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丽
【摘要】随着全球的气候变暖,加重了桐柏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冬天气温偏高,致使小麦病菌丝、孢子及麦蜘蛛、麦蚜虫等害虫大量越冬;夏季气温偏低,使小麦害虫高速繁殖、高密度存活;秋暖延长了害虫的活动期;春末阴雨增多有利于病虫发生。因此,应适当推迟小麦播期,采用药剂拌种,春季推广“一喷三防”,并且坚持防病治虫综合治理。
【关键词】气候变化;小麦病虫害;防御对策
0.引言
近十年来,桐柏这个有40多万人口的贫困山区县,耕地面积较少,种植业一直在中低产水平徘徊不前,尤其是小麦生产,1993年一下子跌到谷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小麦病虫害不断加剧是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1989~1991年三个小麦生长年度,全县各乡村几乎所有半冬性、春性品种小麦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这样那样病害虫的侵袭,造成幅度相当大的减产,其中1991年度滑到15年中的谷底。
桐柏小麦病虫害加重,除了栽培、植保、品种布局等人为因素外,就是受气候变化这一主要自然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包括秋冬气候变暖、夏季气候趋凉、春末阴雨增多几方面。
1.冬暖有利于病菌孢子卵蛹成早越冬
全球气候变暖,在桐柏表现并不明显,尤其在春夏两季,平均气温连年下降,只是在秋冬两季,平均气温明显偏高,特别是冬季,那种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酷寒天气逐渐减少,被温暖如春、风和日丽的局面所代替,大自然对病菌孢子、卵蛹成虫的杀伤力降低,有利于它们安全越冬。例如1949年后在我县很少出现的小麦郝露病害,近几年出现机率急剧增大,其菌丝、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附着在被害种子、麦杆或寄生在其它作物干体上大量越冬。由于冬季气温高、地温高,甚至在土壤中也能越冬,致使冬后麦田中菌源丰富,一有适宜气象条件就可发生传染和流行。据县农业科技部门提供的材料,近几年害虫冬后基数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从气象资料上分析,以全年最冷月1月份为例,自1996年后,最低气温连年偏高,平均气温除2005年除外,也均偏高。最低气温平均增幅1.0℃以上,平均气温增幅在0.5℃左右,具体到某一年份,偏高幅度更大一些,甚至出现温暖如春的局面。
2.夏凉有利于小麦病虫害越夏
小麦全生育期结束后,危害小麦的病虫分别以病原生物或以卵蛹幼虫成虫等各种方式在自然界中潜伏下来,度过夏季高度酷热的不良环境。但由于近年来夏季气温连续偏低,特别是在几种主要小麦虫害产卵孵化盛期的6月上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连年下降。一般说来,昆虫的生活适宜度在22-33℃之间,大于这个范围,才会出现停育和致死。1992年后,桐柏6月份平均高温大都在33℃以下。
3.秋暖有利于地上地下害虫猖獗
桐柏气候中一大特点就是秋温高于春温,这说明桐柏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并不典型,仍具有一些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近些年这种特征更加明显,秋温呈增高趋势,而春温有些偏低变化,终霜晚且初霜也推迟。这一气候变化延长了小麦冬前生长期,有利于形成壮苗标准而安全越冬,但也给小麦地上害虫(如蟋蟀)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蝼蛄等)延长了活动期,推迟了入土深层越冬的时间,在地上或地下麦层危害小麦的生长,或咬食作物的根部或地面的真叶及嫩茎。一般说来,它们秋季活动的适宜气温为18-12℃,平均气温下降到12℃以下时,入土潜伏冬眠停止危害。近5年我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终日平均出现在11月7日,较常年偏迟两候,10月份平均气温16.4℃,较1972-2000年28年平均值15.7℃偏高0.7℃。由于地上地下害虫存活基数大,危害时间长,一些早播麦田受害明显加重。从1992年、1993年两年我县早播麦田基本苗大面积受金针虫危害麦田严重缺苗断垄的实际调查分析,秋季特别是10月份气候变暖是桐柏地上地下害虫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
4.春末阴雨增多有利于小麦病虫害发生
近几年小麦扬花至乳熟时期,桐柏水量明显增大,雨日、露日、雾日偏多,近地空间水气充盈,大田郁蔽,植株间通透性不良。这种多雨与高湿的环境条件若与适宜的温度条件,对真菌和细菌病害滋生是有利的,对水生、半水生类昆虫生长发育也是有利的。只要叶面有水膜或者空气达到饱、过饱和,病菌孢子就会急剧萌发和迅速侵入,好湿性的害虫也会大量栖息和大面积蔓延甚至流行。近几年危害严重的小麦三种锈病(叶锈、条锈、杆锈)、白粉病和小麦吸浆虫、麦蚜虫等,均与桐柏多雨高温密切相关。其中1991年度危害面积达20万亩以上,占全县麦田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有些小麦病早害,过去桐柏从未发生,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开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于春末多阴雨天气出现,桐柏近些年梅开几度,程度或轻或重发生危害。仅1993年度就造成全县小麦平均4成的大幅度大范围减产。
5.抗御小麦病虫害的对策
(1)加强群防群治,不能搞零星防治。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地流失,部分农田基本上是“望天收”。要注意发挥植物保护的群体效益,努力做到普遍防治统一行动。
(2)推迟小麦播期。由于近几年广大农户因水利效益差而只有抢墒早播,不但密度高而易流行病虫害,并且秋季也常发生地上地下虫灾,盲目早播弊多利少,应适当推迟播期。
(3)秋季药剂拌种、春季一喷三防的近几年行之有效的治虫防病方式,应大力加以推广和坚持。
(4)坚持防病治虫综合治理,不搞“单打一”。要查明寄主,消除病源虫和改善环境,搞好植物检疫,采取深耕、轮作,调整播期,灌溉,晾墒,改善田间通透性,消灭杂草与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彻底消灭病虫害。
6.结论
随着气候的变暖,季风的进退及四季的更换导致了气候异常,从而引发了各种气象灾害,加重了桐柏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给小麦生产带来极大的灾害。不利的气象条件,如暖冬、干旱、连阴雨和暴雨等的频发,不但会直接危害小麦,还会诱发病虫害,致使小麦病菌丝、孢子及麦蜘蛛、麦蚜虫等害虫大量高速繁殖、高密度存活,造成间接危害。因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或措施,积极培育及选用抗逆品种,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期,采用药剂拌种,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措施,推广“一喷三防”,坚持防病治虫综合治理,是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必要途径。气候的变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气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科]
【参考文献】
[1]费秋英,古建泉等.应用气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3]河南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手册(农作物分册)[M].河南省气象局,2009.
[4]李巧芝.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河南气象,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6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