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丽
(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及对策
郭 丽
(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近年来,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加强,但同迅猛发展的货物贸易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深入剖析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并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积极发展特许和专利使用服务等一些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首先,在我国GDP中服务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23.94%上升为2003年的41.23,2011年的41.2%,实现了成倍增长。而世界目前服务业收入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达到62%,发达国家大部分在66%以上,美国甚至可以达到86%,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49%,因此我国服务业收入占GDP比重还较低,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其次,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也从2002年的863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189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将近4倍(见表2),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2.7%上升至5.2%。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2.5%提高到了4.4%,世界排名从2002年的第12位升至2011年的第3位。但距世界平均水平的62%还有距离,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9%也有差距,可见我国服务业收入占GDP比重依然较低,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服务贸易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现代服务贸易比重较小,但近年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
当今现代服务贸易发展已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新模式,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运输、金融业、保险业占整个服务业出口的52%左右,而对于我国来说,主要还是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相关产业如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等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重还比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如以运输、旅游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比重2000年为12.06%、53.34%、34%,2010年达到19.98%、26.7%,,2011年我国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4.2%。我国旅游出口额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比例高达25.1%,其次是运输,出口额占19.4%。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及中国一部分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逐步开放,现代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在逐渐加快,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长较快,服务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11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和广告宣传出口额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9%。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高附加值服务出口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咨询出口总额为2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占全国服务出口总额的17.6%。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占比为7.7%。保险服务、广告宣传、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占比虽小,但出口增幅显著[1]。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以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为衡量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代表一国某产业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持有的份额,从该指标可以考察一国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或国际竞争地位的变化,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越强。
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服务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2.2%上升到2010年的4.48%,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而美国服务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维持在两位数水平,是中国的5倍左右,表明美国服务业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同时美国服务业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正在降低。可以看出,中国服务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与美国服务业国际市场占有率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和发展空间。
(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评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它是分析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工具,总量上能反映出某产业或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以及竞争优势的大小。如果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大于0,表明一国是某产品的净出口国,该国该产品具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小于0,表明一国是某产品的净进口国,该国在该类产品上国际竞争力不大。如果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于0,则可称具有中等竞争力。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自2000年以来一直为负指标,且基本上都在-0.1以下,总体上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绝对值在不断缩小,这表明虽然中国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大,但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竞争力逐年有所增强。
表1 2000-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评析
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重代表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RCA)。该指数是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 Bela首次提出的反映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这个指标也是一个相对值,它有效地剔除了国家出口总额和世界出口总额波动的影响。因此,它在衡量某国在当期该产业或该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水平的相对水平,以及比较准确地反映该产业或该产品时间序列上的变化。
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地区)服务贸易具有超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1.25≤RCA≤2.5,则表明该国(地区)服务贸易具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0.8≤RCA≤1.25,则认为该国(地区)服务贸易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0.8,则表明该国(地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表2 2001-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数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服务业的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4-0.6之间,从2001年的0.564降到了2006年的0.45,此后RCA指数缓慢回升,但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又出现了大幅下降。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长期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属于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国家[2]。
以上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服务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面将按照行业划分,分析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RCA指数情况,旨在找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在传统服务业中,中国运输服务贸易是处于比较劣势的,这似乎与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性质不符,事实上,随着国际多式联运方式的发展、运输服务集装箱化和网络信息化,这项服务逐渐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使得该部门比较优势趋弱。但是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增加,到2010年RCA指数为0.98,开始显示出一定的比较优势。在旅游服务中,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呈现出很强的比较优势,其RCA指数一直大于1,最低也为1.11,表示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表明中国旅游服务的竞争力趋于下降。
以生产性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中,中国RCA指数值都很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且上升势头缓慢。在通讯服务贸易方面,中国通讯服务贸易总体来说是处于比较劣势的,RCA指数一般在0.3左右,基本可以是说没有竞争力优势的。在保险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一直处于比较劣势,中国的保险行业长期在长期的国家垄断状态下,行业集中度很高竞争不充分,导致竞争力较弱,RCA指数基本在0.4左右徘徊。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处于绝对的比较劣势,可以说毫无竞争力可言。在2001-2009年间,RCA指数小于一直0.1,2010年才达到0.12。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金融机构大幅增加,金融服务指数大幅下降。可见管制的取消会加剧我国服务行业的竞争,使我国的服务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中国竞争力近年来逐渐增强,RCA指数稳步上升,开始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主要是我国近些年来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的结果。在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中,中国也处于绝对的比较劣势,竞争力较弱。从2001-2010年,其RCA指数一直小于0.1,最大也仅为0.09。中国在传统服务业上的国际竞争力则不断增强,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上的国际竞争力则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3]。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是导致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和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制造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总量来看,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2%左右,而发达国家为62%-80%。发展中国家为44%-54%,服务业规模较小,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仅为660.1亿美元,2008年增长到3044.5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2868亿美元,为200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10服务贸易总额为3645.2亿美元。传统服务业竞争力较强,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差,供给能力有限,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障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部门间的竞争力相差比较大,突出表现为金融、保险等重要的服务贸易部门发展滞后。同时,贸易逆差在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上的比较优势,在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上具有潜在优势。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部门竞争力的提高说明我国在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上也具有局部优势,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对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和贡献度还未体现出来。
(二)服务业起步较晚,开放程度低,减弱了我国服务业国际化的步伐,造成我国服务贸易金额偏低。20世纪80年代,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一直低于2%,90年代在2%-5%之间,2000以后逐步增长到5%-7%,但仍大大低于我国同期货物贸易的开放度。研究表明,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具有非常显著的拉动作用。然而,在过去的20多年中,外商在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协议投资金额达到全部协议金额的62%左右,而服务业外商投资仅占20%-30%;服务业利用外资量明显偏小,与跨国资本流动的行业分布差距较大。服务业FDI的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体现得还很不十分显著,这也形成通过“商业存在”服务贸易额偏小。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服务贸易占我国整个贸易总额比重小且逐年下降。2007年有小部分回升,其比例达到10.5%,但是这仍大大低于美国(19.8%)、欧盟(20.6%)、日本(19%)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4%)。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31.3%),服务贸易也是严重落后。从服务贸易总额上看,美国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比重为14.3%,大致是中国的4倍,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也均高于中国。这说明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服务贸易发展规模与速度同中国GDP的快速增长和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没有充分发挥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换言之,中国在此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若国内服务供应商能够满足现代货物贸易所产生的相关服务需求,那么货物贸易必将对服务贸易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我国高端服务产品竞争力较弱,供给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为此,引导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进入服务业显得十分重要。
(四)服务业垄断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形成充分的竞争局面。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减弱了服务业的发展动力。一些行业因为有了保护,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长期停步不前,得不到提高。我国仓储、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体育、卫生等服务行业处于垄断竞争或国家垄断地位。非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很多服务业领域时有存在,提供的服务商品低下,服务业内部竞争程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实力[4]。
(五)服务贸易壁垒的限制。金融危机过后,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贸易仍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各国政府实施大量的管制措施。相比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有复杂得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进入门槛,而且更具有隐蔽性,其监管措施、监管力度、行政管理、行业标准、资格认证以及文化差异等都可能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对有政府支持背景的国有企业,一些国家有特别的限制,尤其在保险、金融和通信等领域。在当前的后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萧条导致各国纷纷加强贸易保护措施,导致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贸易伙伴国在市场准入和业务经营范围等方面不断加强的贸易保护措施将成为阻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因素。
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不强,与服务业贸易强国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差距。当今,中国服务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入WTO等内外部环境改变为壮大我国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为服务贸易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改善、货物贸易的大幅增长将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复苏。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深入思考影响服务业的要素,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转变为服务强国,使我国一跃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出口大国。
(一)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兼顾传统和现代服务业的双线发展。首先要继续充分发挥传统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使传统服务业不断升级,主要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传统的交通、旅游、通讯、批发零售、餐饮等行业。通过实现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发展,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同时鼓励传统服务企业创新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分销、物流、信息、会展等,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切实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附加值,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充分挖掘传统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其次要加快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和新兴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各弱势行业必须扎实练好内功,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服务理念和技术的学习借鉴,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不断加强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通过鼓励、引导、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完善国内资本市场,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环境和政策支持[5]。
(二)发展教育,促进人力资本形成。高素质人才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服务人才的竞争。鉴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状况,我国应加快培养发展服务业所需要的高档次、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舍得花重金投入教育、科技、人事和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完善并加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为我国服务业培养潜在的人才。同时还要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研究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建立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对服务业人才的定期培训,以不断提升其专业知识结构。特别要提高我国服务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市场应变能力和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人才,积极从海归和外资企业中吸引高端的服务人才。
(三)积极发展、加强特许和专利使用服务等薄弱环节。通过积极引导各方科技力量支持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实现“引进—吸收—再创新”,提升我国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各种资源,重点扶持专利和专有技术对外许可、技术咨询和服务,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等。鼓励我国薄弱行业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措施,尽快缩小我国薄弱行业和世界相关行业的差距,进而有利于服务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体制机制,建立保障市场健康运行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建立自由进出的市场机制,这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得以加速发展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我国应该进一步打破服务业相关行业的垄断,放宽准入制度,努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深化服务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进一步放宽一般服务行业市场准入门槛。同时要优化投资环境,完善银行信贷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水平,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加快服务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
[1]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
[2]程大中.中国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5).
[3]陈宪,殷凤.服务贸易:国际特征与中国竞争力[J].财贸经济,2008(1).
[4]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5]庄慧明,黄建忠,陈洁.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3).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GUO Li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service trade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world trade is more and more big, the pulling efect on the economy to strengthen gradually,bu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in goods, China's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is slow,mainly because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competitiveness is not stro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service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service trade,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is weak,and put forward the deepening system reform,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ervice industry,promoting human capital formation,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franchising and licensing services,improv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service trade.
service trad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Countermeasures
F7
:A
:1008-2395(2013)05-0109-05
2013-07-19
郭丽(1968-),女,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研究。
基金课题:2012年大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2012DLSKYB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