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美”产生的理论背景

2013-03-11 15:04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大众文艺 2013年9期
关键词:朱光潜艺术美学界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通观西方美学史,鲜有学者进行以社会美为研究对象的讨论,大部分哲人几乎不遗余力地将目光投向与艺术美有关的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学者是在集中讨论“文艺作品何以产生”。早在古希腊,当苏格拉底饮下毒酒在《柏拉图对话录·斐多篇》中问,灵魂是否可见时,克贝为了强调人神有别于是说:“至少对人来说是不可见的”。在充满了原始宗教思想的话语背景下,这种充满神话色彩的“迷狂说”得以确立,即诗人或艺术家在神灵的引导下通过“迷狂状态”从而获得创作文艺作品的灵感。以及后来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的天才说,尼采的酒神精神说,柏格森的直觉说,弗洛伊德的艺术起源与潜意识说,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以致二战后萨特的存在主义,都可以看作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同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恰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之中,于是西方美学界关注“艺术美”的传统就更加明确。第二,黑格尔在其《美学》中称:“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他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其次,“艺术的必要性是由于直接现实有缺陷”,以致最终要“把自然美排除于美学范畴之外”。这样从另一方面说明,看重人类认识能动性的黑格尔欲将除了“艺术美”,这种经过人类思维创造出的美学范畴,之外的其他范畴统统排出在美学研究之外。于是就更没有提及“社会美”这个概念。第三,即便是像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的“美即生活”这样的论断,也并未触及中国美学界所讨论的“社会美”的核心,而且“‘生活’一词在车尔尼雪夫斯基哪里更多不是指‘社会生活’而是‘类的生命’”。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虽然有力的批驳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美学,却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解释,而带有庸俗马克思主义色彩。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西方美学界历来是以注重美学中的艺术性,即以艺术美为传统的。直到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美学家,开始关注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总和时,“社会美”的萌芽才算正式产生。

与西方截然不同,在中国美学界,社会美一般都是作为与自然美、形式美并列的一个独立的范畴被提出。有学者指出:“社会美这个术语,在美学史上过去是没有见到的,因为过去的哲学家,对于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某些社会事物,都称为自然。或者他们不认为在自然之外还有什么客观的社会事物。因而他们认为一切客观事物的美都是自然美,不认为自然美之外还有什么社会美。”。国内美学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首先与我国长期受到儒家思想浸染不无关系。《论语·里仁篇》较早阐释了儒家伦理道德中的美学意蕴:“里仁为美。择处不仁,焉得知?”邢昺疏曰:“仁者,善行之大也。”《孟子·梁惠王》进而将这种隐含有人伦之美的社会关系,扩大为一种具有更具普遍意义的“王天下”之道: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最终在汉代成书的《礼记·礼运》更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构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当然,在道家思想中亦不缺乏这种性质的思想。《老子》就记述了,与“大道”、“小康”在理论结构上相类似的,可称为“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可见,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社会伦常在不同流派中都占有相对重要的位置,而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家庭和睦、长幼有序、风气纯美,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和谐,恰巧成为了社会美滋养的土壤,并最终成为其内涵的重要构成成分。其次,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传统,我国美学界对“美学”学科认识即建立在注重世界客观物质属性的传统之上。特别是五十年代“美是什么”的大讨论之后,以吕萤、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美学”日趋衰微,以蔡仪为代表的“机械唯物论”和朱光潜的“主客观唯物论美学”的光环逐渐被李泽厚的“实践论美学”所掩盖。李泽厚强调美的本质客观性和社会性的同一,这里的“社会性”也就是突出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出了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系列过程。后来的学者,以朱立元先生为代表,进一步开创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样,“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美学界形成了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更是对美学学科理论体系完善的巨大贡献。再次,这种现象与我国基本国情相关,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知识作为话语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亟待其现代化转型。利奥塔说:“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信息机器的增多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知识的传统性质已经被改变”,以至于知识或将成为各国对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掠夺后,又一关注的新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伊格尔顿所说的,假借隐藏在文本背后“形式的意识形态”,某些观念性的东西可以从一种文化婉转地植入另一种文化当中。面对西方话语对美学学科的垄断,中国学人为了打破这种一元化的话语模式,将中国的声音融入世界美学学科话语体系之中,进而提出了“社会美”这个西方美学界绝少触及的美学范畴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了。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思想史历来注重对以人为核心的伦常关系进行探讨,因而在当今社会复杂环境的刺激下,“社会美”的提出就更具现实意义了。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

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95.

③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

④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五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358.

⑤蔡仪.新美学(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86.

⑥何晏注,邢昺疏,朱汉民整理.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1.

⑦赵岐注,孙奭疏,廖名春、刘佑平整理.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

⑧郑玄注,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74-875.

⑨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2.

猜你喜欢
朱光潜艺术美学界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怕站而不怕慢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