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69例
韩 玲
(吉林省人民医院,长春130021)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3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9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孟普司特钠片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为60.87%,有效率为30.43%,无效率为8.70%,总有效率高达91.30%;对照组显效率为40.58%,有效率为30.43%,无效率为28.99%,总有效率71.01%;对两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得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中西医结合疗法;支气管哮喘;麻杏石甘汤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哮喘患者在不发病时与常人无异,一旦发病而治疗不及时、不规范,极有可能导致患者丧命,而采用规范化的治疗,可使哮喘患者的疾病得到非常好的控制,工作与生活完全不受疾病的影响。哮喘的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1]。由于近年来空气污染逐渐加重,使得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如何有效地治疗该疾病就是目前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院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对我院收治的6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另69例患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法效果显著,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3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9例。治疗组男38例,女31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2~16年。对照组男37例,女32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46.6岁;病程2~1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中药采用麻杏石甘汤,处方为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甘草6g,每天1剂,用1000ml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结合西药口服孟普司特钠片,每天10mg,每天一次,同时给予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等西药常规治疗。
1.2.2 对照组 采用单纯西药进行治疗,口服孟普司特钠片,每天10mg,每天一次,一般睡前口服,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药量;同时给予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等西药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观察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得到的数据,对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并采用SPSS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处理。若最终得P<0.05,即经统计学处理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评价标准[2]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肺部哮鸣音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肺部哮鸣音减轻;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肺部哮鸣音较多。总有效率即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2.2 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比例[n(%)]
比较两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对其进行卡方检验,得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显著,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能引起气道可逆性、广泛的气流阻塞的慢性气道炎症,多是由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导,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有反复发作性咳嗽、呼吸困难与喘鸣等。支气管哮喘在中医属“哮证”范畴,其发病的关键性因素为痰饮内伏,而痰饮是由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而产生的[3]。所以该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法进行治疗,西医治其标,中医治其本。麻杏石甘汤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作用,其方解为:君药为麻黄与石膏,麻黄辛甘温,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则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药相配,起到宣肺泄热之功效;杏仁具有降肺气,止咳平喘的功效,既助石膏沉降下行,又助麻黄泻肺热,是为臣药;炙甘草,可顾护胃气,防石膏大寒伤胃,并调和麻黄、石膏之寒温,是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1]李广萍,樊恭春,杨秀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33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6:984.
[2]刘娟,徐艳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5:138.
[3]唐立伟,冯蕊,许国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4:1714.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32
1672-2779(2013)-21-0045-02
苏 玲
201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