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民族与时代性特征对钢琴人才发展的影响

2013-03-11 15:04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天津300073
大众文艺 2013年9期
关键词:时代特征钢琴创作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天津 300073)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特征

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音乐发展观念,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在创作钢琴作品时,运用了走传统西洋创作道路,融入民族元素,创作民族风格作品的方式,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深受听众喜爱的作品。

(一)民族元素的渗入

1.中国化复调

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融入中国式复调元素的尝试者之一是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

代表作品是《牧童短笛》和《小曲》。他把民族化旋律编织在对位手法中,创作出中国化的复调作品。另外一位音乐家于苏贤先生创作的中国化复调作品,也注重西洋复调手法与中国音乐元素的结合。《D羽调式赋格》选用了李焕之改编的弦歌合唱《苏武》为主题;《A商调式二重赋格》体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出塞》的意境,主题具有西北民间音乐风格和民间吹奏乐风格。这些作品是中国化复调创作手法的经典之作,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民族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的运用

五声、六声、七声旋律作为具有中国民族元素的旋律,在作品中被广泛应用。五声性旋律的和声包括三度结构性和声与五度纵合性和声,在和声进行中常运用复调性和音型化织体(如桑桐的《练习曲》)。我国民间调式、调性在扩展变化的手法上常采用同宫音系统的六声、七声调式;上、下五度宫音系统的调式转调。以此为基础,进行复合调式,(如桑桐的《藏族民歌》),同调式七声性的扩展,(如杨振维的《永丰屯是个好地方》),同主音混合调式,(如邹鲁的《青春之诗》)等创作手法的拓展。

纵观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民族化特征的钢琴创作道路是中国音乐人始终坚持的。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三个阶段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是钢琴人才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依据。只有表现出作品的时代风貌,才能更好地把握每个时期作品风格,才有助于钢琴人才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各个时期作品的时代特征

1.20世纪初作品的时代特征

从30年代正式发表钢琴曲以来,在近二十年间,由赵元任、江文也、贺绿汀、丁善德等中国音乐家创作的钢琴曲都显露出中国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这些作品以中国古代文化、音乐传统为内涵,表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传统精神,体现了当时淳朴、乐观的民风。在那样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时期,既有“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意,又有20世纪音响概念音乐作品的传入。正是在国外现代创作技法的影响之下,实现了民歌与无调式和声结合的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在现代技法与民歌元素结合方面进行了首创。这种多种创作元素并存的时期,走的依然是民族化创作道路。民族化创作的提出和实践,正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他为今后中国作品创作开辟了道路,积累了经验。

2.50至70年代作品的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的钢琴创作思想深受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指示:文艺作品要有“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周恩来总理有关音乐创作“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指示的影响,在瞿维的《花鼓》、储望华《翻身的日子》、刘诗昆与潘一鸣的《青年钢琴协奏曲》殷承宗的《红灯记》钢琴伴唱、集体创作的《黄河》协奏曲等作品中,都凝结了中国音乐爱好者喜爱的钢琴语汇,与人民生活贴近的题材,以及民族主义文化内涵。这一时期既是民族化创作发展的繁荣时期,也因为历史原因,造成钢琴作品创作和演奏的停滞局面。虽然中国钢琴创作实现了大众化的发展历程,但在70年代之后才重新进入大发展时期。

3.80年代以后作品的时代特征

自80年代起,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已经不受非音乐条件的限制。被各种流派激活的创作思维丰富了创作作品中的音响形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中国作品中受现代主义创作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与前两个时期相比,创作民族化的手法更多,音乐内容更丰富,呈现出民族色彩与时代精神更为个性化的时代特征。

以上这些民族与时代性突出的创作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对钢琴专业人才都产生着强烈影响。

二、民族与时代性作品对钢琴人才发展的影响

(一)民族元素的融入扩展了钢琴人才的弹奏技术

钢琴作为唯一一件可替代乐队的乐器,在交响化和模拟乐器音效方面有着超强的效果。中国民族性钢琴作品中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及演奏手法的借鉴,都为钢琴人才的技术课题发展创造了新内容。因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者有根据内心听觉追求音响效果的创作倾向,没有充分考虑到钢琴演奏的规律和特点,会出现手位摆放特殊,变换频繁,缺乏规律性的情况,容易造成弹奏准确性的偏差。钢琴演奏人才在面对这一技术课题时,要更多的练习特殊的指位和把位,形成独特的练习内容来保证弹奏的效果和准确性。

在旋律与和声、织体方面,钢琴人才在练习过程中,要有指法编订的环节。因为民族调式特点和模仿民族乐器特点而创作的曲调和织体,在演奏时存在“别手”的现象。这时,就需要钢琴演奏人才根据自己技术和手型特点进行独特的指法编订,使弹奏保持流畅,具有较好的情境性和描绘性。储望华的《二泉映月》以鲜明的民族曲调,在作品中模仿了民族乐器二胡滑音奏法,用1指控制左手旋律部分的音,从而获得旋律的深度与厚度,显示力透琴键之感,为音质的丰富与多种情感的表现创造了新的手法。五音性质的琶音奏出类似古筝、琵琶的“划”奏,使演奏人才在模仿民族乐器表现力的基础之上,充分表现出音乐意境,让听者感受民族性作品的震撼力。作曲家瞿维的《花鼓》以钢琴模仿花鼓的节奏,烘托喜庆情绪,发展了钢琴交叉指法,形成了钢琴人才在作品中模仿民族打击乐声效这一新的表现内容。

(二)时代特征决定了钢琴人才的演奏风格

作品时代特征决定作品风格,作品风格影响钢琴人才演奏风格的形成。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三个时期里,其特有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钢琴作品对钢琴人才演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初期的简洁明快演奏风格;中期的多样化、技术全面的演奏风格;后期的开放、个性的演奏风格,对钢琴人才不同效果演奏风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20世纪初的钢琴作品以借景抒情、乐风简朴的时代特征为钢琴人才把握作品风格提供了情境的想象和情感的表达内容。标志性作品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和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这些作品在独特的民族性旋律之中,蕴含了中国式的意境和清丽的风景,演奏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演奏者需在情感体验和内容表现上,贴近那一时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民风淳朴、生活简单、情感纯粹的时代特点,才能激发听者的音乐想象力,感受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音乐的艺术形象。作品的技术虽然不难,但要表现的意境却是没有止境的。弹奏这一时期的作品,重在发展情感表达、情景描绘的表现能力。同时期江定仙的《摇篮曲》、丁善德的《春之旅组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瞿维的《花鼓》,都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作者鲜明的个性。所以,把握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要先了解当时的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才能在作品弹奏中流露平实的感情和悠然的田园气息。

50至70年代的钢琴作品语汇更多样,题材常选用喜闻乐见的内容,在体裁和作品数量上都有所增加。对于大型作品——钢琴协奏曲创作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创作了经典作品——《黄河》。更多的钢琴演奏家开始了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改编,形成作曲家、钢琴家集于一身全面发展的特点,形成创作与演奏高度结合的时期。陈培勋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黄虎威的《巴蜀之画》等作品,运用了不同地区的音乐语汇,表达了多种思想感情,对钢琴人才演奏情感的丰富和地域性音乐色彩的描绘进行了不懈的尝试。而改编曲《夕阳箫鼓》《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更是以传统民族器乐曲为创作基础,更好地进行了钢琴的器乐化、交响化创作,大大的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扩大了钢琴人才学习、演出曲目的范围,使作品演奏的风格形成多样性。

80年代之后的作品以开放、个性化的时代特征,为钢琴人才现代音乐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这一时期是现代作品频现的时期,在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崔世光的《山泉》、王千一的《托卡塔》等作品中,都融入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在构思、色彩、风格上尽显新意。

中国钢琴作品在不同时期呈现的民族与时代特征,对钢琴人才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从钢琴人才长远发展前景来看,担负起民族化作品创作和演奏的职责,势在必行。中国钢琴人才在弹好外国作品的同时,有责任掌握和推广中国钢琴作品,让全世界人民感受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性、时代性,为中国钢琴学派的形成进行不懈的创作和表演。

[1]《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12月

[2]《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童道锦 孙明珠编选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9月

[3]《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吴元 华乐出版社编辑部编 华乐出版社2003年9月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钢琴创作
时代特征与德育走向——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第30届学术年会综述
Jazz
纸钢琴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现代中国出版精神述论及启示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