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幅员面积2523平方公里,有耕地95331公顷,辖12个镇、3个乡、4个街道,188个村,1316个自然屯,总人口47万,全县有21个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2011年,全县示范村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1.24亿元,修建道路34.5公里,建围墙1.2万米,建边沟5.4万米,修建桥梁(涵洞)497米,新安装自来水用户8399户,新建村部4个、1890平方米,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7个、总面积达19700平方米,并对全县农村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
伊通县明确工作思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统领,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并按照“五清”、“十建”、“两化”内容,突出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营造浓烈的建设氛围
从县情实际出发,研究部署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时间安排和标准要求,并把这项工作纳入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县里成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要求各乡(镇)、村也要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负责乡(镇)、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并逐级签订了包保责任书,县、镇、村、屯层层落实了包保制度。坚持搞好宣传发动,大造声势。全县制作宣传条幅155条、书写标语535条,发放入户乡规民约宣传单23万份。通过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来。使广大村民认识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农民知道农村环境整治是自己的事,要下大气力搞好,并且必须长期坚持抓下去,从而自觉地配合和参与到整治工作中。
2.突出工作重点,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突出“点线面结合”。“点”是抓好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屯以及示范村的环境卫生整治;“线”就是沿公路线、村村通线和旅游线的环境整治。在四平市确定“一核三带”节点镇的基础上,伊通县还抓了伊通——公主岭线、伊通——长春线、伊通——小孤山沿线乡镇、村的环境整治,整治重点乡镇达到了84%,沿线村达到了36%。“面”是重点打造5个样板村群:以景台镇景台村、大榆树村为中心,辐射马鞍山岗阳村、镇铁炉村、街里村、新农村、马鞍村、东风村;以伊通镇建国村为中心的样板村群,辐射伊通镇五四村、福庆街道东新村、福宁街道小营城子村、福安街道新四村;以靠山镇河沿子为中心的样板村群,辐射靠山镇下沟村村、靠山镇靠山村、庄家村,黄岭子镇黄岭子村、莽丈村、老烧锅村;以营城子镇杂木村为中心辐射带动营城子村、红塔村、四间村、新家村、新宏村、向前村;以河源镇保南村为中心的样板村群,辐射河源镇榆树村、大酱村、吉祥村等,达到了全面整治的目标。全县明确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和任务。突出主导产业,要求每个示范村都要建设一个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一个蔬菜棚膜小区、成立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达到5万元以上,农民纯收入增长12%以上。民生目标达到基础设备完备,村域内道路交通、安全饮水、消防水源、供电、清洁能源、泥草房改造实现全覆盖。农村环境整治做到村屯内无垃圾、无粪堆、路旁无柴草垛、无路障,院落整洁美观,切实解决好垃圾、粪便污染地下水、空气和生活环境的问题。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加大资金投入,夯实稳固的建设基础
为了解决资金投入瓶颈问题,伊通县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积极申报,2011年伊通县争取省级专项资金521万元,全部用于21个示范村的项目建设,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农民筹资酬劳用于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集中投入重点项目。伊通县将林业、水利、农业、卫生、文化等部门涉农13类项目资金整合到一起,全部投入到村镇建设和社会事业中去,村镇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伊通县对新农村建设项目非常重视,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在会议上强调,无论哪个乡镇、哪个村,对新农村建设项目必须严肃对待,严格按标准和要求建设,对项目资金要严格审查,项目完成的,全额拨付,没完成的按进度拨付,没做的一律不准拨付。对此,省里项目资金到县财政后,县里立即组织农业局、财政局、县新农办领导和工作人员参加项目大检查,对21个村的建设项目逐一检查验收,对合格的项目及时拨付了资金,对不合格的,限令整改,项目资金也及时拨付到位。
4.开展联动共建,建立稳固的帮扶机制
建立了领导包保、部门帮扶、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广大农民共同参与的全社会共同推进工作机制。安排19名县级领导包保19个乡镇(街道),42个示范村、沿线村、重点村,每个村安排2个帮扶单位。帮扶单位对所帮扶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乡(镇)也建立了机关站办所帮扶工作机制。县里特别强调各帮扶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任务,扎实有效开展帮扶工作,重点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对示范村建设规划、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指导。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市、县级各帮扶部门和单位、企业积极行动,四平市烟草专卖局等市级帮扶单位为伊通县帮扶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95万元,伊通县林业局等15个县直部门为8个示范村提供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达74.85万元,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5.强化督导检查,落实完善的奖惩办法
加大检查督导力度,进行检查评比活动,激发先进,鞭策后进,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多次组织开展由县主要领导、县委组织部、农业局领导、新农办人员,新闻记者、节点镇、主要公路沿线乡镇党委书记、村书记参加的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大检查。检查组每到一村,都进行了严格检查,每发现一处垃圾或路障,由电视台录像,并由党委书记表态,进行整改。检查结束后,召开总结大会,所有参加人员对检查的乡镇、街道进行排名,并由组织部、新农办领导统计排出各乡镇、街道的总体排名。会上县领导又重申了检查过程中需要整改的镇、村,限期一周内整改完毕。县电视台对检查过程进行新闻报道,好的给予表扬,差的进行曝光,并公布乡镇检查名次,特例地对检查情况进行连续播放一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作,专设一台农村环境整治督查车,县农业局领导、新农办人员,坚持下乡检查指导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每到一地,发现问题进行详细记录,或电话告知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或找乡镇领导亲自赶到现场,对出现的问题认真及时地进行整改。坚持落实好各项奖补政策。对新农村项目建设以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给予资金扶持和奖补。全县设立专项资金500万元,其中用于项目建设补贴360万元,奖励乡村干部和帮扶部门单位140万元。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6.积极开展行动,建设良好的村屯环境
从2012年3月份开始,开展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大会战,发动全社会力量大搞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各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迅速及时做出反应,纷纷召开党委会、班子会等各种会议,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认真研究部署,以最快的进度进入工作状态,推动工作全面展开。各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真正做到了亲自抓、亲自干,主动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一直坚持工作战斗在环境整治第一线,为夺取各项工作的胜利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各乡镇、街道的机关干部更是全员上阵,积极参加“五清”(即清路障、清柴草垛、清粪堆、清路边沟、清庭院)及植树造林等公益性劳动,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为使工作早见成效,各地用人出人、要钱给钱,只要工作需要,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可以说,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12年以来,在“五清”、“十建”、“两化”工作中,全县累计投资9870万元,出动人力10万人次,其中镇村屯干部1.25万人次。动用推土机、钩机、翻斗车、铲车等各种车辆2.6万台次,出动运输车辆3.9万台次。已清路障14.9万米,柴草垛2.1万个,清垃圾9.7万吨,清粪堆12410个,清边沟3.38万米,清庭院36243个,新建垃圾点(场)1363处,累计栽植各种风景树381万株。全县乡镇街道以及各村掀起了比学赶超的农村环境整治高潮,农村人居环境发生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