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科
穴位注射加超短波治疗前列腺炎60例
方 科
(湖北武汉市中医医院二桥分院,武汉430000)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加超短波治疗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应用穴位注射加超短波治疗组60例和采用抗菌药物对照组6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总有效率分别为91.7%(治疗组)和56.7%(对照组),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穴位注射加超短波治疗前列腺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前列腺炎;穴位注射;超短波
前列腺炎是多种复杂原因和诱因引起的前列腺的炎症、免疫、神经内分泌参与的错综的病理变化,导致以尿道刺激症状和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笔者自2012年1月至今,采用穴位注射加超短波治疗前列腺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纳入标准 120例均为我院外科门诊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精浊”诊断标准。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78岁;病史从三个月到二十年之间,前列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出现会阴、耻骨上区、腹股沟区、生殖器疼痛不适;尿道症状为排尿时有烧灼感、尿急、尿频、排尿疼痛,可伴有排尿终末血尿或尿道脓性分泌物;急性感染可伴有恶寒、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此病虽不是一种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诊断标准 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腰骶部、会阴部、阴茎甚至直肠疼痛。寒颤及发热,有时也可出现关节肌肉痛。直肠指诊发现前列腺表面光滑,肿胀、张力增加,触痛明显,脓肿形成者可触及波动感。尿中可检见活动的细菌和白细胞,细菌培养可发现病原菌(菌落计数>105/ml)。本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①穴位注射治疗药物:喜炎平注射液,由江西省青峰制药厂生产,2ml/支。使用方法:取喜炎平注射液4ml,用5号注射器在曲骨穴注射,隔日1次。注射
深度3~5cm(视患者胖瘦而定)。注射前嘱患者排空小便,仰卧位,从曲骨穴进针后,针管向上腹壁作60°倾斜,使针尖指向会阴部。推注前先回抽无回血时再缓慢推注。②超短波治疗:采用广东省汕头市医用设备厂生产的DL—C—B落地超短波电疗机连续输出波,频率40.681Va-Iz,输出功率200W,波长7.374min。用2块长方形中号电极于耻骨联合、肛门区两侧对置,间隙为2~3锄,微热量,治疗时间为20rain/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后休息3天。患者每日行穴位注射后即行超短波治疗。
1.3.2 对照组 根据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一般选用氨苄青霉素、头孢氨苄、氟哌酸口服。
两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禁止饮酒。每2周做1次前列腺常规检查,1个疗程后行前列腺液病原学检查。
2.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消失,EPS检查连续2次以上正常,肛诊压痛消失、质地正常或接近正常,B超检查大致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EPS检查连续2次以上WBC值较前减少1/2或<15个/I-IP,肛诊压痛及质地均有改善;有效:症状减轻,EPS检查较前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EPS检查无改善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疗效比较[n(%)]
表1示,治疗组临床痊愈率63.3%,对照组30.0%,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56.7%。经统计学处理,2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慢性前列腺炎属于中医学“精浊”范畴,主要病理机制为膀胱湿热,气化失常。喜炎平的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总酯,穿心莲味苦性寒,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现代药理学证实,喜炎平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能抑制炎症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少炎性渗出,并能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细菌、病毒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强细胞免疫功能[2]。同时,超短波治疗作为高频电疗,其生物效应主要为热效应,超短波置于耻骨联合与肛门区,能均匀地穿透人体到达前列腺及盆底组织,引起前列腺组织的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快,前列腺体包膜的通透性增强,药物更易通过,代谢增强,吞噬细胞活动加强,致使病原体及代谢毒素得以清除,从而达到消除炎症,获得理想的效果。
笔者采用喜炎平作曲骨穴注射,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前列腺包膜周围,大大提高药物浓度,有利于药物充分渗透进前列腺腺泡上皮类脂质膜屏障。同时,针刺任脉之曲骨穴对膀胱逼尿肌的收缩有促进作用,使膀胱内压上升,可治小便不利[3],故有利于治疗尿路感染。注射时如有局部酸胀,并向外生殖器扩散的感觉,表明注射方法正确。本法具有使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小、价格低廉等优点。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8.
[2]谢宗万.全国中草药[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9.
[3]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7.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34
1672-2779(2013)-21-0047-02
苏 玲
201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