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雅婷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西江经济带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黎雅婷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发展西江经济带既符合国家的战略要求,也符合广西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拥有大批能够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针对当前西江经济带的发展需求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从创新理念、体制改革、师资提升、环境营造四个方面构建适应西江经济带发展需求的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西江经济带;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广西要积极推进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的“两区一带”的战略思路,更好地适应和促进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2年8月正式批复实施《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一《规则》有利于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加快西南地区大开发的步伐;有利于打造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基地;有利于加速沿江产业和城镇集聚,实现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和西江内陆地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沿江老少边穷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实现西江流域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1]。
当今,人力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同样,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求拥有大批能够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能否发挥西江流域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更关系到西江流域的全局发展。地方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除了人才培养以外,还附有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依托地方、同时服务区域经济成为地方院校建设和发展的一大特色,西江经济带发展与西江经济带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培养大批能够直接参与到发展和建设当中的、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西江经济带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学科设置起到了导向作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与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使应用型教学和科研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为西江经济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加强西江经济带的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西江经济带人力资源开发,保证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顺利实施,促进西江流域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而西江经济带的地方院校则担任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使得西江经济带的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良好地相互促进。因此,只有明确地方院校使命,才能培养适应西江经济带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西江经济带发展、地方院校与应用型人才关系图
西江经济带广西区域包括7个沿江城市:南宁、柳州、梧州、贵港、来宾、百色、崇左;土地面积13.09万平方公里,人口2522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12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55%、54%和58%[1]。总体布局以南宁为中心,柳州、梧州为副中心,优先形成南宁——贵港——梧州、柳州——来宾沿江城镇和产业集聚区段[2]。《规划》包括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等,力求将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实施‘两个大局’战略的示范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区、西江开发轴的先行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门户区”[3],然而当前西江经济带的地方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仍存在与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矛盾的地方。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与西江经济带发展需求的矛盾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于人才培养方向起着统领和指导的重要作用。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院校最大的优势是与地方经济社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各地方院校根植于当地经济社会,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积累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然而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部分地方院校盲目效仿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一味追求硕士点乃至博士点的建设,忽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状。一方面是西江经济带发展急需的特殊人才短缺,如规划中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提出建设“产业承接区”、“高端产业区”、“资源特色区”三大分区,均急需大批能够掌握珠三角转移产业技术,拥有高端产业技能和能够开发经济带特色资源产业的应用型人才,而另一方面却是地方院校毕业生因缺乏紧缺岗位所需技能,不符合岗位要求而造成就业难现象。此外,地方院校毕业生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相比,在应聘数量有限的研究型岗位时竞争力相对较弱,更加剧了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西江流域属于人口密集地区,西江经济带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实质为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并非真的缺乏劳动力资源,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区域人口教育发展程度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地方高校未能紧密结合西江经济带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错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制与西江经济带发展人才需求的矛盾
尽管当前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号召下,许多地方院校举起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旗帜,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惯例的影响,许多院校仍然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变成“换汤不换药”的口号运动。这首先表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布失衡,在许多院校中教学理论教学仍占绝对多数比例,部分课程甚至只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完全未列入教学计划中。尽管教师能够在理论教学中融入西江经济带发展的相关知识内容,然而由于相关知识内容较为零碎,缺乏体系深入学习,单纯的理论教学仍难以使学生深入认识与了解经济带的发展。第二,专业课程设置应用性不明显,许多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在专业特色上体现不明显,课程教学以广泛层面的基本理论课程为主,导致学生无法深入掌握相应专业的学科知识,更难以在毕业后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到西江经济带建设当中。第三,教学方法仍以“填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尽管随着教育资源投入的加大,许多院校已从原有的粉笔板书教学转为实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但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现象仍然时有出现,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教学效果较难提升。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西江经济带发展需求的矛盾
随着国家对西江流域及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大力扶持,西江经济带发展正迎来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西江经济带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拥有既具备良好学科知识,又深入了解经济带发展的实践型教师队伍。然而,目前地方院校具有实践能力与经验的师资非常短缺,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师资更是匮乏。此外,各地方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仍以教学研究型为主,教师职称评定等制度与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相脱节,教师工作中缺乏提高实践的能力,缺乏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动力,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对西江经济带缺乏整体的了解,因此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认识西江经济带事业的发展。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境与西江经济带发展需求的矛盾
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到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西江经济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并非单靠高校即能完成,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实践环境。目前西江经济带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校内实践环境与校外实践环境双薄弱现象。一方面由于受我国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传统的影响,高校的实践教学普遍较为落后,具体表现在西江经济带地方院校为专业实践教学投入普遍不足,各种硬件设施不完善,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所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部分院校更是尚未建立教学实验室。另一方面,尽管招收实习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压力,但同时由于实习生不熟悉工作岗位要求而带来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增加等问题也使得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意提供实习场所与岗位,或只能提供低端的体力劳动岗位为主的实习场所。而地方院校由于缺乏集中毕业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只能采取“放羊式”的分散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实习目标难以达到。
针对当前西江经济带发展需求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矛盾,结合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际需要,地方院校应构建以“理念创新为前提、体制改革为主干、师资提升为支撑、环境营造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树立服务于西江经济带发展的培养理念
俗语有云:高度源于视角,理念引导行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始于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因此作为西江经济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首要任务。地方院校应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够直接服务于西江经济带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从生源和就业区域看,西江经济带的地方院校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广西区内,在劳动就业大军的组成中本地院校毕业生也占了相当高的比例,由此可见,西江经济带既是地方院校学生资源的供应者,又是地方院校“产品”的销售市场,西江经济带本身就是地方院校培养人才的检验场和人才大显身手的大舞台,因此,地方院校应树立服务于西江经济带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院校自身特色,调整教学培养方向,培养的人才既要熟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适应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结构的现实需要。首先是在专业设置上,应紧扣西江经济发展产业的需求,优先开设经济带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取消部分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紧密,院校自身培养又不擅长的学科专业,力求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打造西江经济带人才小高地。例如作为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方兴未艾,广西正在携手泛珠各方特别是云、贵、粤、港共同打造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这必然带来今后一段时间里航运、物流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对航运、物流等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也会明显增加;又如西江经济带林木资源丰富,林副产品(松脂、药材)加工、农副产品种植、蔗糖产品技术等也均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应及时开设相关专业,以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投入到西江经济带建设中。其次,由于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没有培养方案的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只会成为空洞的口号,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融合服务于西江经济带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注重引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地方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也能促进西江经济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西江经济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制
目前教育学界普遍认为,教学内容在选择与组织时主要受到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社会需求三种因素的影响。实践表明,单纯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或者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中心的理论对人才培养均存在缺陷。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科知识与学生爱好的教学体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成长,并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因此地方院校应以体制改革作为西江经济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干,紧扣西江经济带地区的发展需求,结合各专业学科知识特点及学生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制。在学科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性课程,例如结合西江经济带发展中“加强与珠三角、大西南、北部湾和东盟国家的区域与国际合作”的要求,可以考虑适当将粤港澳以及东盟国家等相关知识融入各专业学科的课程当中,个别专业还可考虑增加开设此类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西江经济带的发展需求。其次,应合理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适当压缩通识类及基础类课程的比例,加大专业技能培养和实习实训类课程的比例,充分体现强化能力,突出实践的要求[4]。再次,应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科及教学实际的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合作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基于问题式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将西江经济带建设中相关行业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到现实中寻求答案。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处于青年期的成年大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更有强烈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式”教学转化为“主动式”教学。
(三)打造西江经济带优良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其亦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师资提升是西江经济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组建应用型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采取内外双管齐下的方式着力推进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内可采取培养进修的方式,通过专门培训、定向研修、基层任职(挂职)、地方企业兼职(挂职)等形式,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对外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积极从西江地区科研院所、相关企事业单位通过兼职、兼课、特聘或研究项目招标等形式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其与校内教师队伍形成互补与促进。第二,积极组建围绕西江经济带发展的教师科研团队,深入研究经济带发展的实际需求,如梧州学院在原有的“粤港澳产业转移研究中心”基础上,于2011年组建了“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团队”。通过团队项目开展课题研究,既能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又能充分运用高校科研成果促进西江经济发展。第三,制定应用型教师激励机制。在原有的教师考评制度基础上,增加对教师实用性技能的考核条件,如在教师职称评定上,除了在现有的科研成果要求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符合实践应用能力条件的教师。地方院校应充分运用考评、晋升、奖励等多种激励形式对教师形成价值引导,在教师队伍中形成“创实践先锋,争应用模范”的浓厚氛围。
(四)创造西江经济带良好实践环境
教育学界认为,教育除了学校课堂等显性教育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能力等产生影响。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隐性课堂,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能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广大的锻炼和发展平台,它能与学校形成互补促进作用,使应用型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是西江经济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改善校内实验环境,积极构建由基础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实验教学组成的三级实验课程体系,其中基础实验教学可由学校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教授,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实验教学则应更多地结合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三级实验课程体系得到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应联合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改变实习内容多为参观、走访、参加低端体力劳动等状况,通过到相关单位采用“拜师”、“结对子”的形式增加实际操作的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实行“双师制”,即采用校内实习导师与校外实习导师共同负责的形式,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此外,应积极提倡通过教师科研团队带领学生实践,如前面所提及的梧州学院的“粤港澳产业转移研究中心”和“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团队”,可通过此类教师科研团队带领学生开展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科学研究,从而达到扩展科研团队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双赢效果。
总体而言,发展西江经济带既符合国家战略要求,也符合广西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对于完善人口和经济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5]。地方院校应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多管齐下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而更好地为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西江网.专栏:《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EB/OL]. (2012-09-18)[2013-1-18].http://www.xjhjsd.com /staticpages/20120918/xjhjsd50583fb7-23533.shtml.
[2]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摘要)[J].当代广西,2011(7): 13-15.
[3]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力争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EB/OL]. (2012-08-15)[2013-1-18].http://www.gxzf.gov.cn/syttxw/ 201208/t20120815_414901.htm.
[4]林飞,郭亮,李晓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1):92-94.
[5]覃茂鑫.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蓝图绘就[J].当代广西,2011 (17):27.
An Analysis of Applied TalentsM ode of Loc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ijiang River Econom ic Belt
Li Yating
(Wuzhou University,Wuzhou 543002,China)
Developing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national strategic requirements but alsomeets the objective needs of Guangxi’smodernization.It is essenti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jinag River Economic Belt to be arm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capable of serving all the lines of local economic society.In view of the unbalance between the current requirements of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this paper,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of innovation of training idea,systematic reform,improvement of teaching force and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makes an analysis of building up a trainingmode for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Local colleges;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D642.4
A
1673-8535(2013)03-0099-04
黎雅婷(1985-),女,广西梧州人,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高坚)
201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