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演进特征研究

2013-03-16 06:20刘周成
电子测试 2013年23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机构科技

刘周成,石 峰,张 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部,江苏南京,210016 )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大力提倡和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转移模式,并希望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高效的技术转移体系,但实际情况不甚理想。据有关统计,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达1万余项,其中30%以上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国内空白,具备相当的推广和应用价值,而目前实际转化率仅有10%~15%,大量科研成果因种种原因被束之高阁。因此如何提升高校技术转移体系的运行效率,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已成为决策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高校技术转移的相关研究有:欧美国家技术转移的途径的研究,以对我国高校进行技术转移提出经验借鉴;高校技术转移主体和模式研究,提出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参与主体和转移模式;高校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分析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存在的影响因素和提问,提出对策建议;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组织形式研究,提出相关机构的运作形式与发展建议等。可见国内现有文献,对高校技术转移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较多,而对高校进行技术转移的载体: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组成、演进及其内在特征研究较少,也很少关注到技术转移机构的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转移机构之间的协同互动是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高校技术转移目标的实现效果。本文以我国高校现有技术转移机构的演进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关注点,注重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分析了不同时期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表现形式、主要职能、涉及部门、运行特点等特征,以期为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继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演进

图1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体系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顺利召开拉开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为适应改革形势,尽管受到体制、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高校仍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技术转移途径,多方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形成了以行政职能部门、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校地研究院、校企联合研发机构、高校衍生企业等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体系(如图1所示),以求更好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在这个体系下,学校产生的科研成果既可以直接通过研究人员与企业点对点建立联络,开展技术合作,也可以利用体系内各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能力,点对面地与需求单位对接合作,完成技术转移。

根据不同时期的机构主要职能和运行特点不同,可以将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演进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启动时期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初具雏形: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设置了行政管理部门,对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等进行管理与服务。上世纪80年代,国家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高校开始把技术作为商品、开展有偿服务。到80年代末,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诸如“科技处”之类的科技管理部门,它们在承担课题申报、成果评奖、材料验收等科技管理工作同时,也负责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社会经济服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2)发展时期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日渐规模: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高校开始探索合理有效的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纷纷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比如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科技开发部(或公司)、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等,负责学校的科技产业、3“四技”合同和产学研合作等工作。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企业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高校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中,建立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为解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应有力量。

(3)深化时期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趋于细化:进入21世纪,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大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一些科研实力强的高校开始整合多方力量,组建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公司)、工业技术研究院、校地研究院、校企联合研究机构等一批分工细化的新型技术转移机构。与以往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相比,这些新型技术转移机构更加侧重校内资源整合、技术交易、技术二次开发和中式、资金筹措等技术成果经营型职能。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允许和鼓励高校在职人员科技创业,以创办高校衍生企业的形式推动学校科技成果直接转化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反响。

3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演进特征

通过机构成立时期、涉及部门、主要职能、运行特点等进行分类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直观地总结出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演进特征。主要包括:

(1)机构的主要涉及部门从“简单分工”转向“联合互动”。随着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得发展,科技研究条件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研产出和科技成果年年增长,原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科研管理方式已经适应不了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因此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由第一个时期“简单分工”式的科技管理部门单独负责逐步转向了第二个时期“分头管理”式的不同机构管理部门互有分工。到了第三个时期,新成立的技术转移机构开始强调不同管理部门、院系甚至是企业之间的“联合互动”。

(2)机构的主要职能从“范围宽泛”转向“具体明确”。上世纪90年代以前,高校技术转移工作主要由科技管理部门完成,而科技管理部门一般还承担着学校国家、省部、行业等各级计划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登记,科技保密、奖励等科研相关管理工作,工作范围比较宽泛。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高校开始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重要性,新成立的技术转移机构职能日益明确。如从学校科技处剥离出来的科技开发部、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专注于工程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工程研究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立足产学研合作和区域发展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校地研究院,以及注重技术转移效率和质量的技术转移中心、校企联合研发机构等。

(3)机构的运行特点从“全面均衡”转向“特点鲜明”。高校科技处、科技开发部、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等依托行政职能优势,普遍具有较强的整合校内创新资源能力,但是这类机构行政作风明显,重管理、轻经营,缺乏竞争意识和激励机制,常使得高校创新资源优势难以有效发挥。后期成立的技术转移机构,较前期科技处等行政部门,均具备更为鲜明的自身特点。如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校地研究院具有地方政府政策和经费大力支持的特点;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都与工程应用技术结合紧密,适合承接技术二次开发和“中试”类开发项目;技术转移中心则相对独立、管理运作趋于专业化,是欧美发达国家高校技术转移采用的主要方式;大学科技园和高校衍生企业则直接与市场接轨,所孵化和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表1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演进特征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2011计划”的实施,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开始组建成立。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高校原有的这些技术转移机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大学技术转移机构体系,汇聚起了政府、产业、高校与研究机构等多种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站在高校科技发展的全局角度,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平台,可以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下一步还需研究现有技术转移机构体系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发展问题,以求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全面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1] John P.Walsh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体系概述[J].科学学研究,2011,29(5):641-648.

[2] 周锦怡.我国技术转移的主体分析与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3):100-101.

[3] 孙丽文,李娜,刘伟.高校技术转移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37(1):77-81.

[4]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理论,2007(11):43-47.

[5] 刘国新,李梅芳.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组织及发展思路[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5):9-13.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机构科技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科技在线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