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华
(江苏省金坛市中医医院,江苏金坛 213200)
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的效果观察
施春华
(江苏省金坛市中医医院,江苏金坛 213200)
目的:探讨对预防接种的儿童实施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2012年8月-2012年10月,选择于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5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实行常规临床护理操作,再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月于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50名儿童作为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儿童预防接种中哭闹情况、家长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儿童的哭闹情况、家长满意度和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预防接种的儿童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缓解儿童疼痛,提高家长满意度,明显减少和杜绝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护理干预;儿童;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小儿计划免疫的重要手段,就是将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之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特异性抗体,以达到保证小儿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具有投资小、效果好的优点[1]。随着疫苗的广泛使用,减少儿童的哭闹情况、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和降低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成为接种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我院在儿童接种过程中采取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2年10月于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50名儿童,其中男30名、女20名,年龄3-10岁,平均(5.98±2.12)岁,这些儿童均实施常规护理操作;2012年11月-2013年1月于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50名儿童为研究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10岁之间,平均(5.89±2.21)岁,这些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1)计划免疫档案的建立:对每位儿童建立计划接种档案,并对家长进行预防接种教育。医护人员定期对接种情况进行核实,对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细致了解。(2)接种前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给予儿童全面体检和接种药物的检查。对儿童的全面细致的体检能够判断其是否具备预防接种的身体条件。(3)对接种药物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包括药物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变质及安瓿有无裂痕等。
1.2.2 研究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包括舒适的就诊环境、心理护理和接种后的健康指导。(1)舒适的就诊环境:就诊环境分为候诊室、接种室和观察室。候诊室要宽敞明亮、温馨舒适、布局合理,并备有儿童喜欢的玩具、图书等。接种室的墙壁应涂成粉红或天蓝色,墙壁上挂有卡通图片、彩色气球和风车等,观察室、候诊室应与接种室分开。(2)心理护理:在接种前要多鼓励和表扬儿童,对3岁以上的儿童可利用通俗易懂和趣味性的语言简要介绍注射过程。接种时可一边注射一边利用玩具等转移儿童的注意力,同时不断赞扬其在预防接种时的良好表现。接种后,对配合好的小朋友给予适当奖励。(3)接种后的健康指导:接种后应在观察室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后再离开[2]。同时,对儿童家长做好离院健康指导,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和儿童的体温变化,如有轻微不适可对症处理,对于个别反应较重儿童应或出现异常情况时家长要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以免发生危险。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对两组儿童预防接种期间的哭闹情况、家长的满意度和接种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儿童家长的满意度进行评估: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和满意两种,发放调差问卷100份当场收回。儿童预防接种后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腹泻呕吐和硬结等,统计和分析出现这些不良反应的例数及比例。儿童的哭闹情况根据以下评价指标进行判定[3]:0分:在接种时儿童稍不愿意,但能较好地配合;1分:有哭声,但在接种时不动或有轻微躁动;2分:哭声大,接种时手脚躁动明显;3分:哭闹严重,用脚踢,手抓或嘴咬护士,需要家长和护士强行按制后才能接种。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照组和研究组儿童哭闹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接种时能较好配合和有轻微躁动的儿童比例明显增多,手脚躁动明显的儿童比例显著减少,哭闹严重的比例无区别。两组儿童在哭闹情况的表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儿童哭闹情况(n=50)
2.2 对照组和研究组家长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50例,家长不满意的为45例(90%),满意的为5例(10%);研究组50例,家长不满意的为20例(40%),满意的为30例(60%)。两组儿童家长的满意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照组和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儿童发生发热、硬结和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减少,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50)
儿童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常常由于焦虑、紧张、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给接种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会对认知不全的儿童加大心灵创伤、延迟正常生长发育等[4-5]。本文选择100例预防接种的儿童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接种护理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宽敞明亮、温馨舒适、布局合理的就诊环境,可使儿童在候诊时不会发生无拥挤现象。候诊室和接种室适当布置图片、玩具等可分散了儿童的注意力,利于缓解紧张气氛,减轻接种时疼痛感觉。将候诊室、观察室与接种室分开,避免未接种儿童受到已接种儿童情绪变化等的影响而增加紧张和焦虑情绪。通过接种前、中、后的心理护理,使接种儿童大致了解接种过程,减轻对接种疫苗的恐惧。通过给予儿童适当的奖励可满足儿童的荣誉感和虚荣心。接种后对接种儿童及家长进行健康指导,嘱家长应使接种儿童注意多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保持儿童衣物的清洁和干燥。嘱儿童避免用手抓出现瘙痒症状注射部位,大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通过护理干预,使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家长的情绪,保证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提高了接种的工作质量,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Z].北京.2005.
[2]王鸣.实用免疫接种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9.
[3]莫孙淑冰,廖进芳,刘均娥.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技巧-同感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39(5):396-398.
[4]刘敏.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8):317.
[5]严谨.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 (10):584-586.
R473.72
B
1004-6879(2013)05-0406-02
2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