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贺 林 曼 齐 栋
十个致癌疑惑清单解读
王 贺 林 曼 齐 栋
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它的恐惧。当越来越多的“致癌事件”浮现,并且言之凿凿、恐吓你的时候,你不需要提心吊胆已被癌症盯梢,你需要了解和增长知识。
流言:当人们持续讲电话超过半小时,脑部细胞就有部分被破坏,就像鸡蛋被煮熟了一样烫;长期使用手机者,比一般人患瘤的几率高出30%;尤其是在睡眠时,人体处于无保护状态,辐射会提高100倍!而在手机只剩下一格电时,打电话同样会使辐射无限放大。
解读:丹麦癌症流行病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表明,这种说法是一个谬传。在调查了35万名手机使用者18年的数据后,研究人员认为:并不能证明手机用户更容易比普通人患上脑肿瘤。
流言:新加坡营养学博士洪山本先生所著的《疾病的形成与防范》一书中抛出“微波有害论”:用微波炉加热肉类后会产生一种致癌物;微波过的牛奶、水果、麦片中的氨基酸会转化为致癌物;蔬菜微波后,会将植物生物碱转化成致癌物,而且食物中的营养会严重流失!
解读: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微波会产生致癌物质。其正能产生致癌物质的元凶,是加热温度过高!超过120℃,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反应,可能产生丙烯酰胺类疑似致癌物,比如煎炸烤制各种面食、饼干点心、薯条、薯片、咖啡豆等食品时都会产生;超过200℃,蛋白质可能产生杂环胺类致癌物,比如鱼肉在煎炸烹调的时候;超过300℃,食物中的脂肪会大量产生苯并芘类致癌物。
流言:二手烟比一手烟危害更大。据说有国外研究证明:一个家庭内,丈夫吸烟,妻子不吸烟,妻子得肺癌的几率比丈夫还要高1~3倍。所以不抽烟者比抽烟者受害更甚——大家不如去抽一手烟。
解读:谎言!就目前人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以上这句话。但毫无疑问的是,吸烟有害健康,二手烟同样如此。在可能引起的致癌问题上,到底哪种烟危害更大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得出这样结论的前提是,处于“同样的烟雾浓度”下。通常来说,不吸烟者周围的烟雾浓度相对较低,而吸烟者则会同时吸入主流烟和支流烟,因为吸烟者通常情况下容易聚集在一起。
流言:人体的唾液有神奇的作用,可以滋养五脏六腑。吃饭时咀嚼的次数变少,唾液的分泌也随之减少。有调查证明:那些吃饭细嚼慢咽的人,患上胃癌的几率很小。唾液还有强大的杀菌能力,能让可导致肝癌的黄曲霉素统统死翘翘。
解读:细嚼慢咽的确是个好习惯,但是并不意味着唾液是万能的。不然我们早就打败了癌症,单靠每日吞咽口水就可以远离癌症了。引发胃癌的主要饮食因素中,盐分的摄取量超标以及经常吃含亚硝酸盐的食物才是罪魁祸首,而长期进食霉变食物、嗜酒如命是导致肝脏发生癌变的主要原因,和吃饭太快风马牛不相及。
流言:注射有针对性的疫苗,就能将宫颈癌拒之门外。就是已经感染了宫颈癌的患者也会通过注射疫苗得以康复。
解读:从医学角度定义,宫颈癌疫苗的全称应为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类乳头瘤病毒又简称为HPV,它又分为不同的类型。宫颈癌疫苗并不是全能的,只能针对其中几种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癌起到预防作用。
流言:如果你有癌症,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短期内尽可能摄取到最大量的维生素B17。
解读: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所谓的维生素B17根本就不是维生素,而是一种氰苷类的物质!这种物质不但不能预防和治疗癌症,甚至还有氰化物中毒的危险!这些伪维生素多为商家为推销产品而故意加工的东西,如:维生素B15、维生素P、维生素B17……
流言:紫薯除了具有普通红薯的营养成分以外,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花青素对100多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每天吃紫薯,癌症远离我!
解读:单一的蔬菜水果并不能有效防止癌症的侵袭,这只是某些商家促销的宣传手段。要知道,今天他们宣传神奇的紫薯,明天可能就会变成红薯。
流言:妇女例假来潮前会有头晕者是癌症的前兆。而经期不能洗头,否则会使体内激素分泌不平衡,长久累积能致癌!
解读:据统计,女性在例假期间最常见的不适表现为腹胀、乳房胀痛和头痛。而以头部不适为主的病例,可占所有经前综合征患者的50%以上,这种概率显然不是癌症的患病率,所以一旦在经前头痛,大可不必把自己弄得紧张兮兮,这只是经前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倘若想彻底摆脱妇科癌症的影响,答案还是那些“硬道理”:比如告别肥胖,定期检查,戒烟戒酒等。
流言:白开水存放3天以后,就可以产生亚硝酸盐,饮用后能使人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如果存放时间再长一点,与胺结合,变成亚硝酸胺,会促使人得胃癌、肝癌、食道癌。桶装矿泉水、纯净水如超过3天也一样如此。
解读:白开水存放时间长了,并不会产生亚硝酸,但有可能因为受到污染,影响水质,导致腹泻等疾病。
流言:睡眠情况影响患乳腺癌的风险。那些经常运动、但每晚睡眠不足7小时的人患癌的危险,比那些每晚都能睡个好觉的人要高出47%。
解读:目前的种种研究表明,熬夜和乳腺癌之间,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二者互有因果。国际癌症研究组织表示,乳腺癌对经常熬夜一族的影响评级也还只是“可能致癌”。我们的确需要减少熬夜的次数,但也没必要在害怕乳腺癌方面“上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