. 同源结构与同源动词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
王 寅. 认知构式语法[J]. 外语学刊, 2011(2).
徐盛桓. 主持人话语[J]. 外语学刊, 2008(3).
袁 野. 构式压制、转喻和广义转喻框架[J]. 外国语言文学, 2010(8).
袁 野. 构式语法、语言压制现象及转喻修辞[J]. 当代修辞学, 2010(3).
袁 野. 论构式压制的转喻阐释[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4).
Croft, W.RadicalConstructionGrammar[M]. Oxford: OUP, 2001.
De Swart, H. Aspect Shift and Coercion[J].NaturalLanguageandLinguisticTheory, 1998 (16).
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Goldberg, A.ConstructionsatWork[M]. Oxford: OUP, 2006.
Kay,R. & C. Fillmor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 The “What’s X doing Y” Construction[J].Language, 1999(75).
Lakoff, G.Woman,FireandDangerousThing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angacker, R.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Stanford: SUP, 1987.
Langacker, R.CognitiveGrammar:ABasicIntroduction[M]. Oxford: OUP, 2008.
Michaelis, L. A. Type Shifting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 Special Coercion[J].CognitiveLinguistics, 2004(15).
Talmy, L.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ConceptStructuringSystems[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0.
【责任编辑王松鹤】
ConstructionCoercioninthePerspectiveofConstructionGrammar
Zhao Ling-jun Lu Zhi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Construction is the combining of syntactic form, semantic exposition and pragmatic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basic form in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Construction coercion is a construal process which mainly strikes balance between lexical meaning and structural meaning, and makes the semantics an effect of coercion. 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 construing and analyzing the coercive phenomena of constructional items in construction coercion, and making readers get the hang of these new, irregular, special or peripheral language phenomena.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coercion; coercion of constructional items
H0-05
A
1000-0100(2013)03-0055-5
2012-11-23
*本文系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应用认知语言学学科定位探析”(JDW12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