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莉(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海南海口 570000)
在素描基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首先面对一个形的问题,形是绘画作品的第一要素。对于学生来说,解决形的问题也就是第一位的了。素描就是让我们从对象中获取形,然后具有创造艺术表现力的形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人们由于先天对形的朴素认识干扰了绘画的诸多要素,比如透视规律等,因而我们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素描训练,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技巧,让手、脑、眼协调起来。
在素描初级训练的时候,学生获取形的能力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三维物象的形向二维的绘画形转换存在一定的隔阂和障碍,也就是说,是将具有三维特性的物体转化成平面的具有二维特性的画面时,我们的观察方法并不能完全将三维转化为二维,从而使画面上的二维的形与现实的物体存在一定差距,于是我们就觉得画出来的物体不准确。因此,在这里我个人根据实践,提出一个在观察上的方法,完成观察上的二维化,并在观察的时候能二维、三维相结合。这种方法我称之为“剪影法”。
据我所知,“剪影”这一名词在《素描大要》中就有所提及:“只有长、宽并不能成为体,不许与向里深进去的透视深度线相联系,才能产生占有一定空间的体积,既然是透视线,自然会不同程度地缩短。没有经验或透视学知识不足的人,往往会画的长,因此必须时刻看‘形’,看‘剪影’,这样透视变了的形是不难捉住的”。其实孙文超先生在此提出的“形”和“剪影”都是立体物象外轮廓在视平面上的投影,即平面外形,也就是说在观察时把立体的形转化成平面的形。
如图所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立方体(图1),图中所示A、E之间,E、F之间,F、B之间的实际距离也是10厘米。即ABEF为正方形。当我们在描绘该正方形时,在透视规律的作用下a、e之间,e、f之间不再是10厘米,向内延伸的正方形ABEF就变成了平面的梯形abef(图2),换句话说,ABEF的剪影就是abef。这就是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图像所发生的基本透视规律,也是我这里所说的“剪影”法的基本原理。
但我们在素描训练中,面临的对象往往要比这复杂的多,我们就应该从这个简单形体中找到描绘复杂物体的方法。比如画半侧人像时,人的两肩之间的距离会因透视而发生缩短变化,整个胸腔这个长方体的“剪影”比正面会变得窄而长,而本来处于正中间的脖子也会变得离远处的肩膀很近。同样,人的颜面部分(正面)也会变窄。当然,具备了一定的透视知识后,这一点我们是不难觉察的,但问题是我们又很难把她画准。这时我们不妨就试试“剪影”这个方法,把它简化成平面几何形,然后用最概况的线把它表现出来,对象的外形轮廓构成的简化的基本形应体现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动态特征,是接近正方形、三角形还是梯形等等,形象越简要,出现的差错就越少,解决问题的人物就越单纯,也不容易被一些繁琐的局部所干扰。如果我们按照轮廓上的起伏一个一个的描绘,试图想一步到位,完全忘了对象概要的“剪影”,结果会是处处错位,无法收拾。
图1
图2
当然,我们描绘物体不能只描绘它的外轮廓,更应该注意到与外轮廓共同构成物体体积的内轮廓即结构线。当内、外轮廓线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体积,一个有内在结构的体积。我们应该认识到物体的具体比例、特征和结构之间的穿插关系,在我们起初画形,打轮廓的时候就应该有这个意识,因为物体的轮廓是形体运动的结果,形体结构变了,轮廓也就会随之而改变。所以单凭平面剪影要画准形,也是力不从心的。有些同学看到某些范画起稿时的几根线条,或者大师的简练的素描,就认为只在平面认识上画素描就够了,岂知画家眼中的对象始终是立体的形和画面平面形是相结合的。而我这里提出的“剪影形”只是在透视变化较大,形体结构较为复杂、我们不易把握的时候,在立体和平面观察相结合时才是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否则,这个方法就是与形体的概念相违背了。
总之,这个方法只是在初级素描训练时的观察方法上的小技巧而已,是对透视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不是理解透视原理的根本,所以,当我们对透视的掌握到一定程度,也就不需要了。
1.孙文超著.《素描大要》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