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丽(昌黎县文体广新局 河北昌黎 066600)
文化是人类生存资源的灵魂,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繁荣的象征,是人脑智慧的反映。综合国力的形成与发展,文化是支柱,是杠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质量提高取决于文化是否发达。
目前,农村的各项事业正在蓬勃的发展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群众文化生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用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加强农村发展步伐的必要途径。但是,近年来,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发展经济的大气候下,由于忽略了文化建设,腐朽落后的文化有抬头之势,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引人担忧。按照“三个代表”、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应该认真正视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现状,应该精心的研究农村文化该如何发展之大计。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现状是:体制改革不到位、不健全、经费投入无增有减、文化队伍涣散、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农村文化工作陷入这样的窘境,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原因之一:重视程度不够。决策人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差,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没有把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一年不研究一次文化工作;对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投入微乎其微,有的地区根本无投入;对文化工作者不使用,不培养,致使人员流失;文化设施挪做他用,文化工作者改做其他。部分乡镇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有的把经济和文化割裂开来,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要求文化站去创收;有的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原因之二:文化产业未形成规模。为了增强文化本身的造血功能,许多文化单位开展了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有偿服务活动,以搞活文化事业,但由于政策得不到优惠,人员得不到充分利用,资金得不到保证,大多半途而废,靠自身发展的路受阻。文化产业不能形成规模,源于思想认识落后。在如何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国家兴办与民间经营相结合道路的问题上,在如何大力发展电影专业户、演出专业户、图书专业户、文化娱乐专业户等问题上没有认真动脑筋、想办法,因而自我发展能力弱。
原因之三:机制体制不顺。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文化站人员的“人、财、事、物”四权全部下放到了乡镇,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该怎样管,文化主管部门丧失了管理手段,也很少管理,力不从心,使文化站人员职责不清、无责可守,工作不能正常运行。县、乡、村基本脱节,各项政策待遇得不到落实,使文化站工作人员人心浮动,县、乡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形成有无都可的局面。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村文化工作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结合我县实际,在各个乡镇建立集宣传教育、图书阅览、广播电视、科技推广、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科普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所谓“四定”即:定人员、定经费、定指标、定奖惩。“一统”就是整个的农村文化工作有文化部门统一管理,监督运营。农村文化实行文化统管、政府主办、市场运营的模式,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乡镇设文化助理,村村建立文化广场,继续巩固和开展文明生态村、文化示范户、文化个体户的建设,加强管理和扶持力度使其发挥主体服务功能,以点带面,力争每年都有新的文明生态村、文化示范村、文化个体户的出现,辐射全面。加强农村不同部门之间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由政府给乡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多功能的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力度使其发挥主体服务功能,形成县、乡、村一条龙的格局。
一是要把好选人关。在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的前提下,文化部门要有效的监督和参与人事选拔,注重培养和选拔复合型人才。要建立健全文化部门工作岗位规范,逐步实现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切实推进基层文化工作人事制度改革。因需设岗,因德、因能任贤,注重调动其积极性,让人才为文化发展多做贡献。二是摆脱“窘困”关。通过立法保证工作人员工资和基本业务经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其它非经常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经费支出,保证一定的支出比例。三是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农再次,要完善一些规章制度,包括考勤考核制度、财务制度、档案制度、呈报制度等,使得责任制有效实施。
各地因地域特点、风俗习惯、自然景观等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文化,这一文化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众认可,便于参与。因此在特色文化的氛围内,极可赢得群众,有利于民众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各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民众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用特色引领农村文化,并要充分发挥本地的特色文化优势。建设特色文化村,就是在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村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以文化凝聚人心,用特色文化塑造村庄形象,建立特色文化村;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从而提升文化品位,打出文化品牌。
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抓好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才能务实基层文化的基础,巩固基层文化阵地。面对现行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建议各级政府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文化设施缺项的尽早立项,乡镇文化站被挤占和挪用的应尽早恢复,对于危漏房屋投入必要的经费加以修缮或改造,力争在短时间内扭转文化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乡镇政府在加大对文化工作经济投入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组织协调镇内相关部门及大型企业参与文化建设。如建设一个可以开展大型文艺演出的活动室、对农村开放的农民图书馆,环境优美的文化广场或健身场,宣传地域文化或农民艺术家作品的临街画廊等,都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最基本的活动阵地。
以活动和精品提高农村文化工作的影响力。要充分利用特色文化和文化精品展示文化品位和文化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观念,改革群众文化活动方式,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积极创建具有相当规模的和广泛影响的政府常设性群众文化活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每年要搞一次农民文艺调演,逐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档次和知名度,并使之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要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及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力争取得好成绩,扩大影响面。同时,要做好群文理论的精品创作工作,确保农村文艺作品在数量、质量上在省市内处于领先地位。鼓励和倡导群文干部对群众文化进行调研和探讨,使群文理论真正成为群文工作的指导和引导。要加大民间艺术的挖掘和整理,并在地域性、民族性群文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展示交流,借以赢得合作。
总之,各级政府和部门只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指标中,切实履行宏观规划,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履行文化市场的管理职责,才能使农村文化事业健康蓬勃发展,使农村文化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