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探索

2013-03-08 06:51冯振业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研究型创新型

杨 勇,袁 培,冯振业,*

(1.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2.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探索

杨 勇1,袁 培2,冯振业1,*

(1.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2.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高等学校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与日俱增的。本文从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三个层面论述了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性。以大连理工大学为调研对象,研究分析了在校学生对校园环境因素的认同特性,论证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校园环境对创新思维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就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校园环境;创新思维;培养机制

1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条件正不断成熟。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逐步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需求,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只有在浓厚的社会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1-2]。高校作为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创建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2 校园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和作用

校园环境是校园中影响学生个体成长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广义上的大学校园环境是指学校的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总和,狭义上的大学校园环境是指学校地域之内的全部环境因素的总和[3]。本文探讨校园内部环境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将校园环境(即狭义的校园环境)分为校园物态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三个方面。

校园物态环境包括自然物态环境和人造物态环境。校园自然物态环境是指因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等自然环境。校园人造物态环境指的是学校内的人化自然、建筑设施、科研平台、文体设施及人居环境等。校园自然物态环境和校园人造物态环境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支撑和物质保证,缺乏校园物态环境的支撑和保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

校园的文化环境是指大学的制度环境以及大学长年积淀而成的精神文化,以及在育人过程中营造的舆论氛围,包含了大学精神、学术氛围、教学模式、文化思潮、师生关系、科技特色、艺术特征和社团文化等。校园文化环境蕴涵着学校长年积淀而成的精神特征和文化特色,具有专属性、排他性和继承性,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和根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教育理念、学术思潮、师生文化、大学精神等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5]。而大学的校园管理制度,如教学、科研、生活、学生活动、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及校园的法制环境所形成校园制度环境,是校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制度保证。高校实施创新教育,要以理论创新为指导、制度创新为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型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校园管理体制与育人机制,在管理制度上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在培养方案、选课制度、学分制、导师制等方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证。校园人际环境是指在高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之间形成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交叉形成的各类人际关系。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育环节的实施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群体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精神面貌、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从而进一步影响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大学教师既是教育实施主体,又是科研工作者,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的核心任务,高校中的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人际环境因素[6]。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更渗透到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近来广受关注的大连理工大学“学霸寝室”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最好的明证[7]。

3 校园环境对创新思维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

3.1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因素认同度调研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是全国首批国家级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之一,在创新环境及制度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因材施教、突出特长、尊重个性、以多样化自主学习模式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在高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连理工大学创新试验学院(简称创新学院)、经济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和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的二、三年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抽样调查了在校大学生对影响创新思维形成的不同校园环境因素的认同程度,客观分析了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问卷调研从校园物态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三个方面设置五级评分标准编制高校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影响的调查问卷,调研题目涵盖优美和谐的校园自然环境和系统完善的设施环境等校园物态环境的影响,涉及了科技竞赛、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氛围等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寝室氛围等校园人际关系对在创新思维形成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因素。此次调研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0份,回收率是91.7%,其中有效问卷(去掉了没有区分度的调研问卷)483份,有效问卷率80.5%。调研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创新学院人数占 31%,理科学生占 32%,工科学生占18.6%,文科学生占18.4%,调研专业实现了文科、理科、工科的全面覆盖。

表1 样本在各院系的分布情况

3.2 校园物质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图1和图2给出了优美和谐的校园自然环境和系统完善的设施环境等校园物态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校园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影响的认同度(重要和比较重要比例之和)平均高达97.6%,对系统完善的设施环境的认同度平均高达99.4%,显示出学生对大学物质环境的重视和对大连理工大学物质环境的认可。比较发现,创新学院学生对校园物态环境对创新思维影响的认同度要低于非创新学院的学生,其中81.0%和88.5%的创新学院学生认为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系统完善的设施环境对创新思维形成有重要影响,而高达88%和 94%的非创新学院学生认为这两个因素对创新思维形成有重要影响,显示出非创新学院学生对校园物态环境因素更加看重。

图1 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图2 系统完善的设施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3.3 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育人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也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培育具备综合创新素质的高科技人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是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技竞赛和创新实践中,学生不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参与创新活动的主体。表2显示,创新学院和非创新学院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同程度都很高,平均认同度分别高达 96%和94.2%。对比可知,创新学院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热情明显要高于非创新学院的学生,而非创新学院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加重视,这与创新学院注重科技创新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的诱导性政策正相关。调研结果显示,无论创新学院学生还是非创新学院学生都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保障,平均认同度高达97.2%。实践证明,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课堂教学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拓展相关学科的知识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学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学术氛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8]。

表2 参加科技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氛围、寝室氛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3.4 校园人际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者,其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需要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引领科技发展、具有学术地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比表3的调研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创新学院的学生还是非创新学院的学生对教师言传身教、教学风格、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师生合作等都非常看重,平均认同度均超过98%,而创新学院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激发学生专业的学习兴趣、能够与教师开展合作科研活动更为重要,分别高于非创新学院的学生1.8%和 5.3%。调研结果客观反映了学生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对大学教师的知识及能力诉求。调研结果显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方向、传授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要把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和合作对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表3 学生评价教师群体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并趋向于形成统一的群体行为。学生群体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并在课堂之外互相交流、相互影响。表2显示,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寝室学习、生活氛围等人际环境因素对学生创新思维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寝室是学习、生活的基本单元,寝室成员相处时间最长、感情交流最深、相互影响最为直接,会潜移默化的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融合。因此,良好的寝室人际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大连理工大学的“学霸寝室”,从2010年入校至2013年11月的三年多时间里,寝室4人工获得117项校级以上奖励,4人全部被保送研究生。他们把寝室当做家,相互帮助,相互扶植的事迹被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广泛报道。这一事例,也是寝室环境对创新思维影响的最好明证。

3.5 创新学院学生对校园环境因素的认同特性分析

作为全国较早倡导创新教育的高校之一,大连理工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学校自1984年以来不断探索创新教育规律,把创新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全过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拔尖人才。研究创新学院学生对校园环境因素的认同特性,并与非创新学院学生进行对比,有利于总结校园环境建设的经验和规律,发现校园环境建设的不足和导向。

通过表2、表3和图1、图2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创新学院学生由于长期接受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培养训练,对参加科技竞赛的认同度要高于非创新学院学生,且对科技竞赛的认同度要高于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师能够激发学生专业的学习兴趣、能够与教师开展合作科研活动更为看重,同时对自然环境和设施环境等校园物态环境的认同度要低于非创新学院学生。

调研结果显示,创新学院学生对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的不认同度(不重要的比例)也明显高于非创新学院的学生。调研中发现,由于创新学院选拔的都是各学院学有余力且对课外实践活动兴趣浓厚的优等生,学生个人素质强,自学能力好,参与科技创新意识强,因此部分自视较强的学生认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校园物态环境和人际环境因素的不重要是可以理解且符合客观规律的,而这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尤其是学习氛围、教师素质、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因素对创新思维的影响是极为看重的。这也为今后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即要提升高校软环境建设,加速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尤其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大学教师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向启智型转变,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外竞赛中增加创新内容和科技含量。

4 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科技的发展趋势表明我国形成研究型大学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为目标,以营造一个具有不断优化的校园环境为现实起点,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构建起课内外协同一体的创新育人环境,建立启发与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时俱进、适应需要、因势利导,逐步在我国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断丰富高校建设中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内涵,不断营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创新教育环境。

4.1 优化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校园物质环境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现代化教学、科研平台的支持,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陶冶情操、启迪灵感,一流的仪器设备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会不断丰富大学的教育手段。高校要不断提升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不断改善大学的教育、教学及实验条件,搭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高校和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保证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21世纪的人才培养需要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校园环境,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教育资源的不断升级,为学生提供与国际接轨、更及时、更广泛的前沿信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2 营造培育创新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精神价值环境,观念型文化、智能型文化、素质型文化和制度型文化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思维的开拓、学习的熏陶和保障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是维系大学精神、传承人类智慧的一种精神力量。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世界许多著名大学都强调学术自由,营造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学术环境,鼓励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的空间,在理想信念、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科研精神、生活目标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大学环境建设的核心。

大连理工大学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和调研结果显示,营造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建立以创新为目标的育人机制,建立科研气氛浓厚的学术环境,开展多元化、启智型的科技、文化活动,开通国内外广泛交流的沟通渠道,营造开放、自由、多元、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性人才的培育至关重要。

4.3 构建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构建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环境是施教双方共同努力的方向。教师既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科技创新的启蒙者和引导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教育观,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具备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完备的能力结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大学教师要善于转换自身的角色,从“传道”者转向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创设“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努力营造启发性强、参与性好、多元化、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环境,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4.4 完善机制灵活、鼓励创新的管理环境

校园管理作为高校制度环境的有机载体,可有效提高教育的有序性、可实施性和延续性,并为营造创新氛围下的校风、教风、学风提供制度保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同于一般的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有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观念和思路,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国家栋梁之才服务的,在迈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道路上形成以下机制至关重要:一是民主的决策机制;二是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能力和机制;三是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即面向国际招揽人才的机制和校内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四是吸引和培养国外留学生的能力和机制;五是鼓励学术争鸣,激励创新的机制;六是鼓励基础研究和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七是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型管理机制;八是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的机制 。

总之,高校要通过制度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团队协作创新的精神,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育人体系。

4.5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高校教育主要作用是为学生的知识探索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取知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学教育应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施个体化培养,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5 结语

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对人才的战略需求,顺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助推高校向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断迈进。大学校园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需要高等学校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和成长环境,构建起课内外协同一体的创新型育人体系,建立启发与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1] 袁培.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D].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李才俊.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6.

[3] 袁培, 冯振业. 论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大学校园环境[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8(11): 575-576.

[4] 陈进. 论高校创新环境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2004(3): 168-171.

[5] 王得忠, 胡荣.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6): 22-26.

[6] 刘丽, 高媛, 马玉杰. 构建富有学术创新活力的高校软环境体系[J]. 辽宁教育研究, 2006(5): 53-54.

[7] 大连理工大学现最牛学霸寝室4人3年获奖117项 [EB/ OL]. (2013-11-14).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edu/ 20131114/c_118142598.htm.

[8] 韦宝平. 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 江苏高教, 2003(4): 85-86.

Explore of Campus Environment Building for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Talents

YANG Yong1, YUAN Pei2, FENG Zhen-ye1,*
(1.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2. Dalian Neusoft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Dalian 116023, China)

It is a continuous developing and advancing systems engineering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e campus environment has unconsciously influence on stimulat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In the paper,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talents was discussed in three levels, such as campus phys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inquiry for th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recognition feature of the students on the environment factors w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on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ction were researched.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reating campus environment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campus environment; innovation thought; cultivation mechanism

G642.0

:A

:1008-2395(2013)06-0118-06

2013-10-15

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ZD201308、MS201355和ZX201314)。

杨勇(1981-),男,讲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能源高效利用与海水淡化技术的教学与科研。

冯振业(1963-),男,大连理工大学工会主席、教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研究型创新型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