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化”的彼得大帝

2013-03-08 08:50唐晋
决策与信息 2013年1期
关键词:西化俄国彼得

唐晋

“西化”的彼得大帝

唐晋

1613年2月27日,经全俄缙绅会议选举

产生的俄罗斯沙皇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在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正式加冕。从此,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的罗曼诺夫王朝统治。1689年,米哈伊尔沙皇的孙子年仅17岁的彼得,依靠禁卫军的帮助发动政变,软禁了与他发生权力之争的姐姐和兄长,宣布亲政,称为彼得一世(1689年~1725年)。

当时的俄罗斯领土面积已达1400万平方公里,虽拥有巨人的身躯,却少了往日大国的荣光。由于世袭贵族弄权,教会势力干政,封建思想严重,阶级矛盾加剧,致使国家内乱不断。而此时的欧洲列强正满载着航海大发现的丰厚收益,步入经济和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相比之下,俄国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文化方面都已远远落在后面,还经常遭到波兰、土耳其等强邻的袭扰。真可谓:内忧不少,外患不断。面对这样一幅景象,年轻的彼得一世下定决心,要改变俄国的面貌。

寻师问道的小学生

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彼得一世决定选择一条学习西方、西化兴国的道路。在彼得看来,内陆国家的现实是制约俄国崛起的根本因素,因为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的落后。要改变这种现实,就必须首先打通出海口;建立强大的军队,还要寻求更多的欧洲盟友以减小阻力;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接触西方、学习西方。

对于俄国来说,通往出海口的道路有两种选择:一条是向北打败瑞典,夺取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另一条是向南战胜土耳其,强占黑海北岸和克里米亚半岛,控制通往黑海的通道。在彼得眼里,这两种选择同样重要,都是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1695、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亲自率军远征亚速要塞,发动对土耳其的进攻,希望率先打开黑海的通道,但未能如愿。经历了失败的彼得,亲眼目睹了俄国陆军的腐败和落后,认识到:“俄国军事组织状况同俄国面临的任务不相适应。必须清除军队中一切过时的制度,把它变成正规的常备军队。”同时,他也强烈地感受到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必要。

为了向西方学习,1697年3月,彼得一世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出使团,开始了周游欧洲列国的旅程。这支出使团成员人数多达250人,包括了大使、牧师、医生、留学生、厨师等若干职业,甚至还有4名侏儒。在出使的人流中,一名身着陆军下士军装的普通军人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他正是乔装改扮的年轻沙皇彼得一世。临出发前,他为出使团确定了多重使命:第一是游说欧洲宫廷,建立广泛的联盟,共同对付俄国南部的主要敌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二是广纳贤士,为己所用;第三是购买新式武器和造船、航海设备,依照西方创办新式的海军和陆军;第四是派留学生学习各国的先进技术和军事科学。他还特意让工匠制作了一枚沙皇印章,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我是寻师问道的小学生。由此不难看出他对欧洲之行的认真态度和重视程度。

1697年8月,出使团来到荷兰。很快,赞丹造船厂里出现了一位俄国留学生——陆军下士彼得勤奋工作的身影。一个月的学徒期满,彼得凭借优异的表现被荷兰师傅和工友们评选为“优秀工匠”。后来当地人才得知,这位优秀工匠竟然是俄国的最高统治者。俄国出使团的访欧之旅整整持续了18个月,行程达数千公里,先后到达了瑞典、普鲁士、荷兰、英国、神圣罗马帝国、波兰等国,基本完成了事先制定的任务。在与欧洲先进国家的接触中,彼得一世真正看到了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就在于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发达的工农业生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更加坚定了通过效法西方,推行改革,来改变俄国落后面貌的设想和决心。这次出访还加强了彼得与欧洲各国上层人物的交往,从而对欧洲的形势有了新的了解。他敏锐地感到,波罗的海的周边局势对俄国非常有利,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时机正在到来。于是,他果断地确定了俄国新的对外方针,开始着手建立反对瑞典的同盟,把一直指向黑海的箭头迅速转向了波罗的海。

用野蛮制服俄国的野蛮

从欧洲归来的彼得马不停蹄地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思索的收获统统付诸到大刀阔斧的改革行动中。彼得一世的改革重点首推军事。他从改革兵役制度入手,废除了传统的封建贵族服军役制,不是盲目采用西欧通行的雇佣兵制,而是根据俄国具体情况实行了征兵制,将征召的主要对象面向了广大农民,从而保证了俄军拥有充沛的兵源。据统计,从1699年下达第一份征召新兵的敕令至1725年间,俄国共征兵53次,有近30万人应征入伍,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民。

当军队的数量得到保证之后,质量问题就成为彼得一世关注的重点。为此,他一方面采取兴办军事学校、聘请外国军事顾问、选派军官出国留学等措施,大力提升军官素质;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视提高士兵的训练水平,明确要求每个新兵在分配到军队之前必须经过外国军事教练的培训。他亲自起草了《陆军条例》,对士兵的训练和作战做出详细的规定。这一条例也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科学成型的军事法规。

在加强陆军建设的同时,彼得一世仍念念不忘对大海的痴迷以及远征亚速失败的遗憾。他凭着执著的信念和从西方学来的经验,创建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从1706年4月,俄国第一艘军舰下水,到1725年成为拥有战列舰40艘、其他各型舰只近千艘、作战人员28000余人的庞大海上力量,彼得用不到20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他把俄罗斯从一个“跛足巨人”变成了“双手俱全的君主”。他的努力不仅使俄国迅速缩小了同西欧强国的军事差距,而且也为自己赢得了“俄国海军之父”的美誉。

为了适应发展军事力量的强烈要求,彼得一世对俄国的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在他统治期间,俄国的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手工工场的规模、数量和生产能力都发展较快,特别是金属冶炼、造船等行业更得到重点发展。这无疑对军事力量的加强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彼得一世还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借此加强了对国家权力的掌控。1708年,他在全俄设立8个省,各省设总督,负责统治地方军事、政治和税收大权。这一措施有效打击了地方大贵族的割据势力。1711年,彼得下令设立政务院,取代原有的大贵族杜马。政务院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受沙皇委任的监察官领导,既是国家立法机关,又享有行政监察权,因而事实上削弱了贵族势力对沙皇权力的影响。与此同时,彼得一世还通过推行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东正教势力,结束了持续多年的教权与皇权之争,将教权置于了皇权之下,从而加强了世俗政权对东正教会的控制,使教会成为服务于沙皇统治的工具。经过了这一系列改革之后,俄国完成了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的过渡,沙皇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从当时的历史来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不良影响,整合国家力量,以统一的意志推动国家内外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国家硬实力大为增强的同时,彼得一世在社会习俗、教育文化和政治宗教等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西化”改革,有力地强化了俄国的软实力。为了尽快改变俄国社会愚昧陈腐的社会状况,彼得采取了标本兼治的措施。他首先从铲除俄国社会长期流行的陈规陋习入手,先后颁布数条法令,要求所有俄罗斯男子必须刮掉长胡须,对保持胡须者征收所谓“胡须税”,甚至派专人到大街上、居民家强迫百姓剪掉胡子;要求上至贵族,下至普通农民的所有俄国人,一律穿着欧式服装,违令者将受到处罚;命令贵族大臣及他们的随从携妻女参加宫廷舞会等交际活动,规定他们必须“习法式之宫廷礼仪,行欧洲流行之风尚”。这些措施尽管从表面看来仅仅是对人们外表和细节的改变,似乎有些吹毛求疵、小题大做的味道,但事实上它却是对人们头脑中最顽固的保守意识和腐朽思想的挑战,是同落后观念的一次彻底的决裂。

如果说彼得一世移风易俗的行动重在“治标”,那么他对文化教育的改革则具有“治本”的意义。出访之旅使他不仅看到了欧洲发达的教育和科技水平,也认识到了发展文化教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于是,他充分借鉴并且推行西方的做法,在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的开山之作:1703年,出版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新闻报》,并由彼得亲自担任了第一期稿件的选择和编辑工作;1708年,下令以笔画简单方便、适于书籍印刷的世俗字体代替旧的教会斯拉夫字体;1714年,在全国各省建立初等算数学校,招收10~15岁的少年学习算数几何,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批世俗学校;1718年,建立俄国最早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并且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1725年12月,正式建立俄罗斯科学院,下设数学、物理和人文三个学部,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了大批外国学者和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俄国第一批科学院院士称号;此外,他还建立了第一批公园、第一批公众剧院等等。

彼得一世的改革前后持续了26年。尽管有的做法难免有些极端甚至滑稽,但也恰恰显示了他实行改革的坚定决心。正如马克思所评价的那样:“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或许正是这样的方法才是对俄国最为行之有效的。

总之,彼得一世以欧洲发达国家为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对俄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俄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军事力量和工业水平在短时间内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改革,不仅为俄国步入欧洲强国之列奠定了实力基础,也为其继续实施侵略扩张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经历了彼得一世改革的俄罗斯,“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

驶向欧洲列强大家庭的新船

1700年,当彼得一世改革刚刚起步之时,他就发动了对瑞典的侵略战争,目的就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这场战争共持续了21年,史称“北方大战”。当时的瑞典是欧洲军事强国之一。单凭俄国自身的实力,还不足以战胜对手。为此,彼得一世在开战之前进行了认真的外交准备,建立了阵容强大的反瑞集团——北方同盟,使瑞典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境地。1714年夏,俄军波罗的海舰队在芬兰海域全歼瑞典舰队,获得自建立以来的首次胜利。它表明俄国海军已经具有了相当强的实力。1721年,北方大战以俄国的胜利画上了句号,彼得一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在他面前,俄国通往世界的海上之门就此打开。北方战争的胜利,使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也为俄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俄国“如同一只新下水的船只,在斧子的敲击和大炮的轰隆之中,驶向欧洲列强的大家庭。”

1703年,就在北方战争进行之时,彼得一世做出决定,将俄罗斯的首都从世代沿用的莫斯科城迁往波罗的海岸边一座刚刚夺取的小岛。经过10年的建设,新都城拔地而起,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堡。彼得一世这个颇具创新精神的举措,被后人评价为俄国历史上富有决定意义的行动,标志着俄国的战略重心开始转向海洋。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彼得堡是彼得大帝有意创造出来的外偏中心,以此表明,“一个圆周尚有待划定”。这是一个“为进行世界性阴谋而精心选中的巢穴”。

今天,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扎亚奇岛仍然保留着一座被称为“彼得小屋”的木质建筑。离它不远就是素有“北欧地中海”之称的波罗的海,也是当时俄国通往西欧的最短的海上通道。

1721年10月22日,俄国政务院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彼得一世“全俄罗斯大帝”的称号。在大臣的贺词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只是由于您夙夜匪解地操劳和领导,我们,您忠实的奴仆,才从愚昧无知的深渊登上世界光荣的舞台,因而从空虚走向充实,归入文明民族之林。”这些溢美之词用在彼得一世身上却并不为过。正是彼得大帝的开明思想和亲力亲为的改革作风,打破了长期制约俄国发展的落后观念的束缚,成功地唤起了俄罗斯民族压抑已久的民族自尊和自强意识,使俄罗斯走上了崛起之路。

猜你喜欢
西化俄国彼得
彼得,彼得,吃南瓜
七颗钻石
彼得潘
彼得潘
彼得兔的故事
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