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构想

2013-03-14 07:04朱良华
梧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西江经济带广西

朱良华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构想

朱良华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开展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对于广西把握当前发展机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目前鲜有人开展相关研究。建议以协同学和创新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影响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可操作性强、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探讨培育和提升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

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构想

一、问题的提出

7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由国家发改委组织拟订的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等7个区域发展规划审批计划,这标志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工作正式启动。广西自2009年以来就力推将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这一梦想终于实现。这无疑又将是广西加快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

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基于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宏观背景,以协同学、创新理论为指导,对广西西江经济带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区域协同创新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构建一套系统科学、可操作性强、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估,明确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与其他先发展地区的差距,并查找原因,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出对策建议,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具体表现,无疑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如果能够从理论上设计广西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建立该区域的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广西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提出协同创新能力培育策略,那么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而且弥补了广西西江经济带理论研究的不足,完善了相关研究体系。

二、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从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公开的文献资料来看,尚未有人专门针对西江经济带开展协同创新能力评价问题的研究。不过,有不少学者对于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进行了关注和探讨,这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下面,主要从协同创新理论和创新能力评价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本项目的相关研究现状。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则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3种类型。这里所探讨的“协同创新”则就是指“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协同创新。

(一)关于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

“协同学”是一门关于协助的科学,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主要研究在外在参量的驱动下协同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协同创新是指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创新完美结合,是大学、科研院所和公司等有关组织一起增强创新能力的一致措施[1]。协同创新的内涵可以看作是产业内部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以及产生系统叠加非线性创新效用的过程[2],这正成为“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历史地来看,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模式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技术与市场互动模型、集成并行模型、系统集成和网络化模型[3]。而创新模式发展到系统集成与网络化阶段,则明显表现为产品、工艺、市场以及制度等创新对象的协同创新。随着创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区域协同创新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比如,侯普光在研究中提出了建设协同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顾菁、薛伟贤则在解析产业协同创新内涵及效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理论体系的要素及结构,提出了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张仁枫、王莹莹从承接产业转移视角对区域协同创新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高校、政府和技术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配合与作用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是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体现[4]。李煜华、武晓峰等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策略进行了研究[5]。汪秀婷则基于系统视角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并分析了其动态演化方向[6]。自2011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协同创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产学研用必须深度结合、协同创新。温兴琦、李燕萍基于领导型用户的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用结合应注意的问题[7]。

综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学者们对协同创新的语义、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协同创新的特征、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研究焦点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问题很有可能会成为协同创新研究的新领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现有研究对协同创新构成要素的系统研究及运行机制的整合研究有待深化,尤其是关于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现在学者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层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尚未有人在协同创新能力量化评价的基础上,去深入系统地探讨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从而无法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关于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个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不仅依赖于特定机构的表现,更依赖于系统中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8]。为此,国内外学者曾针对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对创新能力进行过评价研究,围绕国家、区域和高校创新能力建立了多种不同的评价体系。比如,我国科技部资助项目“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与政策研究”课题组认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能力系统,并不是指一项能力,而是由若干能力要素组成,是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产业化,获得商业利益的能力。该课题组设计了从投入能力、扩散能力、支撑保障能力和产出能力4个方面评价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9]。而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则主要有三种思路:从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要素、主体要素及其功能出发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0-12];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投入和产出出发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3-14];从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网络出发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突出创新主体的协同作用[15-16]。这些研究的评价角度虽然有所不同,但所采用的具体评价指标却有很多共性的内容。如反映区域创新资源、创新支撑、创新基础设施,采用区域人口、区域GDP、区域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的投入等指标;反映区域创新环境及政策,采用风险投资、外商直接投资、通信普及率等指标;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采用技术市场成交合同及金额、新产品产值等指标。高校是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高校进行各种类型创新活动的条件、过程与结果的总和[17]。因此,在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常常借鉴国家、区域创新成立评价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强调高校科技创新系统中影响创新能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18]。

从上述在国家、区域和高校3个层次进行的有关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虽然未能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都强调了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认为创新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无疑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各个学者提出来的指标设计,也将为我们开展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提供有效的借鉴参考。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信息、知识等创新资源瞬息万变,区域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在迅速发生变化,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层面的协同创新,正成为提高个体和整体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广西西江经济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协同创新应该是推动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与有效路径。关于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个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应该是立足于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措施。而这正是笔者进行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构想的创意由来。

三、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构想

根据前面的分析,下面主要从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技术路线、创新之处3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构想进行思考。

(一)关于研究内容与目标的设计

笔者对于开展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内容主要设定为3个方面:首先,从理论层面对当前有关协同创新、创新能力评价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并对协同创新能力的概念与构成要素进行界定,从而为开展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其次,建立区域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对模型的理论假设进行论证,并以西江经济带为例,对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三,基于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广西西江经济带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研究,并根据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出西江经济带自主创新活动中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三个内容包含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逻辑严谨,浑然一体。

基于前面的三大研究内容,可以对应地设定三大研究目标,以此来指导和评价研究活动。这三大研究目标分别是:(1)在综合分析前任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调研,构建区域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2)设计出广西西江经济带自主创新活动中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基于广西西江经济带自主创新活动中协同创新能力的量化评价结论,提出协同创新能力培育和提升策略。

(二)关于研究技术路线的设计

按照需要研究的内容和拟实现的研究目标,笔者初步设计出了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技术路线图

笔者建议将整个研究活动划分为4个阶段:理论研究、模型构建、实证研究、对策探讨,这4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进行。相关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基于广西西江经济带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协同创新能力量化评价结果,在现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系统的、具体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其中,基于协同学、创新理论等理论指导构建区域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这是研究的关键也是难点之一。因为后面的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评价能力指标体系就是以区域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为依据的。

在研究方法上,笔者的建议是要尽量做到“两个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即通过阅读、分析与本项目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得到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并根据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演绎和比较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同时,深入走访、调查广西西江经济带的产业园区、骨干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了解广西西江经济带的自主创新现状,搜集整理区域内有关协同创新的各种数据,通过实证研究为区域自主创新活动中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结合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具体情况,从协同理论、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等方面分析相关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三)关于研究构想的创新之处

关于研究构想的创新之处,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是特色之处,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当前的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进行了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国内尚未见到公开发表的关于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中,理论界目前主要集中于探讨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而本研究构想提出,基于协同学等理论,去研究区域自主创新中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和拓展了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内容。

其次,基于“因素模型——量化评价——对策建议”的解决问题思路更加科学,与当前的定性研究为主相比有一定创新性。本课题提出基于区域自主创新中的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广西西江经济带自主创新中的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评价,再根据评价结果的指导,探讨培育和提升广西西江经济带自主创新中的协同创新能力的策略建议。这一研究思路,以模型为指导,以数量关系为依据,实现了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相对科学,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侯普光.基于协同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4).

[2]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

[3]张淑莲,胡丹.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6).

[4]张仁枫,王莹莹.承接产业转移视角的区域协同创新机理分析——兼论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

[5]李煜华,武晓峰.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

[6]汪秀婷.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企业导报,2013(8).

[7]温兴琦,李燕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究——基于领导型用户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

[8]郭哲.纵览国家创新系统[N].科技日报,2002-08-16.

[9]张于喆,张义梁.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5).

[10]罗守贵,甄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3).

[11]花磊.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

[12]魏康宁,梁木梁.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2(3).

[13]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2).

[1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15]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04(3).

[16]何亚琼,秦沛.一种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视角——区域创新网络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6).

[17]陆书根,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科技评价[C]//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陆根书,吴军华,张晓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F207

A

1673-8535(2013)04-0029-05

朱良华(1980-),男,湖北仙桃人,梧州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协同创新。

(责任编辑:覃华巧)

2013-06-23

广西高校“十一五”重点建设研究基地:粤港澳产业转移研究中心(桂教科研[2007]20号文);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2011C012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西江经济带广西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西江华彩路
西江苗寨
广西尼的呀
大美西江
梦圆西江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