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研究

2013-03-15 00:23
统计与决策 2013年8期
关键词:市州生产率增长率

黄 勇

(华中农业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0)

1 问题的提出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924.65万亩,其中水田占60%,养殖水面1100万亩,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湖北省的农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但是,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环境的压力决定了未来湖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直依赖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无限扩张,而主要依赖于湖北省农业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来达到目的。因而,对湖北省近几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农业增长中各投入要素贡献率进行测算和分析,并对其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对于科学制定湖北省的农业发展政策,不断提高湖北省的农业发展综合实力,促进湖北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以达到十二五期间湖北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发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于面板数据的各个因素间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矩阵;其次,对于所收集到的湖北省的17个市州在2004~2009年的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结果;最后,根据聚类分析中得出的结果将湖北省的个各市州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分出类别,在此基础之上对各个类别进行基于malmquist的数据包络分析得出结果。

2 实证研究

2.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2005~2010年的《湖北省统计年鉴》和《湖北年鉴》,主要的面板数据是2004~2009年6年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一些辅助性的信息以及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局、湖北农业信息网以及经济学家论坛和新浪爱问知识网。

本文基于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的特征,充分考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最终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产出变量;投入变量主要选取乡村年底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为了消除各年份通货膨胀的影响选取年鉴上各市县物价指数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行调整:首先,以2004年的CPI指数为基期对各年的CPI指数进行调整,再在此基础上调整产出变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因为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运用的是无量纲数据,而所收集的面板数据中化肥量的单位都运用的是标准单位,故投入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

2.2 相关分析

首先,对于各个指标利用SAS软件进行一次相关分析,使得本文的研究更加的具有科学性。其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湖北省农业各个投入产出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矩阵

表1中,Y——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X1——乡村年底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

X2——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X3——农业机械总动力;

X4——化肥施用量;

X5——有效灌溉面积。

由表1各投入产出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可知:投入产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各个投入产出指标之间呈现高度的相关性,这使得本文的研究满足假设条件2,即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2.3 聚类分析

本文为了更加细致地了解湖北省整个省一级各个市州农业生产的具体状况,首先对于湖北省各个市州根据所收集到的相关投入产出数据利用SA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湖北省的各个市州根据农业生产的差异分为三类城市,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湖北省各市州聚类结果表

利用以上聚类分析可以知道:从半偏R2(SPRSQ)的结果可以看出,当样本数据从3类合并为2类时,信息的损失较前面的合并有显著的增加。从R2统计量的结果可以看出,当样本数据从3类合并为2类时,统计量较前面的合并显著的较少,这意味着类类平方和在增加,违背了Ward分类原则。从ccc统计量的结果可以看出,最大值对应的类数为3。从3类合并为2类时,伪t**2统计量显著的增加,伪F统计量下降显著,综合各方面的结果,分3类最为合适。根据以上聚类结果的具体聚类图如图1所示。

图1 各市州的聚类结果图

由上图可知所分3类的具体情况为:

图2 具体聚类结果图

图2即是根据近年湖北省各个市州农业的投入产出情况所分为的三类城市。其结果分别为:第一类市州包含武汉市荆门市、孝感市、黄冈市、宜昌市、恩施自治州;第二类城市包含荆州市、襄樊市;第三类市州包含黄石市、潜江市、鄂州市、神龙架林区、十堰市、咸宁市、随州市、仙桃市、天门市。

2.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DEA分析

2.4.1 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构成分析

借助DEAP 2.1软件,通过对2004~2009年湖北省17个市(州)农业投入与产出的面板数据进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求得该省农业6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构成部分的变化情况(见表3)。

表3 湖北省农业2004-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及构成部分的变化

由以上运行结果可知:湖北省2004~2009年这6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为1.077>1,说明这六年湖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提高,湖北省农业生产在这段时间内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进而说明湖北省的农业生产具有可持续性。而由基于malmquist的DEA理论知道TFP的主要构成为技术变化以及效率变化,而通过以上表中的数据知: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在2004~2009年的年均值为1.077>1,技术变化的年均值为1.080>1,而效率变化的年均值为0.997<1,这说明湖北省在2004~2009年之间的农业生产率提高主要是靠技术进步的支持,而生产过程中的效率的下降延缓了湖北省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对于湖北省2004~2009年的农业生产来说技术进步是增产的关键,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不注意效率的丧失使得湖北省的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调。这一结果说明在湖北省的农业生产中对于效率的变化不够重视。在以后的生产中需要在加强引进新技术的时候注重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以VRS的角度来看,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纯技术效率变化以及规模效率变化,在年均方向,规模效率为1,而纯技术效率变化为0.997,这说明湖北省的农业生产在2004~2009年效率的丧失主要是受到纯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

这一结果说明对于湖北省的农业生产来说为解决效率丧失的问题需要注重纯技术效率变化的升降。因此,在湖北省的农业生产中政府在为农业生产引进新兴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于技术的普及,技术必须要真正地用在农业生产之上才能促进增产,减少效率的丧失。

接下来根据表3中的结果,以2004年为基期可以得出各个年份TFP及其构成的年增长率如表4所示。

表4 2004~2009年TFP及其构成年增长率 (单位:%)

根据表3中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变化的环比指数,可以计算出以2004年为基期的定基指数来观察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同时可以计算出以2004年为基期的定基指数来观察效率变化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

图3 湖北省农业TFP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以2004年为基期)

图4 effch及其构成变化趋势(以2004年为基期)

由表4可知:在2004~2009年这六年中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7.98%。从其构成上来说,技术变化总体上也呈现增长的趋势,且年均增长率为8.26%;而效率的变化呈现下滑的趋势,年均下滑率为0.26%。这同样说明湖北省农业近年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于技术的进步,并且由于效率的下滑延缓了技术进步对于全要素增长的影响。

以VRS的角度来看,纯技术效率变化年均下降0.3%,而规模效率变化呈现持平的态势。这说明效率变化主要来自于纯技术效率变化,并且二者的变化几乎同步。

由图3可以看出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总体上呈现出先持平后增长的趋势。TFP在2004~2009年呈现持平的趋势,而在2006~2009年中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且2006~2007年的技术变化导致TFP的增长尤为明显,结合表4知道技术变化的增长率达到21%,导致TFP的增长率达到了20.7%。

湖北省农业TFP的增长主要来自农业技术进步,而不是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根据表4和图3可知,2004~ 2009年湖北省农业技术进步几乎与农业TFP保持同步增长,年均增长分别为8.26%、7.98%,而农业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年均下降了0.26%。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大于并抵消了技术效率下降带来的影响,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呈现增长的态势。

由图4结合表4可知湖北省农业效率变化的增减受到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的共同影响。结合图4可知效率变化的增减几乎同时伴随着纯技术效率变化的增减以及规模效率变化的增减,均表现出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结合表4可知正是由于pech以及sech的增减导致effch年均减少0.26%,从而最终致使其延缓技术进步对于TFP的贡献。

可见,要发挥湖北省农业技术效率对农业TFP增长的积极作用,不仅要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善单位耕地上物质要素投入的规模和农业规模生产状况。

2.4.2 湖北省各个市州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

根据聚类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对数据进行基于malmquist的包络分析得出将湖北省的农业生产状况分为以下三类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其构成的结果如表5所示。

针对于整个湖北省来说,其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达到了7.7%,增长最快的是鄂州市,达到年均增长13.1%,接下来前五名分别为的为宜昌市12.7%,荆门市12.5%,天门市12.5%,襄樊市11.8%,仙桃市的10.6%;值得注意的是神农架出现的负增长率以及随州市的TFP增长几乎为0。从分的三类市州来看:第一类市州以及第二类市州的TFP增长率大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而第三类市州的TFP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对于第一类市州来说,在2004~2009年这段时间中中各个市州的TFP主要受到techch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effc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对于TFP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第一类市州在2004~2009年的effch由sech决定。所以对于第一类市州来说,虽然其TFP主要是由techch影响,但在这段时间中其TFP由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共同决定影响其他因素处于几乎不变的情况之下。所以对于第一类市州农业的生产在强调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需要关注农业的生产规模。

对于第二类市州来说,其中荆州市的TFP的增长率为6.2%小于全省平均水平7.7%以及第二类市州的平均水平9.0%。由表6可知对于第二类市州来说在2004-2009年间荆州市以及襄樊市的TFP增长率几乎全部是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而其效率变动以及效率变动的结构纯技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化在这几年间都持平。所以对于第二类市州影响其生产率变动的因素是技术进步。

对于第三类市州来说,在2004~2009年这段时间中中各个市州的TFP主要受到技术变化techch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效率变化effc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对于TFP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第三类市州在2004~2009年的效率变化effch由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决定。所以对于第三类市州来说,虽然其TFP主要是由techch影响,但在这段时间中其TFP由技术变化techch和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变化共同决定。所以对于第一类市州农业的生产在强调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需要关注技术引进后的普及工作。在这个方面可以针对于这些市州多给村民普及一些技术知识,组织村民进行科学农业的学习,不能仅仅是将新技术引进而不管不顾,对于这些市州来说普及技术显得更加重要。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本文主要应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的包络分析方法,对于湖北省的2004~2009以及17个市州所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⑴在2004~2009年这6年中湖北省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7.98%。从其构成上来说,技术变化总体上也呈现增长的趋势,且年均增长率为8.26%;而效率的变化呈现下滑的趋势,年均下滑率为0.26%。这说明效率变化延缓了技术进步的作用。

⑵以湖北省整体从VRS的角度来看,纯技术效率变化年均下降0.3%,而规模效率变化呈现持平的态势。这说明效率变化主要来自于纯技术效率变化,并且二者的变化几乎同步。

⑶对于第一类市州来说,武汉市、荆门市、宜昌市的TFP增长率9.5%、12.5%、12.7%,都相对高于湖北省整体的平均水平7.7%以及第一类市州平均水平7.8%,而孝感市、黄冈市以及恩施自治州的TFP增长率5.6%、4.9%、1.3%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第一类市州的平均水平;其次对于第二类市州来说,其中荆州市的TFP的增长率为6.2%小于全省平均水平7.7%以及第二类市州的平均水平9.0%;对于第三类市州来说,潜江市、鄂州市、十堰市、咸宁、仙桃市、天门市的TFP增长率9.2%、13.1%、10.3%、7.8%、10.6%、12.5%,都相对高于湖北省整体的平均水平7.7%以及第一类市州平均水平7.6%,而黄石市的TFP增长率为6.3%、神龙架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随州市的TFP在2004-2009年间呈现持平的状态,它们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以及第三类市州的平均年水平。

3.2 政策建议

⑴从整体上进一步加大湖北省的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其农业的技术进步。

⑵加快调整湖北省的投入产出结构,使之达到最佳水平,提高其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率。

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之能真正用于农业生产而非闲置。

⑷重视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⑸重视技术先进地区对于技术落后地区的带动作用,发挥其带头作用。

[1]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J].经济学(季刊),2003,(10).

[2]陈卫平.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J].中国农村观察,2006,(1).

[3]李静,孟令杰.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动与分解分析:1978~2004—基于非参数的HMB生产率指数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

猜你喜欢
市州生产率增长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2017:市州报社长在谋划什么?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