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合舫
2012年,被广泛传播的世界末日并没有降临,太阳照常升起,但在企业界,一些曾经被我们视为模范和经典的公司却走到了末日,或显出了日薄西山之态,如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惠普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公司开创或延续了过去的辉煌,如IBM、三星、苹果、谷歌等。基业长青一直是大部分组织所永恒追求的目标,企业也更不例外,而概括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可学习、可复制的模式意义的理论则是管理学界的目标。但从这些好公司的衰落来看,这似乎仍然是一个看起来没有答案的课题。
当然,新形势、新现象就会催生新课题,带来新的思考、理论和实践,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斌教授认为,好公司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只是在内部管理上做得得当,但如果不能知晓天时,则有可能正走在快速、有效、灭亡的路上。而原来的MBA和EMBA教育则主要侧重于内部管理,这催生了其对EMBA课程进行改革的创意,并最终形成了清华经管的由“天”、“地”、“人”、“通”四个课程模块构成的EMBA课程改革方案,在新版课程体系中,“天”模块主要是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的课程,包括中国经济与金融、中国法制与政治等;“地”模块主要是企业经营的管理之道,包括财务会计控制、营销管理等课程;“人”模块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也涉及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包括思维、决断与领导力、家族企业等课程;“通”模块指的是古今、中西、文理、商工八方汇通,包括清华探究、行知中国等课程。旨在打造知晓“天时”有高度,把握“地利”有深度,创造“人和”有温度,“会通”八方有广度的行业领袖。
从这个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企业管理内容在这个体系中只是占据了“地”这一部分,而新课程则对管理者在内部管理之外的知晓天时以及创造人和等方面赋予了更大的权重。其实,经济学在关于企业的性质的研究中,主要有三个领域,分别代表了企业的三个侧面,科斯着重从成本角度关注了企业和市场由于成本差异而形成的边界,而奈特则从风险角度关注企业的对抗风险的能力,熊彼特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拥有特定企业家才能的人通过“破坏性创新”开拓新的产业模式和产业空间的能力。风险、效率、创新构成了公司运行的三要素。我们如果从风险角度来看企业,看到的就是企业的“天”;如果从效率角度来看企业,看到的就是企业的“地”;而从创新角度来看企业,看到的就是企业的“人”。
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是我们的固有思维,并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而“通”则类似于“内圣外王”,因为王的传统含义就是贯通“天地人”,所以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这个EMBA课程改革方案可以看到,中国本土的商学院教育开始从单纯地从西方管理课程的引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和升华,并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智慧相结合,力图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但是,我们且不说是否有这样的师资体系能够把“天”、“地”、“人”、“通”各方面的理论研究得透,并传达给学生,即使说这个体系正确而全面地存在着,它会不会成为一个制造CEO的机器,这边是懵懂的管理者进去,两年之后那边出来的就是优秀的领导者?大家肯定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除了跟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理论和实际能力的转化之后还需要一个力行的过程。
“沉舟侧与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批曾经的好公司倒下的同时,另一批公司则通过自己的成功对好公司进行了新的诠释,而且里面可能孕育着新的管理理论上的革命。所以好公司沦落之际,也正是管理研究大有作为之时,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崛起和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将有更多的中国智慧体现于管理和经营实践之中并通过理论上的当代化而发扬光大。
中国工业评论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